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崮村位于萊城東11公里處,205國道從村中穿過,地處山區,北面與南龍崮村相鄰,南面是鄒家埠村,西面靠名叫石廟子的丘陵,東面是一條小河,叫龍崮河。耕地410畝,84戶,278口人。
據《劉氏譜》記載,明初劉姓由安徽鳳陽縣遷居茶峪村,后又再遷至此定居。因近龍崮(崮子山),故叫近崮。后李姓、郭姓、王姓相繼遷入。
民國初年,取消了鄉保制,萊蕪分為10個區,近崮屬辛莊區;1941年,萊蕪劃為萊東、萊北、新甫三縣,近崮為萊東縣龍崮區;1945年10月,恢復萊蕪縣建制,全縣劃為13個區,近崮村屬辛莊區;1951年3月,各區由地名稱呼改為數字稱呼,近崮屬8區;1955年10月取消數字稱呼,仍為辛莊區;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近崮屬孝義人民公社;同年年底,并入礦山人民公社;1984年撤銷人民公社,近崮為城關辦事處龍崮鄉;1985年10月撤處并鄉,近崮屬北孝義鄉;2000年12月,撤銷北孝義鄉,成立鳳城街道辦事處,近崮屬鳳城街道辦事處管轄。
近崮村雖小,但卻有著光榮的革命傳統。1940年,村民郭青發便加入中國0,并聯合鄒家埠村的黨員,領導村民進行抗日斗爭。在黨的領導下,村民機智勇敢地與鬼子、漢0作不屈不撓的斗爭。1941年9月的一天,近崮村民兵劉大汝與其他地方的幾個民兵聯手俘虜了幾個漢0。初步的勝利,鼓舞了民兵們的斗志,但也惹怒了敵人。9月21日,日本人和漢0隊包圍了近崮村,找不到八路軍、0員,就放火燒了村莊。1944年,在上級黨的支持下,村人劉學勝等人成立了近崮村第一個黨支部。新的黨支部在后來的歷次斗爭中,發揮了戰斗堡壘作用。1946年“大動參”時,黨支部號召青年人參軍參戰。全村青年積極報名,小小的近崮村就有14人參軍。其中兩人在戰場上壯烈犧牲。萊蕪戰役打響后,留在村里的男勞力為子弟兵抬擔架運彈藥,婦女們做軍鞋軍襪,全村人全力以赴,支援前線。近崮人為共和國的建立,做出了應有的貢獻和犧牲。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近崮村與全國人民一樣,進行了社會主義建設。1953年,村里成立了第一個互助組。1954年全村成立了初級社。1956年成立了高級社,1958年加入人民公社。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在黨的富民政策指引下,村民們廣開致富門路,積極搞發家致富。1981年完成土地承包責任制后,村民們進行了種植作物的結構調整,人們紛紛種植經濟價值高的作物。近崮村植桑養蠶成風,全村84戶人家,幾乎家家戶戶都養蠶。據統計,全村共發展桑園20畝,每畝收入2000元,僅此一項,全村就增收4萬元。有的村民又大面積種植大姜,1995年,種姜40畝,畝產1500公斤,這一年姜的價格好,平均每公斤4元,僅此一項全村年收入達96萬元。近崮村土質適于種植黃煙,村民瞅準這種發財的門路,從2000年起,全村又種植起黃煙來,當年就種植70畝,畝產150公斤,平均每公斤3元,此項全村收入3萬元。種植業結構的調整,使瘠貧的土地都變成了聚寶盆。
二0五國道從本村穿過。借交通之便,近崮村運輸、服務業也迅速發展起來。李義篤、李近篤等人買上了汽車搞運輸。劉夫玉等人在路邊開飯店、開商店,既方便了過往行人,又增加了收入。1997年底,經上級有關部門批準,設立龍崮集,農歷五、十逢集。集場的建立,為近崮人發展經濟創造了有利的條件。除了所產農產品就地進行交易外,村民們在集場附近紛紛開飯店、開百貨門市部,還有的創辦了診所、浴池、理發等服務行業。同時外地人也前來辦工廠、開商店,搞得十分紅火。于是,近崮人的腰包一天天鼓了起來。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近崮村在黨的富民政策指引下,開拓創新,與時俱進,近崮村的發展會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