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底鎮位于渭南市西北35公里處,與蒲城、富平、閆良、臨潼四縣區接壤,境內地勢平坦,交通便利,水利資源優越,屬傳統的農業大鎮,是省政府命名的秦椒生產基地,總面積56.7平方公里。
1958年為渭南縣官道公社官底管區,1962年改名為官底公社,1984年更名為官底鄉,1998年更名為官底鎮,轄21個行政村,56個自然村,總人口3.34萬人。
境內交通方便,北臨西韓鐵路,渭富路、渭閆路穿境而過,全鎮在全區第一家實現村村通油路,境內油路總長40公里;村村通電話,通訊方便;安裝有92臺變壓器,總容量7755千伏安,電力供應充足。
境內由南向北有4座梯級抽水站和8條支渠,26條斗渠,9條直引渠,渠道全長57.6公里,有670眼配套機井,為渠井雙灌區,耕地面積6.04萬畝,均為有效灌溉面積。
改革開放以來,官底鎮經濟得到迅速發展,特別是近年來,官底鎮充分發揮渠井雙保的資源優勢,按照"壓糧、穩辣、擴菜、強養、促加工"的經濟發展思路,大力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積極壯大支柱產業,已基本建成日光溫室、辣椒、秦川牛、生豬養殖、籠養雞五大農業基地。2001年全鎮工農業總產值1.4億元,財政收240萬元,糧食總產值27112萬公斤,存欄秦川牛4476頭,生豬6607頭,奶山羊4191只,籠養雞59900只。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100元。文化、醫療、衛生、計劃生育等社會事業不斷得到改善發展,社會秩序穩定,人民安居樂業,基本達到小康水平。
官底鎮企業起步于20世紀70年代,主要有官底油脂廠、官底面粉廠、官底造紙廠、官底紙箱廠、官底預制廠和渭北聚香園農副產品加工廠,主要產品有食用油、面粉、機制紙、紙箱、水泥制品和泡椒。鄉鎮企業多年來一直名列全區前茅。到2001年底,鄉鎮企業已發展到326個,從業人員627名,固定資產1168萬元,全鎮工業總產值8262萬元,成為振興官底經濟的重要支柱。
境內左家村北宋抗遼名相寇準的陵墓,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墓前有清代所立石碑一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