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乾隆《寶山縣志》記載,本地有座泗漕廟(在抗戰和文革中被毀),香火很旺,廟旁有一個村莊,進出村莊的巷子叫“廟巷”。1932年“一.二八”淞滬會戰,十九路軍在廟巷浴血抗戰,阻擊3萬日軍進攻,戰地記者將此役誤寫成“廟行大捷”(巷與行,滬語同音),從此該名稱沿用至今。
廟行位于寶山區中南部,東與張廟街道和高境鎮毗鄰(以共和新路為界);南與閘北區彭浦鎮接壤;西與大場鎮相鄰;北與顧村鎮、楊行鎮相望(以薀藻浜為界)。廟行交通便利,區位優勢明顯,位于中外環之間,緊靠中心城區,鎮域內有共和新路高架、軌道交通1號線(規劃中的M18號線也從鎮內穿過)等,距離人民廣場僅12公里。
廟行1956年建鄉,隸屬于上海北郊區。1993年撤鄉建鎮,改稱廟行鎮。1996年區劃調整,共和新路以東地區劃歸泗塘、通河兩個街道(現張廟街道),廟行鎮的范圍就是共和新路以西,薀藻浜以南,西至大場機場,南與閘北區彭浦鎮接壤。
廟行歷史上是一個純農業地區,上世紀80年代是上海十大“菜籃子工程”基地之一,有萬豬場、萬雞場等,禽蛋奶三項農副產品上市量位于全市各鄉鎮之首,1993年開始經濟轉型,走向推進城市化的進程。
目前,全鎮地域面積5.96平方公里(43%的面積是建設敏感區),戶籍人口29272人,常住人口89615人,下轄3個行政村(場北、野橋、康家),有3個村級公司(駿利、寶業、新星,前身為周巷、前進、新一等幾個行政村,撤制村隊后產業留在廟行,人員屬地化管理),5個鎮屬公司(共康經濟區、資產公司、商貿公司、房產公司、物業公司),14個居委會,9所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