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六戶村位于六戶鎮政府以東,向南是廣蒲河,向西南1.5公里是李宅村,東邊與東六戶村為鄰。
【村名由來】明末清初年間,時樂安縣西南小張村劉姓是大戶人家,有人在京城為官被明朝皇族招為駙馬,顯赫一時。明朝滅亡,清兵入關后,大肆誅殺明朝皇親國戚。小張劉姓大禍臨頭,不得不四處躲避,有一支來到現址安家落戶。后有孫姓從三岔遷來,又有張姓人家自油郭鄉東寨村遷來居住,漸成村落。因東邊有一村莊叫六戶,故名西六戶村。
【人口與姓氏】在劉、孫、張、馬四姓清朝移民的基礎上,又遷來呂、耿、丁、周、唐五姓人家。全村共有111戶379人,百分之七十是劉姓。
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1968年,毛澤東主席提出“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全國掀起了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熱潮。根據當時安排知青要“生活條件好,大隊領導班子團結,熱心青年工作”等要求,西六戶村于1968年12月接收淄博市501廠的九名初中學生集體插隊勞動鍛煉。插隊青年采取集中住宿、集中吃飯、集中學習、分散勞動的形式,被分配在三個生產小隊。第一隊接收了杜波、周愛華、王永勝;第二隊接收了線二奇、戴雪英、李永超;第三隊接收了魏東方、馬桂玲、張衛民。他們共同組成一個集體戶,由李永超任隊長,大隊孫東林負責幫助管理。這部分知青在農村和社員同吃同住同勞動,鍛煉了思想,磨練了意志,也和村里人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他們為農村工作和經濟建設做出了一定貢獻,其中張衛民還在村里參了軍。1970年后,有的回了老家,有的被廣饒縣招工,最后于1971年底全部回了501廠。
庫區移民1967年,我省東平縣搞湖區建設,根據庫區的實際情況,部分村莊人口實行異地整戶移民安置。當年麥收之后,西六戶村接受了張軍瑞、楊慶召、張淑香、張家寶等七戶東平移民,他們按戶住在村內閑房,分別插在三個生產隊參加集體生產勞動,和西六戶村社員一樣記工分,參加生產隊的經濟分配。由于不同地區人民的生活習慣、生產方式等都不相同,雖然大隊給他們做了很好的安置,村民也不拿他們當外人對待,但移民還是很難融入當地生活。一年后有五戶回了原籍,剩下的兩戶在村內蓋了房子,在村里生活了幾年,最終還是在1975年全部遷回了原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