巖背村巖背村是廟前鎮境內最偏遠的行政村,距鎮政府所在地30公里。該村轄4個自然村、5個村民小組,共125戶604人,主要姓氏為羅姓。該村同時也是省級重點革命基點村。該村現有建成通往鎮政府所在地長度為25公里的廟前—巖背水泥硬化公路,年內將全部完成道路水泥硬化。該村地處梅花山自然保護區腹地,海拔達680米,原始森林廣闊、植被覆蓋良好,有高峽出平湖的巖背水庫,全村風景優美,夏季涼爽,成為人們休閑避暑的……。 |
巖背村委會位于黃花鎮西北面,由原巖背、民主、洛家塘三村合并而成,距鎮政府約14公里,人口3284人,耕地面積1568畝,是原巖背鎮經濟、文化中心,辦事處設在原巖背墟鎮內。巖背村委以丘陵地為主。農業結構調整后,巖背村委大量種植茶葉等經濟作物,現有制茶企業4家,巖霧尖等系列品牌遠近聞名。鎮轄一個中學、一個小學,居民居住條件較好、文化素質較高。轄18條自然村,為:街邊、陳屋、梁屋、李屋、格江、中心、上圍……。 |
巖背村位于藍田鎮東部,距鎮集鎮5.5公里,居住集中。全村有226戶,16個村民小組,905人,其中男性481人,女性424人,高中文化84人,初中文化588人,小學文化168人),苗族占98%,侗族占1.5%,其他民族占0.5%,F有耕地面積720.5畝,人均純收入1993元,人均占有糧食420公斤。境內生產油菜和柑桔!。 |
有一座暑名巖山,人民居住、生活在巖山背面,故而得名為巖背。1949年解放初期時屬小沙江區;1958年人民公社化時為屬龍坪人民公社巖背大隊;1963年屬龍坪公社巖背大隊;1975年屬龍坪人民公社巖背大隊;1984年撤社設鄉時為龍坪鄉巖背村;1995年小沙江鎮巖背村民委員會;2016年建制村合并后為巖背村至今,下轄自然村有響龍、巖背、謝家沖、再沖、蘆茅凼、廟山坪、水栗凼、瓦廠坳、上巖背、香蘆灣等。巖背……。 |
巖背村是羅坳鎮下轄的一個行政村,位于羅坳鎮西北方向,323國道邊,離縣城17公里,離高速路出入口1.5公里處,該村總人口2761人,11個村小組,41名黨員,山地面積8600畝,耕地面積1063畝。農民主要以種植和養殖業為主,并利用本地的部分礦產資源,興辦小型石灰廠、石料廠,農民收入以務工為主,在864名務工中,有近一半是留在本鎮范圍內,基本上是就近務工,農民人均純收入4350元。該村民風淳樸,有……。 |
因屋場位于石川背,故名。清代屬于都縣蘭田鄉長安里。1930年屬于都縣賴村鄉。1932年10月屬勝利縣賴村鄉。1935年屬于都縣賴村區賴村保聯。1947年8月改屬于都縣康樂鄉。1950年1月屬于都縣賴村區。1952年5月設巖背鄉。1954年12月劃入寧都縣管轄。1958年成立塘下大隊屬賴村鄉(躍進公社)。1965年并入蓮子大隊。1979年并入山坑大隊。1984年6月設鄉成立山坑村村民委員會屬賴村鄉。……。 |
巖背村不是以“石”命名,而以“巖”命名,宗譜上也稱“巖上”。其實,她既在石頭之上,又在瀑布之上。而之所以以“巖”命名,是因為“巖”的名氣遠在“瀑”之上。巖背的“巖”,名曰“百丈巖”。其形猶如雄獅,高踞村口,威猛異常。巖頂有水飄然而下,秀美自不必說,只是不能長年不涸,倒是巖腳飛瀑更為可觀。巖腳又何來飛瀑呢?這也不必奇怪,因為是兩條水流。巖腳水流是鞠溪主流,比巖頂水流流程要長,流量要足。那是從大山深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