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爐集鎮地處聊城腹地的東昌府區,堪稱鐘靈毓秀、玉嵌金鑲之物華寶地。張爐集鎮又是這塊寶地之中放射異彩的一顆璀璨明珠。她,位于聊城市西11公里,東依“京九”鐵路,北臨“濟聊館”高速公路,歷史悠久的京杭大運河蜿蜒流過。轄區總面積52平方公里,人口3.1萬,轄46個行政村,擁有5.3萬畝耕地。這里是聞名全國的“蕓豆之鄉”、農機配件生產基地和皮革制品加工、出口基地,是魯西平原上躍起的具有較強輻射能力、農工貿一體化的“齊魯鄉鎮之星”。
夯實基礎,科技服務農業興
實踐,使張爐集決策者們認識到:“秋種麥、春播棉,種了糧棉吃飽飯”的結構單一、效益低下的“吃飯農業”,邁不開奔小康的步伐。他們積極尋求和探索推進傳統農業向現代化農業、商品農業和高效農業的轉變。
重投入,夯實基礎增后勁。
近幾年,先后投資360萬元,修建大型揚水站1處,中小型揚水站10處,開挖清理溝渠1。5萬米,新打維修機井600多眼,實現了“以黃補源、溝渠交錯、井灌黃灌又配套”的旱澇保豐的排灌體系。80%以上的村通了柏油路,初步形成了公路網絡化格局。加大農電維修增容力度,全鄉年用電量達到了1000萬度,村用電率達100%。1996年,實現了村村通電話,現有和控電話700多門。有線電視覆蓋率已達50%以上。
重科技,重服務,唱響興農增收戲。
緊緊圍繞高產高效,大力調整產業結構,努力發展多種經營,初步形成了蔬菜、林果、畜牧三大支柱產業。在確保糧食生產的情況下,把糧經面積調整到4:6。他們把蔬菜生產作為富民強鄉的重頭戲,堅持大棚和中小拱棚一齊上,重點在中小拱棚上做突破文章,著力培植蕓豆這一特色產業。制定了全程服務的干部分包責任制,統一采購建棚物料,協調貸款1000余萬元,從省、市、區有關科研單位請來專家舉辦技術培訓班,高薪聘請蔬菜、食用菌技術人員,全程為菜農提供技術指導和技術服務。前石村的土專家們創造性地用地膜、拱棚迭蓋技術,使蕓豆收獲期提前了2個多月。鄉黨委、政府為把蕓豆這篇“稀、特”文章做大做好,積極引導和鼓勵擁有“催熟專利”的土專家無私地將專利變為共有,成功地控制在4月初上市,全鄉迅即形成了蕓豆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