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家屯位于萊西市北端,北與招遠市官地洼村接壤,馬連莊鎮駐地北偏東3.5公里。自明洪武二年(1369年)建村,至今已有630余年歷史,是馬連莊鎮建村較早的村莊之一 。
咸家屯村,在明清時期屬山東布政使司登州府萊陽縣旌旗鄉石山社。民國時期先后屬山東省萊陽縣芝山鄉、第四區洼子鎮、南嵐鄉農學校。1940年“三角拉鋸”時期分別屬抗日民主政府第四區蓮花鄉,國民黨第五區洼子鄉,日偽軍第十三區洼子鎮,解放后,先后隸屬萊西縣第三區蓮花鄉、馬連莊區洼子鄉、馬連莊人民公社、馬連莊鄉、馬連莊鎮。
咸家屯村,山耩環繞,溝渠縱橫。西為有名的老母豬耩,與南耩連成一片,耩上松樹成林,耩下果園成片;東是遠近聞名的蓮花山;村北,肥沃的糧田與招遠市相連。龍水路從村西穿過,便利了與外界的交往。交錯縱橫的溝渠與6個水庫、平塘儲存了豐富的水源,為1900余畝大地提供了便利的灌溉條件;特別是村東的水庫、平塘水面似彎彎新月環繞村莊,使人產生心曠神怡之感。境內屬溫帶季風氣候,夏季不甚炎熱,冬季不甚寒冷,四季分明,氣候宜人,年平均降水量為750毫米左右;年平均氣溫為11.4℃,溫度最低的1月份平均氣溫為-5.4℃,最高7月份平均氣溫為25℃左右。
1369年(明洪武年間),咸氏自萊陽縣遷此建村,至今630余年。期間,張、閆、周等10 姓氏先后遷入。到2003年底,全村有咸、張、閆、周、姜、鄒、徐、李、楊、魏、錢11個姓氏,253戶,750人;遷至外地人員278人。
(一)
咸家屯人民堅強果敢,勇于斗爭,具有光榮革命傳統。
蔥綠的山川孕育了咸家屯人民不屈不撓斗爭精神。早在1629年,先輩們就參加過李盛明領導的農民起義。到了清朝末年,在曲詩文領導的抗捐斗爭中,閆岱組織數十名群眾積極參加,給反動官府以沉重打擊。1933年7月,中共萊陽邊界區委在老母豬耩召開第一次秘密會議,宣告成立。1938年4月,中共萊陽縣委曾進駐咸家屯村,播下了革命火種。自此,咸家屯村揭開了爭取民主自由的新篇章。同年6月20日,閆維芳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成為咸家屯村第一名黨員,隨后,咸豐祥等人加入中國共產黨,8月建立了黨小組,12月成立了黨支部。抗日戰爭中,咸同斌、閆力芳、咸振山等20名熱血青年先后奔赴抗日戰線,同日寇進行了殊死的搏斗,其中鄒世官、咸豐國、張維福、隋芝先后為國捐軀,閆力芳、張為連、咸同斌等負傷致殘。1941年村“農救會”、“青救會”、“兒童團”等組織相繼成立,全村人民積極投身抗日戰爭。在解放戰爭中,又有閆善芳、閆壽祝等10 余名青年舍家離業奔赴前線,與國民黨反動派浴血奮戰。同時,后方人民積極支前,先后有60余人參加擔架隊、小車隊、民兵班,支援濰縣、淮海、渡江、上海等戰役。他(她)們前赴后繼,不怕犧牲,為解放全中國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有的流血流汗,有的立功受獎;烈屬王鳳英機智勇敢,保護了3名革命干部,并積極做軍鞋,支援前方,被評為一等功。建國后,又有45名青年先后入伍,200余名青年別離故土,奔向全國,他(她)們繼承先輩光榮傳統,在保衛祖國,建設祖國的崗位上忘我奮斗。有的在抗美援朝戰場光榮致殘;有的在援外戰場光榮流汗;有的在搶險救災前線榮立戰功;有的在技術領域成為高級技術人員;有的在工作崗位上成為優秀工作者、優秀共產黨員、人大代表……咸家屯的英杰們,在這方熱土上,在祖國大地上不斷譜寫著壯麗詩篇。
(二)
咸家屯人民智慧、勤勞,經濟發展迅速,人民生活實現小康水平。
脫貧困,戰天斗地傳凱歌;奔小康,改革發展譜新篇。解放前,村民饑寒交迫,過著半年糠菜半年糧的窮苦生活。1945年解放后,經過土地改革,人們實現了耕者有其田的愿望,邁出了擺脫貧困的步伐。1956年成立高級合作社,實行了土地集體所有制,組織起來的農民開始治山治水,改變了山河面貌,當年建攔水壩一座,此后,每兩、三年建設一項水利工程,到1981年修水庫2座,挖平塘4個,筑水渠350米,建揚水站2個,埋設地下管道3條,總長1000余米,初步擺脫了靠天吃飯的困境。1964年開展學大寨活動,組織村民利用冬閑時節晝夜戰斗,整地改土,到1983年共平整土地930畝,水土流失基本得到控制。與此同時,種植結構逐步調合,經濟作物不斷增加,1966年改栽果樹70余畝,梨樹10畝。集體力量不斷壯大,到1979年集體購買動力機械417馬,被動機械17部(臺)。生產力的提高,促進了經濟快速發展,1979年人均增收200元以上,獲縣政府錦旗一面。1980年糧食單產超千斤,再次獲縣政府錦旗一面。糧食總產量達到42萬公斤,人均糧食251公斤,人民告別了貧困,生活達到了溫飽有余。
實現了溫飽之后,人們前進的步伐更大了。1983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進一步激發了村民的生產積極性。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人們的大農業觀念、市場經濟觀念不斷更新,產業結構調整進一步優化,種植業由過去單純種糧型向優質高效型擴展。2003年全村優質果園380畝,優質草莓400畝,設施栽培瓜菜60畝,養殖業逐步走向規模化。2003年養豬場1個,全村生豬出欄550頭;養雞場2個,年出欄8000只;養牛240余頭,奶牛50余頭。二、三產業領域不斷拓寬,到2003年有商店3個,糧油加工廠2個,農機具維修廠1個。
農村經濟的飛躍發展,使人民生活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到20世紀末,咸家屯人民生活水平由溫飽跨入了小康之門,2000年人均收入達到3480元,2004年人均收入達到4136元。人們的生活面貌煥然一新。村民穿著趨向時尚化, 一年一個新“時髦”;飲食趨向科學化,肉、蛋、奶、蔬菜及其他副食品成為人們經常的食品;出行達到機械化,到2003年底,全村有摩托車150輛,汽車6輛,三輪車、手扶車等119輛(臺),人們外出不是坐車,就是騎摩托;住房寬敞明亮化,2003年底人均住房達26平方米。通訊快捷化,電話“拜年”、手機“短信”成為時尚,到2003年底,全村擁有固定電話164部,占總戶數的66%,手機48部,電視機235臺,達到總戶數94%以上,是人們了解國內外信息的最佳工具。
(三)
農村各項事業全面發展,精神文明建設成效顯著。
村級組織建設和村莊建設跨入先進行列。村黨組織1938年建立以來,積極發揮戰斗堡壘作用。1996年2003年兩次被鎮黨委授予先進黨支部榮譽稱號。村民委員會1984年成立以來,組織群眾發展經濟,共同致富。1997年后,連續三年被鎮政府授予“模范村委會”稱號。在黨支部、村委會的領導下,村莊建設逐步規范,先后修建東西文明大街2條,安裝了路燈,實現了亮化。2000年投資9.2萬元,挖機井、建水塔,村民喝上甘甜的自來水。1987年以來,倡導文明家庭建設,文明新風吹進家庭,“五好家庭”|“文明戶”比比皆是,出現了有名的團結和睦、文明幸福的“五世同堂”之家。自2000年起連續三年榮獲“萊西市文明村莊”稱號。
文化教育事業發展迅速。1924年創辦初級小學,1968年設初中班一個,1970年以來,兒童入學率達100%,曾被鄉(鎮)教委評為教學成績突出學校。1958年辦幼兒園,幼兒教育條件不斷改善,學前教育質量不斷提高。咸家屯村歷來重視成人教育,1944冬辦起了農民夜校,為強壯年農民提供了學習機會,到1965年,全村的青年農民基本脫盲。改革開放后,村民通過自學、函授、外出培訓,請專家講座等形式,學習科技知識,以適應農業結構調整的新形勢。近40年來,全村不斷有學生考入高等院校,接受高等教育,共有研究生學歷的兩人,本科生47人,大專生18人,中專生28人。
文體活動豐富多彩。咸家屯村文娛活動由來已久。1944年,村干部閆豐祥組織20余人成立秧歌隊,利用農閑進行演出,1944年改演“四平調”,1957年又成立京劇團,人員發展到40多人,可演出20多個劇目,經常在萊西北半縣及招遠、萊陽演出。近幾年,老年活動異常活躍,2000年辦起老年學校,于農閑和晚間開展秧歌、健身舞、打門球、套圈、太極拳等各類文體活動,曾獲萊西市老年體育運動會第三名、第六名好成績,多次被青島市、萊西市老年體育協會評為先進老年體育基層組織。
醫療衛生工作源遠流長。1934年5月,閆壽茂首創“新立藥房”,行醫診病,遠近聞名。建國后,多次開展愛國衛生運動,改建廁所,治理污水,糞坑等臟亂環境,改善居住條件。1969年,實行醫療合作制度,對群眾實行免費或低償服務,對兒童進行多種疫苗接種。醫療條件的改善,保障了人們身心健康,普遍延長了壽命。2003年,全村60歲以上的老年人112名,占人口總數的15%,1986年以來,80歲以上的老人48人。
計劃生育工作扎實有效。1964年開始實行計劃生育政策,干部群眾都能自覺落實黨和政府的各項方針政策,曾獲鎮政府計劃生育一等獎。人口自然增長率逐年下降,2003年出現負增長。
咸家屯村在發展農村經濟,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道路上,已經具備了多種優勢:一是地理位置優越,處在龍水路邊,交通便利,宜于發展路域經濟;二是土地資源充足,優質高效農作物形勢喜人,農民增收較快,發展前景廣闊;三是畜牧業生產效益較好,發展潛力很大。然而,咸家屯村還存在諸如工業項目薄弱,農產品加工增值不足,缺乏資金、技術、人才等,制約著經濟的大步發展。
咸家屯人民在黨支部、村委會的領導下,將發揮優勢,克服不足,建設一個繁榮昌盛、幸福安康的新農村。咸家屯村未來燦爛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