堤口莊位于天橋區堤口路街道,是回民集聚地,人口4700人。據傳,該莊前身為田王莊(即王家坊子與田家莊合稱),當時僅有居民二三十戶,形成年代無考。王家坊子有王姓于路邊開店,明萬歷年間,北京三里河有一崔姓回民經常來濟販馬,寄居在王家店中,日久,娶店主(漢民)之女為妻,于此定居,百年后子孫繁衍,加以各地回民遷來定居,遂形成回民集居之地。
莊內明萬歷四十七年(1619年)和清咸豐六年(1856年)所立重修關帝廟之石碑上均有“堤口莊”之記載。傳說從莊西頭石橋起,南止石崗子(今萬盛街西頭)筑一土堤以防西水東流(玉符河之水),而在堤的北端至莊前接頭處有一缺口,遂有“堤口”之稱,該莊因此得名,沿用至今。該莊原屬歷城縣北園人民公社,1978年劃入天橋區堤口路街道。
堤口莊清真寺位于莊西段45號。始建于明末,清咸豐年間(1851-1861年)因戰亂遭焚毀,清同治四年(1865年)重建。該寺占地面積1620平方米,是濟南古老的清真寺之一。清真寺的大門東向,門樓青磚灰瓦,聳脊翹角,兩扇大門為木質朱漆。門楣上懸掛豎式金字額匾,上 書“清真寺”。大門內設有通向南北的兩個券門,正中為四扇木制屏風。禮拜大堂是清真寺的主要建筑物,置大門正中,座西面東。大殿的飛脊中央有一金葫蘆,置于高聳的銀柱上,并飾有光亮的月牙,以示伊斯蘭教的特殊風俗。殿額上懸“清真古教”金字匾。大殿前壁為木制花欞,雕刻精巧細致,朱漆飾面,傳統古雅。殿內白粉涂壁,山墻各置木制花欞窗;立柱梁檁,紅漆粉飾,間間寬敞明亮;西北端設一木制的、雕刻良好的“敏拜爾”(清真寺殿內的宣教臺)。禮拜殿前抱廈為傳統卷棚式的建筑。副梁由紅柱支撐;頂脊聳立,吻昂首;山脊飛甍,群獸“競走”。廈門建有石砌月臺,三面磚砌花圍欄,兩端各設拱門。清真寺院內南側建有淋浴室,北側平房為講堂,另有阿訇的住室。清光緒年間左寶貴所贈“普今獨尊”之匾,至今尚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