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麥窯社區
村莊由來 清乾隆年間,李氏先民李東璽從現在沙子口街道的南嶗社區遷到這里。當時這里荒無人煙,僅殘存著前人所遺留的幾座燒炭用的黑窯,遂稱“墨窯”,后取其諧音為“麥窯”。六十余年后,小河東社區的王姓先民又在社區北的半山坡上平土造房、墾荒種地,這里被稱為“獨角坡”。
東麥窯村貌
政區人口
位于嶗山南麓的山腳下,東鄰流清河社區,西靠西麥窯社區,距沙子口街道辦事處駐地約7公里。該社區南望大海,北依翠峰,白墻紅瓦掩映于綠樹果叢中,靜謐幽深,逸趣無窮,是一處居住和療養的勝地。2004年,東麥窯社區有135戶,400人,以李姓為主,其余為王、唐、代等姓氏。
經濟狀況 社區居民除了耕耘樵牧之外,主要從事拉網和海上釣魚。每年清明前后人們便開始拉網捕魚,他們把漁網的一端留在岸上,再用漁船載網,隨著船的行駛把網撒成了橢園形,把另一端送上岸,于是岸上的男女老少數十人分成兩排,各持一端“呼喲”著往上拖拉,往往一網能拖上千斤。這樣往復循環,一天能更迭十幾次,捕獲的主要是一種長約二寸許的銀白小魚,俗名“面條魚”或“地瓜絲子魚”,此魚肉嫩湯鮮,極具營養價值。當地流傳著許多反映生活情趣的歌謠,例如:“新媳婦,攜小孩,拉小魚,到海崖,潮霧濕透紅緞鞋。”說的就是拉網的情景。該社區有一種祖孫相傳的釣魚技能,他們謂之“釣鉤”。從事“釣鉤”的以男性為主,他們會隨著風向、潮汛、日光和月色的不同變化而駛船到不同的區域,下深淺不同的釣線,所釣到的大多是較珍貴的經濟魚類。
近年來,沙子口街道對該社區極為重視和關懷,并在嶗山玻璃廠的扶持下,動員鼓勵群眾搞扇貝養殖,變原先的單純捕撈為捕撈和養殖并舉。1995年共放養200余海畝的扇貝,當年就收益200多萬元。社區還抓住地處嶗山區風景區的優勢,積極發展旅游服務業,壯大集體經濟,鼓勵社區居民們開飯店,搞客運。另外,還利用地處旅游熱線的優勢進-地產開發和舊社區改造,獨角坡的居民全部搬到了山下公寓式的樓房中。社區中重鋪了電纜,硬化了進社區路,修了進社區橋,成立了幼兒園、計生室等,免費供應自來水,居民生活得到了很大改善。2004年,社區實現經濟總收入3400萬元,人均6150元。
聯系電話:86-0532-88821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