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位村位于南位鎮政府南4公里處,交通便利,物產豐富,東連張里村,北靠董家村,西鄰南韓村,南與馬干東莊接壤。轄20個村民小組,1226戶,5020人,分布在四個自然村,有黨員67名,其中女黨員3名。耕地6100畝,其中蘋果面積2400畝。2014年,農民人均純收入達8000元,出現了歷史性的垮越。
相傳,漢武帝劉徹在為自己選擇墓地時,初選此地。有大臣提議說此地只能站觀長安,若陵地東移,則可坐觀長安。漢武帝采納其建議東移墓地至現茂陵處,將此位留下,在此居住的人就起村名為留位村。
留位村歷史悠久,邊姓人可追尋到明代,村中原有的石碑坊上的字是明皇賜給的,據傳,邊姓人本是咸陽石村遷來的,一部分遷到西吳邊家,一部分遷到留位。留位村的原來姓氏有孫、翟等姓。其中邊姓占95%以上,其它還有馮、張、胡等姓。
留位村民國隸屬多馬鄉(鄉所在地西吳)。十四保時一直和董家組成一個村,是興平的一個大村。該村解放前屬三區定周鄉管轄,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屬躍進人民公社管轄,1959年屬三韓人民公社定周管區管轄,1961年留位與董家分離,成立留位村,歸南位人民公社管轄,1968年歸南位人民公社革命委員會管轄,1980年歸南位人民公社生產管理委員會管轄,1989年政社分設,歸南位鄉管轄,1996年撤鄉建鎮,歸南位鎮政府管轄至今。
解放前,留位村西有一大寺廟,名為藥王洞,大殿內供奉神醫華佗座像。寺廟前豎立4根鐵鑄旗桿,高約7米,大門兩側橫臥兩只鐵獅子,當時村民中流傳著“一對鐵獅臥兩邊,四個旗桿戳破天”的話語,表示對藥王洞的贊譽。村莊四周建有城墻,黃土夯筑,高5米,厚3米,東西南三方留有城門,城門樓為土木二層結構,東門有牌樓,晚上有專人負責把守。村南1000米處有一大冢,名曰“青冢”,高約7米,周長約35米,有部分封土已被村民取土挪用,現仍保留三分之二土堆,是目前茂陵陵園無名冢里唯一沒有被毀壞的古冢,所葬之人無從考證。
留位墓地位于留位村西南1公里處,墓碑時代從西漢晚期延續到明代,其中漢墓14座,南北朝墓5座,唐墓2座。漢墓往往成組分布,一般由墓道,甬道、墓室,側室組成,部分墓室為前后室。墓道口部留有2-3級內收臺階,底部為斜坡狀,甬道口部有磚封門,墓室多為磚室,由于盜擾及自然坍塌,頂部多已破壞,出土器物有陶罐、壺、盤、案、井、灶及動物俑等,南北朝墓葬分布在發掘區中部,分布密集,排列有序,一般由墓道墓室兩部分組成,有些規模較大,帶有過洞,天井,墓室均為草室,有些使用西漢中晚期的空心磚封門,墓室葬有不少陪葬品陶人。唐墓由墓道、墓室兩部分組成,形制較小,隨葬品較少。陶窯由斜坡通道,操作間、火膛、窯室、煙囪等組成,時代為宋元時期燒制產品為磚、瓦等。道路為茂陵西司馬道,發掘部分為東距茂陵陵園陶灶1.8公里,道路長63米,寬度8.5米。
留位村每年農歷二月二、七月十五、十月一各有廟會。據村中老人講廟會是為了紀念神醫華佗所立,十月一日是為了紀念戰死在回回亂中犧牲的英雄好漢。廟會期間,什做生意的人排滿大街小巷,有賣豬、牛、羊的;有賣小吃的;有賣衣服布匹的;還有演雜技歌舞的。村民敲鑼打鼓,扭秧歌為廟會增添氣氛,也體現了后人對傳統文化的熱愛。
解放前的留位村因大部分士地集中在地主手中,人們靠扛長工,打短工為生。大多數人為文盲。使用落后的生產工具。過著饑寒交迫的生活。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農民積極響應黨的號召,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大大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解決了農民的溫飽問題。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村兩委會帶領村民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步伐。實施科技興農戰略,發展優質高郊農業,1986年,村委會引導群眾種植蘋果,引進了秦冠和紅富士兩個品種。由于當時群眾不懂作務技術,紅富士蘋果樹根本不掛果,只有少部分秦冠蘋果樹有收獲,全村三分之二的秦冠果樹被挖掉,更沒有客商來收購秦冠蘋果,嚴重打擊了果農的積極性。2000年來,村兩委會結合本村實際,組織群眾參觀學習,聘請專家講課,使村民逐步掌握了果樹的作務技術,果樹的產量和質量有了明顯改善。為進一步增加蘋果的收入,村委會一班人率先引導早熟品種紅嘎啦,紅富士、禮富蘋果,積極給其他村民傳授自己的經驗,親臨果園解決問題,幫助果農剪樹、使紙袋技術大力推廣。在科技的帶動下,套袋技術不斷擴大,已帶動20戶果農實現畝產過萬的收入。村委會為發展蘋果產業,組織村民定期進行技術培訓,以科學技術帶動果業快速發展。村中,現有蘋果面積2400畝,蘋果種植每年為村民增加收入達900萬元,已成為留位村的主導產業。
近年來,在黨的富民政策的指引下,多種經營蓬勃發展,精神文明建設成郊顯著,全村成立了秦腔自樂班和78人的鑼鼓隊、150人的秧歌隊,極大的活躍了群眾文化生活;村中成立了紅白理事會,對村民家的結婚、喪葬等提倡勤儉節約,減輕了農民負擔;還成立了民主評議會,每年評出五好家庭、好媳婦、好公婆,樹立留位村精神文明楷模,讓村民們效仿。村內管理日益民主化、規范化,各項事業蓬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