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島海洋生態文明綜合試驗區,是2018年6月19日,經山東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復設立,位于山東省半島,煙臺市西北部地區,試驗區范圍為長島151個島嶼和所屬海域,島陸面積56.8平方公里,海域面積3541平方公里,海岸線長187.8公里。
長島,又稱廟島群島,位于膠東、遼東半島之間,黃渤海交匯處,地處環渤海經濟圈的連接帶,東臨韓國、日本。151個島嶼南北縱列于渤海海峽,南距蓬萊7公里,北距旅順42公里。
歷史沿革長島古為萊夷之地,秦朝屬黃縣,唐神龍三年(公元707年)歸蓬萊縣管轄。1929年設長山島行政區,隸屬山東省府。1945年8月,成立長山島特區,隸屬北海專屬。1949年8月長島解放后,仍設長山島特區。1956年5日,長島縣隸屬萊陽專區,后隸屬煙臺專區。1963年10月恢復長島縣,隸屬煙臺專區。1983年11月隸屬煙臺市。2018年6月,省政府批復設立長島海洋生態文明綜合試驗區。2020年6月,國務院批復撤銷蓬萊市、長島縣,設立蓬萊區,以原蓬萊市、長島縣的行政區域為蓬萊區行政區域;是年9月1日,蓬萊區正式掛牌,長島按照省級海洋生態文明建設功能區體制獨立運轉。
人口區劃長島由151個島嶼組成,其中有居民島10個。島陸面積59.258平方公里,海域面積3242.742平方公里,海岸線187.64公里。轄8個鄉(鎮、街道),40個行政村(居委會)。年末全市(縣、區)總人口41489人,其中城鎮人口22262人。出生人口327人,死亡人口326人,人口出生率8.03‰,死亡率7.84‰,自然增長率0.02‰。
自然環境年平均氣溫11.9℃,年平均降水量為560mm。森林覆蓋率60%,空氣中負氧離子含量2萬個/cm3,擁有國家一級質量大氣環境和一類水質海域,素有“海上仙山”和“天然氧吧”之稱,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海洋文明生態示范區和國家海洋公園、中國十大最美海島、十大旅游強縣,是全國唯一的海島型國家大氣背景監測站。
資源優勢旅游資源豐富,是國家級4A級旅游景區,中國十大最美海島和首批中國旅游強縣。盛產貝藻魚類海珍品217種,是刺參、皺紋盤鮑、櫛孔扇貝、光棘球海膽等海珍品原產地,被命名為中國鮑魚之鄉、中國扇貝之鄉、中國海帶之鄉;年途經候鳥320多種、120多萬只、種類占全國24%,年棲息太平洋斑海豹近400只,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省級海豹自然保護區。風能和航運資源豐富,是西伯利亞和內蒙古季風南下通道,年平均風速6.86米/秒,有效風速8279小時,風功率密度比陸地高20-40%,是我國三大風場之一;周邊海域有14條水道、其中3條國際航道,日過往大型客貨船舶300余艘,擁有天然深水良港,是環渤海漁商船只的避風錨地。
特色文化建于北宋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的廟島媽祖顯應宮是我國北方最有影響的媽祖官廟,與福建湄洲媽祖廟并稱為“南北祖庭”;距今6500多年的北莊史前遺址是中國漁獵文明的代表,與農耕文明代表西半坡有等同的歷史價值,被考古學家稱為東半坡;距今約19億年的海蝕、海積、火山等地質資源組合具有極高的欣賞價值和科研價值,是全國唯一的海島型國家級地質公園。
經濟概況2021年實現生產總值78.47億元;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44億元,與去年同期基本持平;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到4.26萬元和2.84萬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7.4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