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荔大荔縣地處陜西關中平原東部,位于北緯34°36′——35°02′,東經109°43′一110°19′,素有“三秦通衢”、“三輔重鎮”之稱。地貌分為黃土臺塬、渭河階地、洛南沙苑、黃河灘地四個類型,縣域面積1776平方公里,耕地面積9.3萬公頃,全縣轄13鎮,13鄉,415個行政村,總人口72萬人。
自然條件優越屬暖溫帶半濕潤、半干旱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4.4℃,降水量514mm,無霜期214天,境內地勢平坦,土壤肥沃,灌溉條件優越,洛惠灌區、抽黃灌區、抽渭灌區、沙苑井灌區覆蓋全縣,有效灌溉面積占總耕地的80%以上。水資源3億立方米以上,森林覆蓋率28%以上,已負盛名的醫飲兼用礦泉水,被譽為“中國之冠”、“世界罕見”,日開采量可達5萬噸。
歷史文化悠久大荔古為同州府所在地,文物遺產豐富,有“大荔猿人遺址”、“沙苑文化遺址”、“魏長城遺址”和豐圖義倉、岱祠岑樓、八魚清代望族石墓群等文化古跡20余處。同州梆子、碗碗腔等戲曲劇種享譽中外,杰出人物,層出不窮,有明代為官清廉的光祿大夫馬自強、清代被稱為“救時宰相”的軍機大臣閆敬銘,參力口過辛亥革命,建國后曾任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長的張奚若等名人。
名特物產豐富全縣已形成了“沙苑108(黃花菜、紅棗、花生)、黃洛果菜瓜、庭院上香菇、灘區魚筍雜、牧業牛當家、實現產業化”的農業產業新框架。全縣糧食總產25.8萬噸、油料總產3.8萬噸、蘋果面積30萬畝、紅棗30萬畝、塑棚設施農業10萬畝、同州西瓜6萬畝、蘆筍6萬畝、養殖水面2萬畝暢銷省內外,反季油桃全國領先,功能性的果蔬番茄椒全國獨有,濃縮蘋果汁、蘆筍、紫香蘇已出口西歐日本、美國等國家和地區。是國內五大黃牛之首——秦川牛的主要發源地,全縣飼養規模10萬頭,二零零二年被確定為全國唯一的秦川牛養殖加工為主的陜西渭南國家農業科技園大荔核心區。
基礎設施完善已形成了以縣城為中心、國道、省道為骨干的公路環網化體系。鐵路西韓線穿越縣境內、隴海線距縣城26公里。程控電話裝機容量2.6萬門,實現村村通電話,是全省第一批電氣化達標縣。縣城經過大規模改造,面貌煥然一新,已成為關中東部的一顆明珠。
大荔縣,為關中平原東部重鎮。早在商周時期,大荔為古芮國及同國所在地,春秋時少數民族沿洛河進入此地建立大荔戎國。秦厲公二十六年(公元前451年)秦伐大荔,設臨晉縣。漢武帝時改為左馮翊,晉武帝時(公元265——公元290)更名為大荔縣。以后地名變為頻繁,西魏改為同州,唐天寶初年(公元742年)曰馮翊郡,乾元三年(公元760年)復同州。元朝以后改縣為同州,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升同州為府,后又置為大荔縣。
現在的大荔縣,其實還包括朝邑縣。朝邑縣,北魏太和十一年(公元487年)置南五泉縣,西魏大同六年(公元540年)改為朝邑,隋屬馮翊郡。唐武德三年(公元620年)析置河濱縣,乾元三年(公元760年)改名河西,大歷三年(公元768年)復曰朝邑。1958年并入大荔縣。
據《大荔縣志》記載,漢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開始筑城。距今已有兩千年了。這里東臨黃河,據有薄關要沖,地處守衛西京的險要位置。所以漢后各代都視其為重鎮。由于歷史上多次農民起義,封建王朝爭奪,加上各種自然災害,城區屢遭毀壞,所以對其進行修葺。據《讀史方輿紀要》載:"同州所現城,北魏宣武帝永平三年(510年)刺史安平王元燮所筑;其東城正光五年(公元524年)刺史穆弼所筑,西與大城通;其外城西魏大統元年(公元535年)刺史王羆所筑也。"三次筑需歷時26年。唐又重筑為新城,明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6年)大地震,城墻毀。重修時縮小到周長為七里六(一里為180丈)。清乾隆年間和道光年間先后又作過兩次較大修葺。其城廓規模仍沿明時未變。城長4788米,高12.28米,基寬9.8米,頂寬6.3米。
仔細觀看,大荔縣城形狀呈龜形.龜為四靈(麟、鳳、龜、龍)之一,靈龜是長壽,異靈的象征,將縣城建作龜形,取福壽久遠、樣瑞悶永恒之意。南門為0,城樓上面南有兩個圓洞,是龜的兩只眼睛;北門是龜尾,城樓上面北有一個圓洞是龜-,城外寶塔是龜尾巴;東南門是左前爪,由于龜尾彎曲,所以修理工了兩個門洞,中間有個小甕城;西南門是右前爪,也是兩個門洞,有個甕城;左后爪伸出去是東北門,兩個城門,一個甕城,端東端西。由于前爪蜷縮,所以城墻西北方彎了回來,沒有城角。
自清光緒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后,各地起義不斷,為防止起義軍民入城,先后對城墻都作過修補。直到1948年國民黨政府妄圖阻滯解放軍解放大荔縣城,大量征集全縣民夫重整城垣,加固城墻,疏通加深拓寬外壕。然而在1949年3月第一次解放大荔時,城一攻即破,徒具勞民傷財之害。
解放后,城墻已失去防御守護作用,聽任存廢,漸次為群眾取土修建莊基。隨著人口的急劇增長,其被蠶食占用,日甚一日。尤其是"十年-",城墻被夷為平地。
大荔縣位于陜西省關中平原東部,地處北緯34-35,東經109-110,是黃河、渭河、洛河匯流之地。海拔329--533米。平均氣溫13度左右,無霜期212天,年降雨量514毫米,屬于溫帶半干旱地區。縣城面積1776米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182372畝,土地肥沃,光照充足,是陜西主要棉花、糧食、油、西瓜、蘋果、花生、紅棗等產地之一。本縣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大荔人”遺址的發現證明,遠在距今二十萬年左右,先民已經在這里勞動、生息、繁衍。商、周時代即為古都所在地。春秋戰國時代,大荔在此筑城立國。清雍正年間改為同洲府。民國時期設八區專署。歷來都是關中東部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今大荔縣是由大荔、朝邑、平民三縣合一而成。全縣共轄10鎮、23鄉,總人口為632661人,民族以漢族為主,有回族、壯族、滿族、土族、蒙古族、苗族等十個民族。本縣歷來以農業為主,早在周、秦時,就廣種小麥、糜谷、豆類等農作物。為了促進發展,漢武帝首開龍首渠,唐代修通靈坡灌溉工程,明清時代打井修渠已成規模,進一步推動了農業生產。千百年來,廣大農民在小麥、玉米、棉花等農作物的種植上已經積累了豐富經驗,培植了全國有名的黃花菜、西瓜、紅棗等土特產品和秦川牛、同洲羊、關中驢等優良種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