鄄城縣位于山東省西南部、菏澤市北部,總面積1032平方公里,耕地98萬畝,轄15個鎮、2個街道辦事處,385個行政村(社區),93.5萬人,1個省級經濟技術開發區,是全國生態經濟示范區、全國糧食生產基地縣、全國平原綠化先進縣、全國平安農機示范縣,全國青山羊和小尾寒羊育種基地縣、全國魯西黃牛和中國斗雞保種基地,山東縣域旅游十強縣。鄄城在春秋時期為衛國鄄邑,西漢初置縣,是民政部命名的“千年古縣”,是戰國時代軍事家、思想家、一代兵師孫臏的故里。縣境內既有堯帝陵、舜耕歷山遺址、雷澤湖、孫臏墓、陳王讀書臺、蘇御史牌坊等歷史人文景觀,也有鄄南戰役戰場、劉鄧大軍強渡黃河處等革命遺址,還有魯錦、磚塑、斗雞、斗羊等豐富的民俗文化。其中,磚塑、商羊舞、魯錦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近年來,鄄城縣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中央決策部署和省委、市委工作要求,立足實際,確立了“一年強基礎、兩年有突破、三年大變樣,再經過一個時期的奮斗,努力把鄄城打造成現代農業大縣、新型工業強縣、文化旅游名縣”的目標任務。在這一目標任務的指引下,縣委、縣政府團結帶領全縣廣大干部群眾,積極對標先進,用汗水澆灌收獲,以實干篤定前行,跑出了高質量發展的加速度,闖出了后來居上的新路徑,實現了經濟社會各項事業的新突破。
突出項目建設,加快動能轉換,綜合實力不斷實現新突破。始終把招商引資、項目建設作為推動經濟發展的第一抓手,不斷優化增量、膨脹總量、盤活存量,聚集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拿出抓經濟工作80%的精力用于招商引資,大張旗鼓表彰招商引資功臣,聘請13名“招商大使”,推動形成全民招商的濃厚氛圍。大力引進龍頭企業,發展壯大產業集群,快速膨脹工業經濟總量,睿鷹生物醫藥產業園、煙臺萬華無醛板材項目、益客產業園、絲路東方田園綜合體、舜耕歷山鄉村家園等項目相繼落地建設,蓄積了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動能。
全面深化改革,破解瓶頸制約,制度創新不斷實現新突破。在全省率先創建“企業吹哨、部門報到”工作機制,努力打造全省營商高地、投資洼地、發展福地。新華社、中央電視臺、大眾日報社、山東電視臺等媒體相繼進行報道,省政府發文推廣,省委改革辦將其作為全省“十大改革案例”上報中央改革辦。徹底打破殯葬改革堅冰。堅持推行遺體接運、火化、骨灰寄存等6項服務全免費制度,火化率達到100%,厚養薄葬、喪事簡辦等新風尚深入人心。堅持以改革創新破解難點痛點堵點,“容缺模擬審批”制度、“一村(社區)一法律顧問”制度等19項經驗做法,被中央及省市部門推廣。
聚焦短板弱項,堅持精準施策,脫貧攻堅不斷實現新突破。牢牢把握“兩不愁三保障”脫貧標準,以“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為目標,扎實推進各項工作,全縣累計減貧14.1萬人,占全省的5%、全市的8.2%,174個全省脫貧任務較重的村全部摘帽,基本完成脫貧攻堅任務。黃河灘區遷建工程建成16個新社區,其中包括三合村、安莊等4個村臺社區,全縣12949戶、41493名灘區群眾陸續搬入新居。2018年、2019年,連續兩年獲得全市脫貧攻堅單項獎,2018年被評為全省扶貧開發工作先進單位。
補齊發展短板,打造齊魯樣板,鄉村振興不斷實現新突破。堅持把鄉村振興作為推動“三農”工作的總抓手,統籌推進“五個振興”,努力探索魯西平原欠發達縣區鄉村振興的新模式,被確定為全省20個之一、全市唯一一個省部共同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示范縣暨率先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試點縣。
堅持規劃引領,提升城市品位,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實現新突破。高標準編制完成城市總體規劃、中心城區城市設計及控制性詳規、綠地規劃、海綿城市規劃,進一步明確城區戰略定位和發展目標。新建改建城區道路,打通了一批“斷頭路”,城區交通更加順暢。全力構建惠民利民的綜合型公園群落,歷山公園二期、金山公園、濮水濕地公園一期相繼向市民開放。規劃了鄄鄆高速項目,積極配合黃河大橋項目建設,對外交通更加便利。
增進民生福祉,促進和諧穩定,社會事業發展不斷實現新突破。認真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加大民生保障力度,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疫情防控成效顯著,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第一時間成立縣委新型冠狀-肺炎疫情處置工作領導小組(指揮部),把全縣17個鎮街劃分為17個網格,由縣級領導聯系一個鎮街,一名副科級干部聯系一個網格,嚴控疫情輸入。經過努力,全縣未發生一起確診或疑似病例。大力推動城鄉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新建、改擴建一批城區中小學和農村學校。醫療衛生事業加快發展,縣醫院新院區正式啟用,縣二院新院區建設順利,縣中醫院通過二甲復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