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縣行政區劃屢經變更。
崇明五代初設鎮,宋時建場,元時建州,明代設縣,以后建置基本未變。
明正德年間(1506-1521年)設城廓周圍鄉村和東仁、西義、道安等鄉,下轄東南、東北、西南、西北、西沙南區和西沙北區6個區、110里。
清康熙年間(1662-1722年)仍設4鄉,下轄6區、110里。
雍正年間(1723-1735年)縣以下設4鄉,轄28區,其中東仁鄉轄響沙上區、響沙中區、吳家沙區、仙景沙區、南沙下區、箔沙上區、箔沙中區、箔沙下區、聯福沙區、高頭沙區等10區;西義鄉轄小團沙區、孫家沙區、新鎮沙上區、東阜沙區、平洋沙區、半洋沙區、永興沙區等8區;道安鄉轄長沙上區、長沙下區、南沙中區等3區;德寧鄉轄響沙下區、袁家沙區、東三沙區、永寧沙西區、永寧沙東區、仙景沙中區、仙景沙下區等7區,后在城區又增設長沙中區。
1912至1928年設城市、堡市和25個鄉。
1928年3月1日外沙10個鄉劃出另設啟東縣。
1929年8月設7個區,下轄21個鎮、119個鄉,其中一區(中央區)轄2個鎮、20個鄉,二區(豐安區)轄4個鎮、17個鄉,三區(新庶區)轄1個鎮、16個鄉,四區(東堡區)轄5個鎮、15個鄉,五區(東樂區)轄1個鎮、18個鄉,六區(西安區)轄5個鎮、20個鄉,七區(西平區)轄3個鎮、24個鄉。
1934年7月設5個區,下轄10個鎮、86個鄉,其中一區轄2個鎮、24個鄉,二區轄2個鎮、18個鄉,三區轄2個鎮、19個鄉,四區轄2個鎮、19個鄉,五區(即嵊泗列島)轄2個鎮、8個鄉。
1938年4月本島淪陷,全縣劃為4個分區(原五區不歸本縣管轄),下轄3個鎮、68個鄉,其中第一分區轄2個鎮、21個鄉,第二分區轄19個鄉,第三分區轄1個鎮、13個鄉,第四分區轄15個鄉。
1945年9月設5個區和2個鎮區,下轄4個鎮、89個鄉。
其中一區轄1個鎮、24個鄉,二區轄1個鎮、17個鄉,三區轄19個鄉,四區轄21個鄉,五區(嵊泗復歸本縣管轄)轄2個鎮、8個鄉。
1946年7月仍設5個區和2個鎮區,下轄4個鎮、47個鄉,其中一區轄11個鄉,二區轄1個鎮、7個鄉,三區轄8個鄉,四區轄1個鎮、13個鄉,五區不變。
1946年12月第五區(嵊泗)劃出,改為省轄特別區。
1947年5月設4個區、2個縣屬鎮,下轄1個區屬鎮、20個鄉。
其中一區轄5個鄉,二區轄5個鄉,三區轄1個鎮、4個鄉,四區轄6個鄉。
1949年6月設4個區、2個鎮,下轄21個鄉。
其中一區轄5個鄉,二區轄5個鄉、三區轄5個鄉,四區轄6個鄉。
1949年12月14日原屬本縣第五區的嵊泗列島劃歸江蘇省轄特別區。
1950年4月設8個區、2個縣屬鎮,下轄3個鎮、67個鄉。
其中三星區轄6個鄉,廟鎮區轄1個鎮、6個鄉,城橋區轄10個鄉,長興區轄8個鄉,新河區轄1個鎮、12個鄉,堡鎮區轄6個鄉,向化區轄10個鄉,陳鎮區轄1個鎮、9個鄉。
1952年7月設11個區,下轄3個鎮、107個鄉,其中三星區轄10個鄉,廟鎮區轄1個鎮、12個鄉,城北區轄16個鄉,長興區轄13個鄉,新河區轄1個鎮、10個鄉,豎河區轄9個鄉,堡北區轄10個鄉,向化區轄13個鄉,陳鎮區轄1個鎮、14個鄉。
1956年2月設4個區和2個縣屬鎮,下轄3個鎮、46個鄉。
其中廟鎮區轄1個鎮、11個鄉,城北區轄11個鄉,新河區轄1個鎮、11個鄉,向化區轄1個鎮、13個鄉。
1957年9月撤區并鄉,設2個鎮和23個鄉。
1958年9月,23個鄉改為人民公社,區劃不變。
1958年12月設2個鎮、10個人民公社。
1959年5月設3個鎮、26個人民公社。
1959年后經過圍墾先后建立8個市屬國營農場和2個軍墾農場。
1984年3月政社分設,人民公社改為鄉,崇明島設有26個鄉、2個縣屬鎮、8個市屬國營農場和2個軍墾農場。
1994年開始撤鄉建鎮,至1997年3月底設20個鎮、5個鄉。
2000年開展鄉鎮級行政區劃調整,至年底設13個鎮、1個鄉。
2005年5月18日經上海市人民政府報請國務院批準,原屬上海市寶山區的長興、橫沙兩個鄉行政區域整建制劃入崇明縣,崇明縣設13個鎮、3個鄉。
2008年8個市屬國營農場行政管理屬地化,建立東平鎮、新海鎮2個鎮,至年底設15個鎮、3個鄉。
2009年長興鄉撤鄉建鎮。
2016年6月,經國務院批準,同意撤銷崇明縣,設立上海市崇明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