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駒村由馬南、馬北兩村合并,位于阜寨鎮人民政府駐地以東3.5公里處。
西漢初年,當地有一個大練馬場,為西漢軍隊訓練戰馬,村子北面有一條通往練馬場的大路,路名為馬路,因此該村史稱為馬駒村,此后該村又分為四個自然村,即:老堡子、新堡子、南堡子、東張家,后南堡子、東張家合并為現在的馬南村。
村民姓氏以張、解、王姓為主,李、趙、楊、雷、魏、劉姓在村子也有分布,但是所占比例不是很大。其中,解姓傳說是從山西洪洞縣大槐樹下遷來,張姓是從興平道常村遷來,王姓是從河南遷來,其余各姓均從外地遷來,來歷不清。
馬南村民國初期歸第三區公所多馬鄉管轄,1950年歸第七區西吳鄉管轄,后經土地改革,建互助組、農業社,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歸衛星人民公社管轄,1959年歸西吳人民公社田阜管區管轄,1961年歸田阜人民公社管轄,1965年歸田阜人民公社管轄,1967至1979年歸田阜人民公社革委會管轄,1980年至1983年歸田阜人民公社生產管理委員會管轄。1984年政社分設,成立馬南村民委員會,歸田阜鄉人民政府管轄。2011年撤鄉并鎮歸田阜社區發展服務中心管轄,2012年撤銷社區服務中心,歸阜寨鎮人民政府管轄至今,稱為馬南村。
馬南村自1949年以后歷任黨支部書記、大隊長、村主任:
黨支部書記:解金發、張秀文、王寶忠、解存義、張小峰、石修庫、張志峰、董增海(2005年至今)。
大隊長、村主任:張宏義、張性恒、王寶忠、解天才、解滿護、張江湖、解四干、張紅召(2008年至今)。
馬南村名人:
張性元(生卒不詳),中共黨員。曾任北京市航空工業部二處處長;
張立言,1950年生,中共黨員。曾任咸陽市人民檢察院反貪局局長
何張,1953年生,中共黨員。曾任咸陽市環保局局長。
張典著,1960年生,中共黨員。現任咸陽市煤炭工業局紀檢組長、黨組成員。
解放前該村遺留下來的廟宇有:老君庵、藥王廟、桑神廟、七星廟。文化大革命時期這些廟均被拆毀,其中老君庵拆后,在原址修了一所學校。2015年,村民張銀行帶頭自愿捐資,重新修建了老君廟,其廟內供奉眾多神位,有觀音菩薩、無量神、老君神等七個神位。立廟會于農歷八月初六日,逢會期,張銀行捐資唱大戲,村民還組建鑼鼓隊、秧歌隊、自樂班進行慶典活動,四鄰八村人民前來燒香祭拜,進行物資交流,十分熱鬧。
改革開放之前,馬南村以小麥、玉米生產為主。糧食產量低,村民生活水平差。改革開放后,在發展傳統農作物的基礎上,發展多種特色產業。2009年,新建大棚基地1個,投資21萬元,建設大棚30座,中小棚70多座,現已投入使用,年可增加收入90多萬元。大棚二期工程投資140萬元,建設日光溫室50個,占地100畝,現已建日光溫室30個,擬種植西紅柿、黃瓜、西瓜等名特優瓜果蔬菜,每個日光溫室年均收益將在18000元以上。目前,現有蔬菜面積大約100畝。勞務輸出發展較快,常年外出人員達200余人。
馬南村和馬北村共有馬駒小學一所和私人幼兒園一所,2008年在建成標準化衛生室一所,新農合參保率達99%以上,新農保參保率98%以上。2010年建農家書屋,全村電腦覆蓋率45%,有線電視覆蓋80%以上。同時,村民自發成立了鑼鼓隊,逢年過節都會在村街道表演一番,極大的豐富了文化生活。
在基礎設施建設上,該村投資70余萬元,新修村間路2.6公里,實現了村內道路水泥化。大力整治村容村貌,狠抓人居環境衛生治理,整體工作取得明顯成效。
馬北村,西漢初年,馬北村有一個大練馬場,村北面有一條通往練馬場的大路,路名為馬路,因此該村史稱馬駒村,此后該村又分為馬南、馬北兩個行政村。老堡子、新堡子,合并為現在的馬北村。
村民姓氏以解姓為主,常、王、張姓在村子也有分布,但是所占比例不是很大。傳說解姓是從山西洪洞縣大槐樹下遷來,常姓是解放前從禮泉縣遷來,王、張兩姓是從河南遷來。
馬北村民國時期歸第三區公所多馬鄉管轄, 1950年歸第七區西吳鄉管轄,后經土地改革,成立互助組,農業合作社,人民公社。1958年歸衛星人民公社管轄,1959年歸西吳人民公社田阜管區管轄,1961年歸田阜人民公社管轄,1967年至1979年歸田阜人民公社革命委員會管轄,1980年至1983年歸田阜人民公社生產管理委員會管轄。1984年政社分設,成立馬北村民委員會,歸田阜鄉人民政府管轄。2011年撤鄉建鎮,歸田阜社區發展服務中心管轄。2012年,撤銷社區服務中心,歸阜寨人民政府管轄至今,稱為馬北村民委員會。
馬北村自1949年以來歷任黨支部書記、大隊長、村主任:
黨支部書記:解金發、解存義、解甲寶、解平輝、陳龍孝、解寶輝、張紅召、解科群(2014年至今)。
大隊長、村主任:陳龍孝、趙世龍、解甲寶、解寶輝、解建長、解科群、解建全(2015年至今)。
解放前該村遺留有一座三仙廟,清朝中期修建,占地有一畝,共三間殿堂,于文化大革命“破四舊”被拆除,所拆材料用于修建學校。此后,該村再未重修廟宇。
馬北村人杰地靈,名人輩出:
解思敬(生卒不詳),解放前曾在家開辦私塾為國家培養了大批干部,威望很高。
解性吳(生卒不詳),解放前曾任鳳翔縣縣長。
解壯娃,(1933-2013年4月),中共黨員。曾任蘭州軍區基建研究所副所長,總工,大校軍銜。
解丁純, 1935年生,中共黨員。曾任解放軍某部隊副團長、興平縣水利局局長。
解德孝,1957年生,中共黨員。曾任中國人民銀行陜西省分行儲蓄處處長。
改革開放之前,馬北村以小麥、玉米生產為主。產量低,村民生活水平差。近幾年,馬北在發展傳統產業的同時,注重發展第三產業,馬北水果糖加工業初具規模,從業戶數6戶,從業人數400余人,糖果生產效益日趨攀升,市場前景廣闊,年產值約100萬元。近年來,勞務輸出發展快,務工人數200余人。
村民自發成立了鑼鼓隊,自編自演,表演形式豐富多彩,逢年過節都會在村街道表演一番。新農合參保率達99%以上,新農保參保率98%以上。
近年來,按照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要求,多方籌措資金78萬元,新修村間路3公里,實現了村內道路水泥化。計劃修建村委會辦公場所和占地2000平方米,目前籌備工作順利。狠抓人居環境衛生治理,整體工作取得明顯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