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理位置
合河村位于神木市馬鎮鎮政府南五公里處黃河西岸,與山西興縣裴家川口隔河相望,村北2公里處有西津寺,因處于山西嵐漪河與黃河匯合處而得名。村莊在獅子崖下,南有雞尾峁,北有擂戰山。
二、基本情況
合河村轄合河、郭家會和麻芝塔3個村民小組,共有505戶1414人,現村內常駐人口118人。全村共有脫貧戶28戶68人,特困供養人員8人,低保38戶77人,公益性崗位2人,中共黨員32人。行政村區域總面積9.2平方公里,其中山地2200畝,棗樹地1100畝,水地980畝。紅棗生產加工為主導產業。
三、歷史沿革
據《舊唐書·張說傳》記載,唐玄宗開元九年(721),蘭池州突厥人康待賓誘諸胡同反,攻勝州銀城、連谷(在神木境),占寨堡,據倉庾。唐朝廷派張說(時為兵部尚書,后任相)帶領馬步軍萬人出合河關掩殺,大敗康眾。合河關在今馬鎮合河村和河東裴家川口,至今西津寺山頂和虎峁山有點將臺、兵營遺址。
宋時,馬鎮黃河上下是河東向麟府、延綏輸餉漕運要津。據《武經總要》記,宋朝廷曾在銀城東筑“通津堡”,“控合河津路”,遺址在合河村南雞尾峁(又叫寨子峁),“東至石馬川路,南至黃河一百步,西至神樹堡45里,北至府州110里”,通津堡與嵐州黃河東岸的合河津相望。通津堡是確保餉道暢通的重要軍事據點。宋神宗熙寧(1066—1076)時,常有駐兵守衛。
明清時屬府谷縣,白姓為大堡里都十甲,阮姓為太平里都五甲。民國時期屬西津鎮、馬鎮鎮、盤塘鎮。神府革命根據地時期屬馬鎮(二區)區。
抗戰時期合河曾為晉綏邊區八路軍一二〇師后方醫院第二衛生所所在地,先后有數百名傷病員在此療養,有198名烈士長眠與此。
新中國建立后,屬馬鎮鄉合河農業社、馬鎮公社合河生產大隊。1984年改為馬鎮鄉合河行政村。
四、民俗文化
合河村的秧歌遠近聞名,騎獨龍駒獨一無二,正月十五燈游會搭彩棚、迎貢、轉燈、放朝燈,儀式隆重,場面壯觀。每年農歷二月十九傳統廟會,唱戲三天。
五、回望過去
合河原地少人多,1960年后堅持壩河工程,修筑棗灣壩堤、護村河堤,造地200畝。改革開放以來修筑村南河堤,累計淤地達千畝。1970年利用柴油機抽水灌溉。1986年通電后逐步改為電力灌溉。2000年以后吃上自來水,開通程控電話,戶戶通電視。
近年來,黨和政府為村里改造了新的黨群服務中心,對公路兩旁的道路進行了硬化,極大地提升了村容村貌。在村北修建了八路軍一二〇師暨晉綏邊區后方基地歷史陳列館,成為人們緬懷革命先烈的紀念之地。村南有沿黃路合河觀景臺,可一覽黃河晉陜大峽谷之壯觀。
六、展望未來
合河處于神木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建設“一山二水三城”文化旅游框架中,“二水”之一的黃河流段的重要節點,依托沿黃地區獨特的地理優勢,結合鄉村振興戰略、休閑農業產業培育和全域旅游文化資源開發建設,在鎮黨委和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全力把我村打造成為神木沿黃生態經濟帶上的一顆璀璨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