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裴王村位于萊城西北23公里、南距寨里兩公里,雙龍河西岸(白龍潭河與黑龍潭河在村東北匯合稱為雙龍河)。人口1600人,耕地1630畝。村內有張、程、周、蘇、溫五姓,以張姓居多。
據記載,民國初年本村隸屬萊蕪八區;解放后為水北區,或十四區三合鄉;1956年成立前裴王村高級農業社。1958年10月成立人民公社,前裴王屬于寨里人民公社;1984年改公社為辦事處;1985年10月改辦事處為鎮。
清末民初,萊蕪八區的五大公司(華生公司、大生公司、康生公司、民生公司、中生公司)均為前裴王村人開設,當時生意興隆,盛極一時,聞名遐邇,有“銀裴王”之稱。
前裴王村人一向重視教育,遠在清朝末年,停科設學,前裴王即創辦了一處學校,聘請名師執教。民國初年,由村人-繡等湊資購房屋創辦了前裴王南學堂,當時稱為“洋學堂”。學校開設新課程,傳授新知識。前裴王村辦學,八十年來從未間斷過。由于村民尊師重教蔚然成風,所以前裴王村人才輩出。日前,村民中的醫生、教師等各類人材,遍布各地,他們都兢兢業業的在各自崗位上,為建設新中國做著貢獻。
舊社會,前裴王村人受盡了敵人的折磨和-1943年3月,日本鬼子的迫擊炮彈打到村內,村民-雪等三人被炸得血肉橫飛,其狀慘不忍睹。解放戰爭時期,-抓兵拉夫,搶糧搶錢,弄得民不聊生。敵人的暴行激起了村民的義憤,在黨的領導下,人人爭相支前參戰,抬單架、運給養、做軍鞋、軍襪,積極支援子弟兵奮勇殺敵。大動參時期,村中青年紛紛報名參軍,有的老人親自送子參軍,譜寫了一曲人民戰爭的贊歌。村民張魯川,是山東第一軍分區武工隊長,他機智勇敢,英勇殺敵,以游擊形式打擊日寇漢0。他身懷絕技,-越屋如走平地,當時人們紛紛傳說他是飛檐走壁的“飛毛腿”。使鬼子和漢0聞風喪膽。
前裴王村人重視農業的發展,解放后幾十年來,村民打機井、修水渠,引水灌田,他們以愚公移山的精神,對土地深翻整平、打截調向、抽沙換土、挖溝排澇,終于建成了旱澇保收的大塊良田。使糧食總產達到了250萬斤,一年向國家交售公余糧38萬斤,成為全鎮的交糧大戶。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村民開拓思路,廣挖財源,村里紛紛建起了磚瓦窯、針織廠、養豬場、油坊、食品加工、電氣維修廠、鐵木工等項目。全村有150余人干木工活,成為遠近聞名的木匠村。如今的前裴王村農林牧副漁五業興旺,多種經營,年年被評為先進單位。
前裴王村注重農業機械化的發展,集體有50拖拉機一臺,24馬力拖拉機2臺、12馬力拖拉機3臺、鏈軌拖拉機1臺。另外各種農業機械配套齊全,耕播收打灌全部實現機械化。萊蕪未劃大市之前是泰安地區的農機推廣點。村里的排灌設備和生活照明都用上了電,從此結束了用油燈照明的古老歷史。
黨的富民政策,使前裴王村人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起來。1978年村里購置了第一臺25英寸日本進口的索尼牌彩色電視機。以后家家陸續購買了不同牌號的黑白或彩色電視機。2000年又看上了有線電視。全村安裝了300余部電話機。如今,前裴王村的私營企業如雨后春筍,迅速掘起,張修玉建的金玉達食品有限公司、恒溫庫;張德堂的富康食品有限公司和百貨批發部,張修寧的塑料織袋廠,都辦得紅紅火火,經濟收入也非常可觀。
前裴王村1998年冬在雙龍河東岸陸續建起50余幢小康居民樓。兩年內又陸續建起50余幢居民樓,走在一馬平川的柏油路上,撫今追昔,思緒萬千,這座有幾百年歷史的古老村落,正邁開矯健的步伐,走向更加輝煌的未來。
*數據來源于萊蕪市人民政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