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泉河村位于汶河南岸,在萊城西8公里處。北臨汶河,與方下鎮嘶馬河村隔河相望,東接東泉河村,西鄰杜官莊、南官,村南鄂牛公路橫貫村中。現有耕地1640畝,437戶,1528口人。
據《畢氏譜》記載,明永樂年間畢姓遷此,解姓早居,因村東有郭娘泉,臨汶河,曾名泉河,因重名,冠以“西”字,故名西泉河。
據《萊蕪市志》記載,西泉河村清末屬萊蕪圣井保。民國初年汶南區。1939年至1941年,萊蕪劃為萊北、萊東和新甫縣,西泉河屬新甫縣。1945年10月恢復萊蕪縣建制,西泉河村屬萊蕪縣圣井區。1951年改為第五區。1958年圣井區分為牛泉,圣井兩個鄉,西泉河屬牛泉鄉。同年10月,鄉改為人民公社,翌年圣井并入牛泉人民公社。1984年,撤銷人民公社后,西泉河隸屬牛泉辦事處。1985年機構改革,牛泉辦事處又分為牛泉鎮和圣井鄉,西泉河屬牛泉鎮至今。
解放初期,西泉河有1000余口人,屬于大村。改革農村體制是在1954年,開始是二三戶人家成立換工組。1954年底,亓祥遠、劉長乃等六戶農民組成村里第一個互助組,標志著西泉河進入初級社階段。當時以東西大街為界限,按區域分為3個社。1957年由東、西泉河和杜官莊合并為一個大隊,成立高級社,書記、社長有亓恒元、張興民、杜玉珍。1958年10月,牛泉人民公社成立后,撤銷高級社,又分為三個村。1960年西泉河村分為8個生產隊。現在的西泉河,仍然沿襲著八個生產小組。
西泉河建村已有五百多年。今全村有張、王、李、趙、玄、亓、劉、孟、葛、田、杜、于、任、宿、解、畢、呂17姓。以畢、張、劉、孟姓人口居多。過去曾有過米、牛兩姓,其后人是遷出還是后繼無人,現已無據可考。在西泉河各族姓之間從不分眾寡、貧富、強弱,都以團結友善、和睦相處、互幫互助為樂,世代相傳。
西泉河村,居要道,臨汶河。古代泰萊大路由村中穿過。村西嶺路口立有朝陽碑一座,碑頂有一頭朝北,故此地稱為“朝北嶺”。此碑在“0”中遭破壞。西泉河地處丘陵,地下有豐富優質的石灰石。據記載,自明代起就有燒制石灰的加工技術。村東有一座石灰殘渣堆積而成的爐渣山足以證明其歷史的久遠,村人稱作“窯圍子”。古時兵荒馬亂,匪患四起,以村人亓高禮為主持,以“窯圍子”為基礎,全村捐資、捐物在石灰窯渣上修建圍子墻。這使西泉河成為戰略要塞,村人避難場所。墻內備有大量石灰面作武器,防賊人侵襲。由于威力巨大,此處又被稱為“白虎寨”,可保一方平安。
白虎寨以東有一道寬約15米、深8米、長200米的水溝,此溝現已干枯,但遺跡尚存。據言傳,此為挑頭溝,是匪患沿水溝一頭挖掘,沖向圍子墻,一是想毀壞白虎寨,二是有破壞西泉河“風水寶地”之意。
西泉河出產的石灰色澤銀白,粉末細膩,老嫩適度,粘度強,因而遠近暢銷,有“金泉河”之稱。
目前,西泉河村已形成原料開采、運輸、生產、銷售一條龍。石料開采,每天不下百余人,月收入都在600元以上。現有拖拉機運輸專業戶100多個,主要從事炭、石、灰的運送工作,每人每天能賺50元左右。窯場里,男女老幼一起上,形成了人人有活干,戶戶有錢賺的喜人景象。
種植業是西泉河另一支柱產業,村北汶河岸邊的小平原,是糧食作物穩產田。過去村南嶺地水澆條件差,嚴重制約著農作物生產。1978年葉家莊鐵礦“還水工程”,埋設地下管道3000余米。從此,汶河岸邊的地下水引上南嶺,改變了南嶺的水澆條件。1978年引資建成磚廠一處,開辟了西泉河經濟的另一番天地。1995年修建自來水塔一座,修復地下管道800余米,打深井一眼,使家家戶戶用上了甘甜的自來水,改寫了祖祖輩輩吃汶河水的歷史。1993年先后利用外資800多萬元,建成鐵礦開采廠三個,安排村中剩余勞力100余人,每年每人工資6000-7000元。有外地來礦打工人員200余人。集體增加收入80余萬元。
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中,許多村民積極投身于革命斗爭中。歷史上曾出現了任海峰、劉俊成、畢泗池、孟繼富、王曰昌、劉昌厚、李萬秋、亓祥云、張升懷等九位烈士。
特殊的歷史文化積淀,使西泉河村成為名人輩出之地。清朝康熙年間,例授奉政大夫劉國英,侍駕康熙,忠誠實在,戲稱:“劉老實子”。建國后也出了不少革命干部。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一部分有遠見的人率先從事個體經濟。1993年底,張升華籌建成了西泉村第一座大型漏窯,開辟了石灰燒制業的新天地。他掙了一大筆錢后轉產承包磚廠。同時,經營煤碳銷售,成了經濟強戶。解立本很懂經營之道,開辦糕點廠,經過十幾年的經營,由小變大,紅紅火火,到現在已擁有汽車三輛,廠房三十多間,成為村里的經濟大戶。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村人的經濟意識越來越強,村辦企業和個體私營業不斷發展。村民的經濟收入、生活水平可謂芝麻開花節節高。房屋住宅由原來的草房變成了磚瓦房,繼而,又翻建為前后出廈的華麗住宅。
2001年7月11日,百年不遇的特大暴雨襲擊了西泉河村。這場暴雨從深夜到12日上午11時,整整下了8個多小時。使河水奔騰滾滾。河水漫過了河岸,直奔村莊,村中積水1米多深。沿街道直泄汶河,半個多村莊處在大水之中。這時舊屋、殘垣大量倒塌,幸好人們躲避及時沒有人員傷亡。
此次災情西泉1997年,全村進行種植業結構調整,村人利用豐富的水資源,種植生姜,大蒜等,使經濟作物面積占全村耕地的40%.
河共計倒塌房屋20間,殘垣數百米,地面下陷五個大坑。坑的形狀多為圓形,直徑約5米,深達10多米。據考察,此處地質結構為泥沙淤積而成,偶遇大水,地面會自然下陷。
災情發生后,萊蕪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視,作出批示,要求萊城區委、牛泉鎮政府立即組織人員奔赴現場。組織協調村民撤離,積極開展救災安置工作。市委、市政府籌資40多萬元,用于西泉河災民家園建設。在村西嶺公路北側搭建板房50余間,安置災民90余人,及時穩妥地安定了災民情緒。
自然災害沒有嚇倒勤勞的西泉河人。村莊搬遷,新址規劃、測量,緊張有序地進行。兩年后,一排排新瓦房在西泉河南建成。災民都住上了新瓦房,下陷區整平改造為良田,自然災害再次考驗了西泉河人。
殷實的家底,使西泉河人在接受現代文明上占盡先機。2000年,安電話400多部,戶安電話率達90%,成為牛泉鎮第二個電話村。現在手機擁有戶200多個。1967年四輛拖拉機開進西泉河村,現全村擁有拖拉機158輛,卡車四輛,小車橋三輛,成為機械化村莊。2000年后,乘著招商引資、改革開放的東風,明天的西泉河一定會更加輝煌。
*數據來源于萊蕪市人民政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