駐地在中村,村旁有山似鐘,后化“鐘”為“中”,故得名。唐至清屬長樂下鄉三十二都;民國期間,屬梅溪鄉;1952年,置三陽鄉,中村屬之之;1961年成立三陽公社、1983年推行農村人民公社體制改革,中村村屬之。2015年鄉改鎮,中村村屬之。中村:銜接于三陽村與葉村間,依傍昌源河。距離鎮政府1公里,由中村、慈坑兩個村合并而成。全村共7個村民組,751戶,2234人!。 |
中村村位于云嶺鎮南部,由原來的中村村和前山村撤并而成,總面積13平方公里,耕地3000畝,其中農田1780畝,林地1700畝。全村轄20個村民組、8個自然村,人口2100人,全年人均收入達4000多元。村民的主要收入以水稻種植、蠶桑養殖為主。中村村山場面積較大,竹木資源豐富。322省道中村連接線穿村而過,交通便利。 中村村設黨總支1個,下轄中村、前山2個黨支部,5個黨小組,共有黨員68人,其中女……。 |
中村村委會是板橋頭鄉所在地,下有四個村民組(中村、東坡、冷水、際坑),14個自然村,800多戶,2500多人口,現有耕地3080畝,山場面積16340畝主要以糧食生長為主,副業主產有香菇、吊瓜、西瓜、生豬、木竹加工業。部分勞動力外出務工,帶動了我村經濟的發展。村兩委班子分工明確,各項工作責任到人,積極配合做好日常工作,抓好經濟發展,村衛生整治煥然一新,際坑公路硬化已完工,冷水公路澆筑完工,鳳窩公路……。 |
東至縣青山鄉中村村位于青山鄉政府所在地西北部。面積十平方公里,轄區內11個村民組,410戶,總人口1480人。村兩委干部4人,黨員40人,村民代表34人。村內低保戶25戶62人,五保戶5人已入住養老院集中供養。村里集體山場1800余畝(其中1400余畝劃為省級公益林)。村級無集體收入,村內無企業。特種養種植業1戶。耕地1500余畝,村民主要靠種植水稻、棉花。外出務工人員400余人。 村級近幾年來工……。 |
因轄區內有一座中村廟,故命名為中村。民國時期屬百順鎮第5保一部分。1951年4月置南坪鄉,為該鄉中心村;1958年9月為南坪公社中嶺管區;1961年改稱中嶺大隊;1981年更名為中村大隊;1981年南坪公社更名為中村公社,1984年1月撤社建鄉,為中村鄉中村村;1992年9月撤中村鄉并入平橋鎮;1998年10月從平橋鎮析置中村鄉,仍為中村村;2003年12月撤中村鄉并入平橋鎮;2004年6月梨樹村……。 |
馮坪鄉中村村隸屬奉節縣馮坪鄉,位于本鄉區域的西南部,其東部和南部與興隆鎮接壤,西部與明堂村相鄰,北部與南津相連。全村境內山高坡陡,年均氣溫為12.5℃。 全村共有 6個社,總戶數628 戶,人口 2780人,其中勞動力資源數 1390 人,現有耕地面積 3908 畝,林地面積14045畝,荒地面積 8960 畝。2011年工農業總產值為1208萬元,人均純收入為 4300 元,計劃生育率達到90%……。 |
建甌市小松鎮中村村地處小松鎮北部,距鎮4公里,現轄4個自然村,8個村民小組,421戶,總人口數1614人。全村總面積1996畝,耕地面積1760畝,山地面積25520畝,其中用材林8200畝。經濟林1800畝,生態林5483畝。全村森林覆蓋率達82%,綠化程度達98%。現黨員48人,村民收入人均9306元。多年以來村委會、黨支部充分發揮基層組織建設為核心作用,堅持基本國策,充分發揮依法管理、村民自……。 |
古時豐姓人遷居,稱豐村村。后因村莊發展,此村位于幾個自然村中間,故名。1950年初屬秦溪鄉,后屬步溪鄉,1962年成立中村大隊,1984年改為中村村委會,名稱沿用至今。中村村……。 |
省道1 0 2 線貫穿境內回瑤、中村、米洋、筠竹等村,直通閩南“金三角”。程控電話光纜通達全鄉各村( 場),移動通訊覆蓋全鄉各地。中村鄉森林資源豐富,是三明市重點林區之一。森林覆蓋率達7 6%,素有“綠色寶庫”之稱,這里群山環翠,資源豐富,地貌多姿,河溪交錯,氣候溫和,林木蔥茂,四季常青。全鄉森林面積2 2萬畝,木材蓄積量1 0 0 多萬立方米; 毛竹林面積1 3 . 5 萬畝,立竹量1 0 0……。 |
中村村位于上杭縣蛟洋鎮西北部,交通較為不便。全村轄19個村民小組,378戶,總人口1603人,黨員49人(其中女黨員7人),離退休干部19人,貧困戶26戶。全村耕地面積960畝,其中毛竹林1.12萬畝。從省道距村部11公里。2004年就已經鋪設了水泥路面,距鎮政府21公里。村兩委由書記、主任委員和4個支委、4個村委(其中2名女委員)組成,結構較年輕!。 |
漳平市雙洋鎮中村村地處雙洋鎮的南部,與雙洋鎮的溪口村、大窯村、南洋鄉的北寥村,赤水鎮的黃山村、安坑村、大坑村、新羅區白沙鎮的山村交界,村部距雙洋鎮政府所在地有23公里,(其中17公里為省道,6公里為村道)全程水泥路直通。全村有總人口823人,231戶(其中畬族人口216人)。境內居區早在清朝中期,由廣東省梅州市、福建省永定縣、上杭縣、武平縣等客家人搬遷而來與本地原住居民和睦相處,統化為客家人方言流……。 |
中村村位于永定洪山鄉東部,背靠國家級森林公園——王壽山,面朝國家級水利風景區——龍湖,是永定進入洪山的必經之路,龍湖旅游碼頭便設在該村。該村全年氣候溫和,景色宜人。該村屬于移民村,全村有11個村民小組,4個自然村,共269戶7409人。其中黨員人數共計32人。全村耕地面積1043畝,林地面積4380畝。一、村民的主要收入來源:中村村村民主要從事石材行業的關聯產業,例如汽車運輸、維修等。紫金礦業污染……。 |
中村村地處福古線、臨水宮所在地,交通便利,全村人口1468人,355戶。山地面積2400畝,耕地面積1240畝。年固定村財收入約2萬元。近年來,該村立足村情,充分發揮本村食用菌、水果兩大主導產業的優勢,蓋起了150座標準食用菌生產專用房,食用菌主要有白木耳、茶樹菇、雞腿菇等,水果主要是油柰和水蜜桃。基礎設施建設方面:該村2003年籌資25萬遠鋪設了長800米、寬4.5米村道水泥路,籌資4萬元重修了……。 |
因其駐地老戶呂家由三個小莊組成,其中間的村莊,即為中村。解放后為啟明區管轄。合作化時建初級社,后轉為高級社。1958年公社化后,荔堡公社管轄,1962年成立中村大隊,1983年社改鄉時,改為中村村民委員會至今。中村村……。 |
因地處周圍村莊中心,地勢平坦,又因李姓居多,故名。中華民國時期為中村鄉第八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屬寧縣第十區(中村)第四鄉(封侯);1955年屬早勝區中村鄉;1958年成立中村大隊,屬早勝公社中村管理區;1962年,屬中村公社;1983年政社分設時更名為中村村,屬中村鄉;2013年12月撤鄉建鎮,屬中村鎮。中村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