磚塔嶺社區
村莊由來 在清乾隆末年或嘉慶初年之際,登瀛社區王德興兄弟相中這里的地勢地貌,便帶著自己的妻小來這里壘墻造屋,辟土墾荒,定居下來。后來南姜社區的曲姓、大河東社區和王哥莊街道青山社區的朱、姜、林三姓居民陸續遷來。因為社區南嶺上原有一倒塌的磚塔,故名磚塔嶺。
政區人口
磚塔嶺分舊社區和新社區。舊社區在沙子口街道駐地以東7公里,位于南窯煙云澗自然社區之東北的山上。1997年該社區搬遷到山下煙云澗社區的西側平緩處,與馬鞍子社區合為一個大社區,磚塔嶺社區居東,馬鞍子社區居西。2004年磚塔嶺有45戶,102人,居民姓氏主要有王、李、曲、姜、林等。
社區特色 磚塔嶺舊社區自然環境優美,這里地勢較高,海拔高度近百米,三面環山,一面朝海,山上松林茂密,空氣清新,發源于嶗山南麓前鳳庵澗的河水順山勢滾滾而下。磚塔嶺社區房屋建造得很有特色,雖說是普通的農居,但錯落有致,屋后植楸樹梧桐,門前為杏樹櫻桃,幾乎家家屋前都有畦垅整齊的小菜園。另外,潺潺的流水山溪,搖曳的修竹,襯托著周邊青翠的山巒。即墨著名學者周至元先生早先游覽到此,曾贊嘆這里為“人家盡在云中住,修竹遮門石作墻。”
磚塔嶺社區周邊的土地是典型的腐質嶗山黑土,出產的秫米谷子粒大色黃,營養極高;生產的地瓜綿軟香甜,令人齒頰留香,常食不厭。只要播上一粒籽,栽上一棵瓜,無不瓜蔓綿瓞,果實累累。人們流傳著一句俗語:“春上插一棍,秋來吃一頓。”這里旱澇保收,即使遭大旱,山下土地龜裂,飲水無著,這里依然泉溪淙淙,莊稼枝繁葉茂。
社會事業 由于這里的人們身居大山交通不便,當地資源發展空間小,所以經濟發展步伐相對緩慢。1996年,磚塔嶺社區在煙云澗社區西征用了9畝土地,建起了26棟現代化樓房,社區居民每戶均占160余平方米,從此結束了身居大山幾百年的歷史。2004年,全社區經濟總收入達到650萬元,人均純收入5686元。
磚塔嶺村民新居
聯系電話:86-0532-88801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