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和村人口3455人,面積11.72平方公里,34個村民組,99個黨員,10個黨小組,固補村干5人,計稅6936.97畝。東鄰路集村,北鄰長豐縣東郢村(下塘鎮),北鄰楊祠村,南鄰明星村,村村通水泥路7公里,砂石路15公里,由原來的河南,王郢梨樹,義和四個村合并而成的。地處江淮分水嶺嶺脊,自然災害頻繁,以種植水稻,油菜,小麥,玉米為主,缺水嚴重。……。 |
因其曾為自然集,相傳居住在這里魯、戴、王、楊四姓常鬧糾紛斗毆,后經調解達到和睦相處,得名義和集,又因村委會駐地于此,故得名義和村村民委員會。1958年大橋公社成立時,義和大隊、大劉大隊屬之;1976年8月由大橋公社劃出成立義和公社,義和大隊、大劉大隊屬之;1983年體制改革,公社改鄉,大隊改村,義和公社改稱義和鄉,義和村、大劉村屬之;1992年2月撤區并鄉時,義和鄉并入大橋鄉,二村屬之;1993年……。 |
因其當地村民出現問題,需村長議和,故名。1951年1月成立義和村,屬新田鄉,1953年屬小嶺鄉,1958年11月改義和村為義和區隊,1962年劃歸義和公社后為義和大隊,1984年又改名為義和村,2004年9月村組規模建制調整,將原新田鎮義和村、天峰村合并為義和村,沿用至今。義和村……。 |
因該地與竹賢鄉劃分界段時,義氣和解之意而得名。1953年4月,義和村成立,隸屬楚陽巷;1958年,更名為義和區隊,隸屬楚陽公社;1961年,更名為義和大隊,隸屬楚陽公社;1984年,更名為義和村,隸屬楚陽鄉;2004年,撤楚陽鄉,并入騾坪鎮至今。義和村……。 |
據查,義和村解放前一直叫義和村,主要由于義和寨(玉合寨)在本地較為出名,取名義和村。解放前一直叫義和村。1949年解放時,分為工農村和聯名村;1958年大躍進時期,原聯名大隊變更名為和平大隊,工農大隊變更名金鵝大隊,1971年更名為和平村和金鵝村,2002年合并為義和村委員會。義和村……。 |
取“仁義和睦”之意,故而得名。1958年以前屬義和鄉。1958年以后分為義和、古坡、馬鞍三個大隊。1981年地名普查時,經縣府批準,馬鞍更改為安良,義和、石坡未變,屬義和公社。1984年將大隊改為村,公社改為鄉政府,屬義和鄉。1992年撤區并鄉建鎮后,屬義和鎮。2004年村組規模調整,將原義和、石坡、安良三個村合并為一個村。命名為義和村。同時成立村民委員會。義和村……。 |
因之前是古老的寨子,遠近聞名,老義和的時候是叫義和寨,故名。該村1949年以前為義和寨第九堡,1949年至1958年為義和村,1959年至1970年為13村,1971年復為義和村,2001年11月鉤角村、烽火村并入。義和村……。 |
原名意合場,1961年建立公社時,取“和平建設社會主義”之意名義和場。1981年因村委會駐地義和場,得名義和村。1949年為石堰鄉24保,1950年為石堰鄉24村,1958年為石堰(區)人民公社4管區4連,1961年為義和人民公社新屋大隊,1984年為義和鄉義和村。2004年區劃調整將原來的宏偉村、義和村合并為石堰鎮義和村,沿用至今。義和村……。 |
竹園鎮義和村地處竹園鎮北大門,東與草坪接界,南臨大樹,西面是華吉村和建設村,北有龍潭河紅馬,海拔在600至1200米之間,屬立體氣候。覆園面積10平方公里,由原義和村、小塔村合并而成,現合并為6個社(原為25個村民小組),現有總戶數667戶,總人口2018人,常駐350戶,1395人,年齡內勞動力1160人,外出勞力750人;全村現有耕地3178畝,其中水田1223畝,林地11630畝。2011年……。 |
10、重慶市涪陵區龍潭鎮義和村 在此地的村民希望全村彼此和睦相處而得名義和村。1950年9月為義和村,屬龍潭鄉。1958年公社化后改稱義和大隊,屬龍潭公社。1984年鄉村建制恢復后復稱義和村,屬龍潭鄉。1985年3月,撤銷龍潭鄉設立龍潭壩鎮后,屬龍潭壩鎮。1992年9月,龍潭壩鎮更名為龍潭鎮后,屬龍潭鎮。2002年,將曙光村并入義和村,并設立村民委員會。仍屬龍潭鎮至今。義和村……。 |
因坐落于義和村中心,又管轄下設的6個自然社,因其所在的地區職能,故命名義和村委會。1984年由雙龍鄉人民政府申報縣政府審批命名。義和村……。 |
三清渠系雍正十一年開建,用水單位分仁、義、禮、智、信、南、成七號,義和以用水單位序列得名。解放初為一區一鄉,1953年為八區義和鄉,1955年建義號社,1957年建義號高級社,1958年建義和大隊屬城關人民公社,1961年屬南華公社,分為義和、義號兩個大隊,1964年并為義和大隊,1969年改為57大隊,1971年仍恢復為義和大隊,1983年改鄉時改為義和村委會至今。義和村……。 |
義和村委會位于省道旁,面積約20.5平方公里,下轄37個村民小組,總人口約3563人,是江屯鎮最偏遠的村委會。義和村委會距離縣城32公里,離江屯鎮7公里,只有一條柏油公路,交通十分不便,地緣優勢較弱,山多地少,義和村委會利用本地的特點發展村級經濟,近年來,大量引進四會沙糖桔優良品種,帶領村民種植龍須菜增加收入,經過多方探索,形成以戶為單位的山上種植速生桉,水田種植水稻、花生,魚塘養殖四大家魚的發展……。 |
因希望所轄村仁義、和睦,故名。1951年設義和鄉。1953年并入三河鄉。1958年分出成立為高會、莫定、陸青3農業社。1959年整改成立長塘、高升、莫村、蓮塘4大隊。1962年合并成立為義和公社。1968年改大隊。1984年改義和村民委員會。1987年改義和村公所。1995年復稱義和村民委員會。2005年從黎塘鎮改屬王靈鎮,沿用至今。義和村……。 |
據傳秦漢時期即有修建靈渠的先民在此居住。原來上下兩村不和睦,1950年經雙方協商同意并鄉,取“和睦共處”之意得名“義和“”。1936年為大里江、東桂、田文3村,屬會龍鄉。1949年屬湘源區。1950年并為義和村,屬湘源區。1952年改義和鄉,屬興安縣第二區。1958年改義和大隊,屬上游公社。1959年屬界首公社。1961年屬會龍公社。1962年改義和公社,屬湘漓區。1966年復改義和大隊,屬湘漓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