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史料,里制萌于夏商,形成于西周。
西周時,“五家為鄰,五鄰為里”。
因此地先民遵法尙禮、舉止合規受人仰慕,被稱“慕儀”,設慕儀里于此,得村名。
沿用至今。
(“‘里’是西周農民的聚居單位”,“是古代地方行政組織”。
《周禮.地官.遂人》載“五家為鄰,五鄰為里”。
)秦漢百家為里。
‘慕儀里’夏商屬雍州域,周秦為虢國轄,秦武公十一年滅小虢置虢縣轄,唐有“慕儀一里賽隴州”的歌謠,元降虢縣為鎮并入寶雞縣,此后‘慕儀里’、慕儀村一直遂屬。
明、清時慕儀里屬遵義鄉轄。
民國二十二年(1933)設慕儀鄉聯保,駐地俱家村,民國二十八年(1939)改稱周原鄉,轄慕儀村保。
查新《寶雞縣志》52頁載:民國二十八年(1939),縣長王奉瑞劃定13區為22鄉鎮、205保、3742甲,第十三區轄2鄉:汧水鄉8保,171甲;周原鄉11保、208甲。
)1949年解放后,廢除保甲制,慕儀村屬周原區慕儀鄉,1956年撤區并鄉仍歸慕儀鄉,1958年撤縣后稱寶雞市虢鎮人民公社(縣團級)慕儀生產大隊慕儀村生產隊,1961年縣制恢復稱寶雞縣慕儀人民公社慕儀生產大隊。
文化大革命中,1966年稱星火人民公社烽火生產大隊,1969年稱慕儀人民公社慕儀生產大隊革命委員會,1978年恢復稱慕儀生產大隊。
1984年取消政社合一,稱寶雞縣慕儀鄉慕儀村村民委員會,1998年稱寶雞縣慕儀鎮慕儀村村民委員會,2003年撤縣設區,稱寶雞市陳倉區慕儀鎮慕儀村村民委員會至今。
村民委員會駐地慕儀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