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原是咸陽的一個縣城,位于陜西關中平原中部,因境內有孟侯原、豐原、白鹿原而得名。總面積576.9平方公里,轄10鎮7鄉,總人口39萬,其中城市人口7萬余人。榮獲全國文化工作先進地區,全國體育先進縣、田徑之鄉、計劃生育先進縣、民政工作先進縣。1998年全縣財政收入達7054萬元,工農業總產值實現28.3億元。工業基礎雄厚,門類齊全,鄉鎮企業躍入了省級甲級隊。農業自然條件優越,是國家確定的"高效農業發展示范區"。郵電通訊設施完善,是陜西省郵電通訊十強縣。電力資源豐富,由西北大電網供應。科教衛生遐邇聞名,是省級星火技術密集區,省級素質教育重點實驗縣,中央教科所"素質教育的理論與實踐研究"實驗基地,被衛生部授予"食品衛生示范縣"。
——三原建設日新月異。改革開放以來,三原城市建設日新月異。先后拓寬改造了政府街、南北大街、宴友思大街等11條大街,硬化街巷路面96條,美化、綠化城市道路20條;開通了城區公共交通車和萬門程控電話,建成了白鹿花園、宏達廣場、金橋廣場、美樂廣場等,天然氣工程、廣播電話光纜工程已投入使用。
——三原物華天寶,農業發達。平川坦蕩,原坡肥沃,氣候溫和,四季分明,資源豐富,為全國和陜西省的糧食、蔬菜、雜果、肉牛、奶山羊、籠養雞、生豬、烤煙等八大農業商品生產基地。隨著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力度加大,多種經營形成規模,農副產品開發前景廣闊,形成北部塬區主攻糧果煙油,南部灌區主攻糧菜花草,全縣大上畜牧業的產業新格局。國家財政支持農業科技推廣示范(三原)園區位于縣城以北裕原路兩側,總面積5000余畝,以“設施”的形式,建成糧油良種、安全蔬菜、秦川牛育肥,苗木花卉草業、林木種苗、紅地球葡萄示范園、節水灌溉示范區等7個示范項目,成為全省乃至西北地區頗具影響的農業技術推廣示范園區。
——三原工業基礎堅實。門類較全。有中央、省屬企業、三資企業及縣、鄉村企業、私營企業8000多戶,形成以食品、醫藥、化工、機械、建材、飼料加工、皮革加工等為支柱的工業企業群體。企業制度創新步伐不斷中快,工業立縣支柱不斷加大,全縣把發展鄉鎮企業同農副產品精深加工結合起來,同工業名牌產品的“滿天星”生產結合起來,以宴友思食品、兵馬俑皮革、白鹿制藥、宏達奶粉、秦桐家俱、鑫字牌面粉為重點,大力實施名牌戰略,促使名牌產品上規模、上檔次、創高效。
——三原交通便利,城市發達。三原距西安咸陽國際機場22公里。1998年全縣公路總里程664.89公里,實現了村村通公路,并于1987年在全咸陽市率先實現鄉鄉通油路。全縣161個村鋪修了水泥砼和瀝青路面,通車里程55.38公里。如今,以西銅一級路、咸銅鐵路為大動脈,已形成五縱六橫四通八達的交通網。咸銅鐵路橫穿東西,西銅一級公路和西韓,咸宋公路縱貫南北,地方道路四通八達,咸陽國際機場專用線和三原直接相聯,距離32公里。郵電通訊設施完善,通訊方便、信息靈通,郵電、電力事業發展迅速。安裝程控電話23600多戶,建成萬門程控電話交換點14個,磁卡電話遍及城鄉,實現了村村通電話。全縣設有化纖、蔬菜批發、農資等各類市場35個。貨源充足,交易繁忙,市面繁華。城區建設日新月異,“四縱三橫”主干道路網已經形成,天然氣工程、廣播電視光纜工程已投入使用,以宴友思賓館、秦原賓館、天池大酒店、老黃家飯店為代表的餐飲服務業功能齊全,在省內具有一定規模。
——三原歷史悠久,文物薈萃。三原之稱始于前秦,迄今一千五百多年。縣境內有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4處,為旅游之佳地。唐高祖李淵墓、唐武宗李炎墓、唐敬宗李湛墓、唐國公李虎墓等4座帝王陵寢保護完好。始建于明洪武八年(1375)的城隍廟建筑精美,保存完好,聞名遐邇。另外,古龍橋之渾樸,孟店古建之精巧、李靖故居之清幽,文峰木塔之玲瓏,都令游人流連忘返,為之傾倒。地處縣城北側清浴河濱的清河公園,林木蒼翠,流水潺潺,東邊是鋼筋砼梁式林履大橋,西邊是造形奇特的斜拉式新龍橋,兩橋夾峙,橋加聳立,相映生輝。作為愛國詩人、近代書法大師于右任故鄉的三原人民,新建了于右任紀念館,以凝重新穎的館容和豐富的實物史料向海內外來賓傾訴著大師的生平、愛國熱情和高超的書法藝術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