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莊村坐落在汶河南岸,萊蕪最西端,距萊蕪市政府22.5公里,距牛泉鎮政府6公里。全村867口人,耕地面積1006畝。
據吳氏宗譜記載,中小莊于明成化十五(1468)年吳姓由吳橋村遷此建村。村內有大碾,曾名大碾村。因鄰村多以小莊取名,民國初年改稱中小莊。中小莊村西鄰賀小莊,北至馬小莊,東有珍珠嶺,南與任小莊接壤。
據《萊蕪市志》載,中小莊村清末屬萊蕪縣毛埠保。民國初年屬第十區(魯西區)。1939年至1941年萊蕪劃為萊北、萊東、新甫三縣,中小莊屬新甫縣。1945年10月恢復萊蕪縣建制,中小莊屬萊蕪縣圣井區。1951年改為第五區。1958年圣井鄉分為牛泉、圣井兩鄉中小莊屬牛泉鄉。同年10月鄉改為人民公社,1958年圣井鄉并入牛泉公社。1984年牛泉公社改為牛泉辦事處;1985年10月牛泉辦事處改為牛泉鎮,該村隸屬牛泉鎮至今。
中小莊村建村已有530多年。建村之初,只有吳姓,朱、潘、任、王四姓陸續遷聚,其中吳姓占92%。族姓之間不分眾寡、貧富、強弱,都和睦相處,互助協作,耕讀繼世,世代相傳。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中小莊村歷盡滄桑。新中國建立后,村民得以安寧。1954年冬,村民互助組如雨后春筍,農業合作化形成熱潮。1957年冬人民公社化。中小莊村民在吳圣時、吳欽芝、吳仲元等帶領下,立志改變自然面貌,對十年九不收的珍珠嶺進行整地改土,變成良田。他們戰天斗地,埋頭苦干,連續打深井8眼,建揚水站1座,后又打深井1眼,鋪設地下管道1300多米,擴大水澆地面積500多畝。與此同時,村內先后建起鐵編廠、糖廠等村辦工廠,收入可觀,有力地改變了中小莊村面貌。特別是實行土地承包制后,大搞科學種田,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如今的珍珠嶺上山楂樹成片,碩果累累;洼地嶺上一片蔥綠,生姜、大蒜等郁郁蔥蔥,長勢喜人。公路兩邊畜牧小區,雞、鴨成群。如今中小莊村的經濟總量穩步上升,村民正由溫飽向小康大步邁進。
中小莊村素來重視教育。清末秀才吳遴一,刻苦攻讀,才華橫溢。1955年本村設小學1處,第一位教師是亓省莊的張樂忠。小學至今已有50多年的歷史。吳效平為中小莊第一個本科大學生。自1977年恢復高考以來,中小莊先后考入大中專院校的學生60多名。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小莊村民抓住改革開放的機遇,開拓思路,大搞產業結構調整,外出經商、打工。村民收入、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中小莊村正在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明天的中小莊村將會更加美好。
*數據來源于萊蕪市人民政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