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村位于石橋鎮東北部,北接南召縣。村委會駐朱村,轄朱村、坡寨、焦莊3個自然村,10個村民小組,537戶,2071人,轄區面積5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740畝,林地面積120畝,2005年人均純收入達2700元,村內平房、樓房林立,1個自然村通上公路,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數為33人。 朱村地處平原,土質肥沃,村民以農為主,糧食作物主種小麥、玉米,經濟作物以棉花為主,兼種蔬菜,尤以蘿卜、生姜、大蒜馳名,其……。 |
據早年有個叫朱石萬的人從洛陽邙山帶領一家到這里居住,逐漸形成村落,取名朱村。1948年屬彭婆區。1958年成立朱村生產大隊,屬彭婆人民公社。1984年改設朱村村民委員會,屬彭婆鄉。1996年撤鄉建鎮,屬彭婆鎮。朱村村……。 |
傳明初朱姓自洪洞縣遷來建村,故名。1949年屬濟源縣三區。1955年屬濟源縣北官莊中心鄉。1958年屬梨林人民公社,名為朱村生產大隊。1983年改公社為鄉,屬梨林鄉,名為朱村村民委員會。1999年撤鄉建鎮,屬梨林鎮,名為朱村村民委員會。朱村位于梨林鎮二環路北部,西鄰程村,東靠大許,全村173戶,746人,勞力700人,分4個居民小組,村三委成員9人,黨員17人。土地面積900余畝,耕地面積824畝……。 |
相明初朱麥成一家從山西洪洞遷此定居,村名為“東沿村臺”(當時洹河西岸有一個沿村臺村,此村居洹河東岸故名),清乾隆年《安陽縣志》改稱朱家村。民國《續安陽縣志》載有前朱村、后朱村,此村居南故稱前朱村。前朱村、后朱村郝小莊三個自然村統稱朱村,名稱沿用至今。1949年后前朱村、后朱村、郝小莊三個自然村合并成立朱村村。1958年成立朱村生產大隊,屬呂村人民公社。1984年成立朱村村民委員會,屬呂村鄉。199……。 |
傳明初山西洪洞縣遷民定居于此后成村,因朱姓居多,得名朱村。1958年成立朱村大隊,屬小董人民公社。1983年改朱村村民委員會,屬小董鄉。朱村村……。 |
傳因村里有一姓朱的富戶大家而得名,后因社會混亂,天災人禍,朱氏家道衰落,全村不再有朱氏一姓,故名朱村。又因民委員會位于朱村,故名朱村村民委員會。1958年8月,成立俄莊生產大隊,屬朱砂崗人民公社。1961年7月屬朱砂區。1963年4月屬朱砂人民公社。1966年分設朱村生產大隊,屬朱砂人民公社。1983年12月改為朱村村民委員會,屬朱砂鄉。1996年10月屬朱砂鎮至今。朱村村……。 |
元末明初,大理學家朱熹第六代子孫朱裳辭掉泗州盤,退官隱居于此,后朱姓人家在此生息繁衍,自落成村,故稱大朱村。唐圣歷元年(698)屬鑾駕鎮。歷經五代、宋、元、明,至清同治六年未更。1867年屬閆莊。1947年成立農會,屬閆莊區。1951年與酒后村合并為小鄉。1958年成立大朱大隊,屬閆莊公社。1960年3月劃歸伊川縣,屬閆莊公社。1961年9月復歸嵩縣,屬閆莊區。1963年屬閆莊公社。1984年為大……。 |
轄區1949年屬三區南耕鄉,后并入港東鄉;1958年建隊,屬楊村公社;1961年劃歸港東公社;1966年改移紅衛大隊,屬東風公社;1971年復稱朱村大隊,仍歸屬港東公社。1984年8月政社分開,港東公社更名港東鄉,朱村大隊更名朱村村民委員會,隸港東鄉;2003年9月鄧村民委員會與朱村民委員會合并為朱村村民委員會;2006年元月港東鄉與楊林鄉合并,更名葛仙山鄉,駐地余家墩。朱村村……。 |
1949年前屬二區廖溪鄉,1949年初屬二區4鄉,1958年屬涂埠公社,1959年屬艾城公社紅旗大隊,1984年更名為朱村民委員會。朱村村……。 |
朱村村是遼寧省營口市蓋州市梁屯鎮下轄的行政村,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區劃代碼為210881124204。 |
朱村村是山東省聊城市莘縣王莊集鎮下轄的行政村,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區劃代碼為371522119246。 |
朱村村是山東省臨沂市蘭陵縣蒼山街道下轄的行政村,城鄉分類代碼為122,為鎮鄉結合區。區劃代碼為371324002239。 |
朱村村是山東省濟寧市汶上縣苑莊鎮下轄的行政村,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區劃代碼為370830107230。 |
朱村村是山東省煙臺市海陽市辛安鎮下轄的行政村,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區劃代碼為370687109211。 |
朱村村是山東省棗莊市滕州市濱湖鎮下轄的行政村,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區劃代碼為3704811042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