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木位于陜西省北部,北接內蒙,東鄰山西,黃河攬懷南下,長城橫腰西飛。全縣面積7635平方公里,居陜西各縣之首。轄4鄉15鎮,人口37.8萬人
教育衛生
2008年神木縣在全國率先實施了12年免費教育,來自農村的學生每天還可以得到3.5元的補助。
2009年神木縣在全國率先實施全民免費醫療。開全國之先河,必將載入中華史冊。
歷史人文
神木古稱麟州,歷史上曾是邊關要塞,史稱“南衛關中,北屏河套,左扼晉陽之險,右持靈夏之沖”。名揚青史的楊繼業父子曾駐守于此,抗擊侵略,雄踞一方,英雄業績,流傳千古。北宋著名的文學家范仲淹曾巡邊到此,留下了《漁家傲·麟州秋詞》等著名詩篇。神木也曾是革命老區,早在1927年就建立了黨組織,1934年建立了紅色政權——神府革0據地,是全國少數幾個堅持到全國解放的革0據地之一。在這塊英雄的土地上,成長了王瀛、汪銘、張友清、王兆卿、賈拓夫等一批民族英杰。
資源環境
神木物華天寶,美麗富饒。煤炭資源得天獨厚,探明儲量500億噸,占神府東勝煤田總儲量的五分之一。而且煤質優良,屬特低灰、特低磷、特低硫、中高發熱量的優質動力煤、氣化煤和理想的環保潔凈煤。石英砂資源品位極高,探明儲量436萬噸,二氧化硅含量達97%以上。此外還蘊藏著豐富的天然氣和石油等礦產資源。神木的旅游資源獨具特色,境內的神湖(紅堿淖)被譽為“沙海明珠”、“塞上天池”,是全國最大的沙漠淡水湖,水域面積67平方公里,煙波浩淼的湖水,一望無際的草原,連綿起伏的沙丘,展現了特有的大漠風光。神木還是塞上人文景觀萃集的地方,雄渾的楊家城、精美的四合院、華麗的漢畫像、眾多的古文化遺址,以及二郎山、九龍山、天臺山、西津寺等古廟群,構成了一道多姿多彩的人文景觀風景線。
經濟發展
隨著神府煤田的大開發,神木逐漸成為西部投資的熱土。從“八五”到“十五”的15年里,神木境內各種投資高達300多億元,經濟發展速度年均超過25%,2005年,全縣國內生產總值80億元,財政收入19.8億元,其中地方財政收入6.7億元,躋身于西部百強縣行列。在2005年公布的西部競爭力百強縣評比中,神木位居第15位,全國第188位。
神木是中國新型煤都,工業以煤炭為龍頭,按照煤電、煤化工和載能三個方向轉化,形成了煤炭、電力、煤化工、載能、建材等五大支柱產業。
煤炭產業是神木工業的龍頭。縣境內煤炭產量達到8600萬噸,其中地方3300萬噸,是全國產煤第一大縣。進入新世紀,神木又積極實施“建大礦、促運銷、重轉化”的煤炭產業發展戰略,積極參與神府、榆神兩大礦區開發,瞄準高產高效礦井,通過多元投資,建設錦界、檸條塔、紅柳林、張家峁、石窯店、涼水井等一批百萬噸以上大型礦井,形成地方煤炭的骨干體系,“十一五”末,煤炭產量預計將達到1億噸。
電力工業是煤轉化的首選方向,神木的電力工業發展走的是發、輸、用并舉的路子。現在縣境內電力裝機容量近90萬千瓦,錦界6×60萬千瓦空冷發電機組已于2003年6月5日開工建設,計劃2007年一期機組建成發電。同時,配套發展載能工業,著手籌建電石、金屬鎂等項目。
煤化工業是煤炭產業鏈延伸的主要領域,現在120萬噸煤制-一期工程正在建設中,10萬噸聚氯乙烯項目一期工程已經建成投產,煤轉油等大項目正在籌建之中。
以玻璃生產為主的建材工業,是神木經濟快速發展的又一亮點。縣境內現有格法玻璃生產線二條,浮法玻璃生產線二條,玻璃年產量達到324萬重量箱。“十一五”期間玻璃生產能力將突破1000萬重量箱,屆時神木將成為西北地區最大的玻璃生產基地。
煤炭產業鏈的延伸,既極大地發揮了能源的綜合效益,又使神木的工業呈現出煤炭產業一業當先,電力、煤化工、載能、建材等多業并舉的局面。神木縣錦界工業園區,由神木縣0和神府經濟開發區管委會共同開發建設,規劃面積42平方公里,于1996年著手準備,2002年3月啟動開發,總投資規模約為175億元。目前工業項目已達30余家,其中包括錦界6×60萬千瓦煤電一體化項目、60萬噸煤制-項目、10萬噸聚氯乙稀項目等6個大型項目。錦界工業園區的建設發展成為神木工業化建設的一個縮影。
旅游是無煙工業,也是神木發展非煤產業的突破口。現在以神湖(紅堿淖)為主的旅游業已具規模,景區開發詳規制定完成,環湖公路已經竣工,環湖綠化全面鋪開,賓館、餐飲、娛樂等服務設施完善,大漠神湖正以嶄新的風貌,挺進旅游大市場,迎接八方游客。
綠色,是神木人的夢想。綠色,也是當代神木人創造的又一個奇跡。“九五”以來,全縣共投入生態建設資金1.2億元,完成退耕還林116萬畝,人工造林64.7萬畝,種草160萬畝,林草覆蓋率達到46.3%,形成了六條綠色通道、四條綠色林帶和兩山綠色屏障的雛形。2001年神木縣被評為全國水土保持預防監督管理規范化建設達標縣。昔日荒涼的神木,正在變成塞外綠洲。
神木地域廣闊,發展林牧業既有悠久的歷史,又有著較強的發展優勢。神木是全省最大的養羊縣,羊子存欄80萬只。紅棗是神木的又一主導產業,全縣紅棗栽種面積達19萬畝,年產紅棗6000多萬斤。畜牧和紅棗已經成為神木農業的兩大主導產業,也是農民增收的主要途徑。
交通運輸
交通是支撐經濟發展的大動脈。近年來神木把交通建設擺在突出位置,積極實施交通帶動戰略,投入資金16億元用于公路建設,徹底改變了神木的交通狀況,府店、楊陳、榆神、神佳、神盤、新店及陜蒙高速公路等七條出境公路溝通了與周邊旗縣的聯系,全縣19個鄉鎮全部實現了公路“黑色化”,縣境內公路通車里程達4340多公里。包神、神朔、神延鐵路的相繼開通,形成了1.32億噸的年運輸能力,同時也標志著神木成為陜北的鐵路交通樞紐。
神木是縱貫全省的330千伏輸電線路的北端,覆蓋全縣的110千伏輸變電工程投入營運,城網農網改造基本完成,縣到鄉光纜全部開通,數字微波線路、移動通訊有了長足發展,極大地改善了投資環境,為神木經濟實現新的跨越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城市是展現一個地區兩個文明建設的重要窗口。神木大規模的城市建設是從“九五”以后開始的,十年來共投資10億多元,完成了規劃的4縱21橫主干道中的3縱16橫,城市建設面積已由十年前的5平方公里擴大到現在的9平方公里,城市廣場、住宅小區、供電、供水、供熱、綠化美化等城市設施日趨完備。今日的神木縣城高樓林立、街道寬廣、華燈高照、綠樹成蔭,展示著塞上煤城的現代風姿。2000年被國家愛委會命名為“國家級衛生縣城”,2001年又被中宣部等五部委命名為“全國文明小城鎮建設示范點”。
經濟的大發展也帶動了社會各業的大發展,神府煤田開發的十幾年來,各項社會事業碩果累累。教育工作1998年實現“兩基”達標,2000年建成國家級重點職業中學,2003年被命名為全省農村教育改革示范縣,2005年6月通過陜西省“普實”驗收,并被評為陜西省教育強縣。計劃生育工作1998年實現“三為主”,2000年建成“綜合服務縣”,2000年10月被國家計生委命名為“全國縣級計劃生育先進單位”。
發展規劃
過去的二十余年,神木人抓住煤田開發機遇,經過艱苦卓絕的努力,實現了由國定貧困縣向陜西經濟第一強縣的歷史性跨越。“十五”以來,神木人又以昂揚的斗志和與時俱進的精神狀態,全面貫徹-同志的“-”重要思想,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圍繞強縣富民目標,以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為主線,大力推進工業化、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進程,妥善處理好城鎮與農村發展、經濟與社會發展、北部礦區與南部山區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發展、中省市與地方經濟利益等五方面重大關系,全面推動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努力打造實力神木、活力神木、魅力神木、和諧神木。今年初,縣委、縣0制定了神木經濟社會發展的“十一五”計劃,即到2010年,經濟年均增長速度保持在30%,地區生產總值達到300億元;財政總收入達到50億元,地方一般預算收入達到15億元,年均增長17%;工業經濟結構趨于優化,循環經濟體系初步建立,基本完成工業化;城鎮化水平達到70%;生態環境進一步改善,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社會事業全面進步,社會保障體系比較健全,社會治安和安全生產狀況明顯好轉。到2010年,綜合經濟實力進入西部十強,力爭進入全國百強。
行政區劃
神木縣轄15個鎮、4個鄉:神木鎮、高家堡鎮、店塔鎮、孫家岔鎮、大柳塔鎮、花石崖鎮、中雞鎮、賀家川鎮、爾林兔鎮、萬鎮鎮、大保當鎮、馬鎮鎮、欄桿堡鎮、沙峁鎮、錦界鎮、麻家塔鄉、喬岔灘鄉、太和寨鄉、解家堡鄉。
歷史沿革
2000年,神木縣轄12個鎮、10個鄉。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360774人,其中各鄉鎮人口(人):神木鎮86632高家堡鎮17348店塔鎮19763孫家岔鎮11612大柳塔鎮32391花石崖鎮11866中雞鎮13595賀家川鎮10440爾林兔鎮12309萬鎮鎮13956大保當鎮12857馬鎮鎮12170麻家塔鄉12856永興鄉8271喬岔灘鄉14530太和寨鄉7238瑤鎮鄉13519欄桿堡鄉10211沙峁鄉11652解家堡鄉9746西溝鄉10000瓦羅鄉7812。
2003年,神木縣設14個鎮、5個鄉,769個村委會、15個社區。
工業經濟
神木的工業起步較晚,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工業產值在工農總產值的比重僅為20%左右。八十年代中期以來,神木緊緊抓住國家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設和我省加快開發陜北的機遇,放寬政策,搞活機制,積極實施工業強縣戰略,加快煤炭、石英砂等優勢資源開發步伐,使全縣工業化水平迅速提高,逐步形成了以煤炭、電力、化工、載能、建材為支柱的工業經濟體系,能源化工基地的初步形成。
煤炭工業神木是國家“七五”、“八五”、“九五”重點建設項目——神府煤田的中心。煤炭工業是神木的龍頭產業,在全縣經濟中具有重要地位。據統計,1985年以來,全縣煤炭工業已累計投入資金150多億元,產出原煤10多億噸。全縣每年三分之一的工業產值和近二分之一的財政收入都由煤炭產業直接提供。進入新世紀后,神木著眼于煤炭工業的可持續可展,提出“建大礦、促運銷、重轉化”的發展思路,不斷提高煤炭資源的綜合利用水平。目前,縣境內擁有世界上最先進的特大型現代化礦井——神華神東煤炭公司大柳塔煤礦,單礦產生產規模達到2200萬噸。同時,大力實施關井壓產,整頓煤炭生產秩序,著力提高技術裝備、單井生產能力和整體經營效益。2004年,全縣煤炭年產5955萬噸,其中地方1870萬噸。2005年,錦界3000萬噸、檸條塔1000噸的大型現代化礦井以開工建設,紅柳林1000噸、石窯店800萬噸等百萬噸以上大型礦井正在前期籌備工作中,到“十五”末,初步形成大中型礦井為主的煤炭生產格局,全縣煤炭產量達到6500萬噸,其中地方2000萬噸,神木將成為我國最大的優質環保煤、動力煤、出口煤產生基地。
電力工業神木電力工業從小水電、小火電起步,隨著神府煤田的大開發,電力工業迅速崛起,成為全縣一大支柱產業。目前,已建成投產的主要有中電國華2×10萬千瓦電廠、神華電力公司7.4萬千瓦自備電廠,陜西神木發電有限責任公司2×2.5千瓦電廠、民營企業投資建設的亞華公司錦界13萬千瓦熱電廠、恒源公司7.9萬千瓦綜合利用電廠、煤電公司7.9千瓦環保電廠。中電國華27萬千瓦,神華電力公司1×2.5萬千瓦,恒源公司5萬千瓦機組正在建設當中,目前全縣的電力裝機容量已達到61.5萬千瓦。2004年發電總量56.5億度。配合國家西電東送工程,總投資120多億元的錦界6×60萬千瓦空冷燃煤發電機組一期工程在緊張的建設中,2006年四季度1號機組投產,成為陜北煤電基地建設的啟動項目。
化工工業隨著能源重化工基地逐步形成,神木的化工工業得到長足發展,2004年生產焦炭1000萬噸、焦油80萬噸;總投資2億元的10萬噸的聚氯乙烯項目以正式投產,生產技術達到國內領先水平;由省投資公司控股,投資7.58億元的120萬噸-項目(一期20萬噸)也將于今年10月投入使用。同時,50萬噸焦油加氫、1萬噸PVC管等轉化項目正在積極的籌備工作中。煤轉油項目初步選址在大保當鎮,經省煤田地質局分析表明,榆神礦區2—2號煤層和3—1號煤層屬煤質好、適合液化的煤層,液化轉化率為92.16—92.35%,油產率為60.94—63.93%,即每1500噸煤炭可以轉油1000噸。具有區域特色的能源化工集群以初步形成。
載能工業隨著電力工業的迅速崛起,神木的載能工業也有了長足的發展,目前共審批立項的高耗能工業項目47個,其中電石廠35個,生產規模都為12500KVA電爐2座,單爐產量為2萬噸。2004年,年產電石1000噸;鐵合金廠2個,設計年產硅鐵3萬噸;硅鈣廠6個,設計年產1.6萬噸;金屬鎂廠4個,設計年產金屬鎂3萬噸。2004年,年產硅鐵6萬噸,硅鈣5萬噸,金屬鎂2.7噸。同時,9萬噸電石爐項目正在緊張籌備中。以焦炭、電石、硅鐵等為主的高耗能載能工業鏈正在形成。
建材工業依托本縣和周邊地區優質的石英砂、石灰石資,我縣積極發展以玻璃、水泥等為主的建材工業。始建于1958年神木玻璃廠,1982年投資遷擴建為三機垂直引上生產線,產量為54萬重量箱,2001年完成格法生產線技術改造,形成了產年74萬重量箱、4000萬只瓶罐生產能力。由河北晶牛集團投資2.8億元,2002年建成投產的170萬重量箱浮法玻璃生產線,是陜西第一條浮法生產線,產品已被2008年奧運會部分場館建設所選用。由山東力諾集團投資建設的高科技玻璃器皿項目一期1井爐4條生產線已投入生產,年產高檔玻璃器皿3.6萬噸,同時,錦界280萬重量箱浮法玻璃項目以開工建設。2004年,全縣玻璃生產能力324萬重量箱,成為西北地區最大的玻璃生產基地。此外,神木縣對原有年產2萬噸水泥廠進行了遷建、技改,建成了年產10萬噸的特種水泥生產線。
輕紡手工業地毯是神木的傳統手工業,編職歷史悠久,工藝水平極高,遠銷歐、美、日等國。1982年在陜西省地毯質量評比中奪得第一名,1983年獲陜西省優質產品稱號,1984年在全國地毯交易新圖樣評比中,機抽洗90道京式地毯和彩花地毯分別獲得第一名和第二名。目前,全縣有大小地毯廠400多家,從業人員4000多人,年產各類地毯7.2萬平方米,實現產值2880萬元,收到了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