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邢村位于萊城東北27公里,西南距鎮(zhèn)駐地11公里處。東界淄博市南博山鎮(zhèn)北邢村,辛泰鐵路經村北。淄河北岸、萊蕪東端。地處山區(qū),耕地1004畝,292戶,913口人。
據村碑記載: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高姓由博山遷此,邢姓早居,以姓名村邢家莊,因重名,改稱西邢家莊,簡稱西邢。
西邢建村已有500多年的歷史,建村之初只有邢、高、魏姓,其間孫姓、李姓陸續(xù)遷聚,其中高姓占81%之多。族姓之間不分人口多少、貧富,都團結友愛,互幫互助,世代相傳。
據萊蕪縣志記載:西邢村隸屬常莊區(qū);1958年建立人民公社,屬常莊人民公社;1984年,公社改為辦事處;1985年改為常莊鄉(xiāng);2001年歸苗山鎮(zhèn)管轄;1958年前,東邢村、西邢村、張家莊成立聯(lián)社,書記、主任從三村選民中選出,皆無西邢村人。
1943年,村西10里有響水灣鬼子據點,村東5里有漢0孫犁據點。他們瘋狂實行“三光”政策,民不聊生。我民兵隊長李西古、人稱“小村長”高薔,領導老百姓堅壁清野,從未向鬼子漢0繳一粒糧。在解放戰(zhàn)爭中,為國為民犧牲的有12人,他們雖死猶生,永遠活在人們的心中。全國即將解放,隨軍南下干部李西古,現(xiàn)在中央商業(yè)部工作,高薔曾任舟山地委書記。他們是西邢的榮耀,激勵后人不斷地積極進取。
西邢村歷盡滄桑。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村民才開始安居樂業(yè)。1954年冬,村高夏山、村東西李東法自發(fā)組織貧雇農成立互助組。1956年全村進入高級農業(yè)合作社。三年自然災害時期,西邢人經歷了艱難歲月。1972年,開始“農業(yè)學大寨”,改土造田。當時的黨支部書記高長啟組織戰(zhàn)山河“戰(zhàn)斗隊”,每天出動整半勞力170余人奮戰(zhàn)一冬春,改河造地200多畝,多少年沉睡的河灘變成了米糧川。1973年在書記帶領下,打廣口機井四眼,全部配套,使西邢四大片地成了穩(wěn)產高產田。1982年實行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改變了傳統(tǒng)的種植模式,大搞科學種田,糧食產量成倍提高,徹底解決了村民的溫飽。
耍獅子是西邢村的藝術傳統(tǒng),早在19世紀后期,就有藝術愛好者逢年過節(jié)耍獅子。21世紀初期以高夏山、高芹山為首,組織30余青年人,演出大型舞。除在本村演出外,還應邀去東邢村、北邢村、南邢村、上周村、下周村、常莊村、南文字等村演出,每年都赴萊蕪參加會演。豐富了人們的文化生活。
重視教育是西邢歷屆領導的傳統(tǒng)。“北學堂”始建于解放前,有三間教室,一間辦公室,一間伙房,集一至四年級于一室。村負責人熊福德帶領村民于1964年搬遷修建了“南學堂”。獨宅獨院,磚石結構,可容五個教學班。2000年又在東西邢交界處新建教學樓一座。自1977年恢復高考以來,西邢村升入大專院校學生21人。
西邢人經濟意識強,早在1992年之前,就有一支80多人經商的嘉陵摩托隊伍,常年活躍在各地市場上,年人均收入3000元。2000年,高長亮等支起了大碾加工石粉,安排富余勞力20余人,拖拉機司機也有了活干,運送村礦石每天可掙百余元。
*數(shù)據來源于萊蕪市人民政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