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流村,位于渭河北岸,距桑鎮街道南2公里處。西接東橋村,東連焦家村,南連周至的富仁鄉,北至雙山村。轄小門子、腰圈、腰窯子、田堡子四個自然村,7個村民小組,共380戶,1750人,全村總面積2400畝,耕地2000余畝。主導產業為辣椒、大蒜。
(村名來由)永流村距今已有360余年歷史,由于南臨渭河,取渭水常流之意,得村名永流村。
(村民姓氏及來源)永流村自古以張為主,占全村人口的90%,葛、田等姓也分布村中,多為外來遷移。
(行政隸屬及演變)永流村解放前稱雨流村。解放初隸屬一區管轄。1958年后歸火箭人民公社管轄。20世紀60年代初起歸桑鎮人民公社管轄。1983年至今隸屬桑鎮人民政府管理。
現任村黨支部書記、主任
張社成(書 記、村主任)
(名人簡介)
張世興(1904~1977年),又名張云青,先后任《共進》雜志社黨支部書記、上海法租界街道黨支部書記、上海吳淞區委書記、石泉縣縣長、陜西省政府參議員。
張聯社,男,1955年出生,中共黨員,曾任西北冶金局局長。
(經濟發展)永流村是一個主要從事種植業的村子,糧食作物以種植玉米、小麥為主,經濟作物以辣椒、大蒜為主,是桑鎮辣、蒜產業的主要生產地。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本村的辣、蒜產業及運輸業曾經紅極一時,大小拖拉機和農業機器高峰時達50余(臺)輛。新世紀以來,村黨支部、村委會在黨的惠民政策引導下,帶領全村群眾,依據本村人多地少的特點,大力進行產業結構調整,組織和引導群眾開展勞務輸出,農閑時節,全村所有的空閑勞力都外出務工,勞務收入達600多萬元。目前,永流村經濟發展良好,民風淳樸、環境優美,人民生活寬裕,安居樂業。
(社會事業)1986年拆除小學土木結構瓦房教室30間,建成15間2層教學樓,改善了辦學條件。2012年建成農家書屋,藏書1500冊,定期免費向群眾開放。
(村容村貌)村兩委會一班人團結帶領群眾多方籌資,不斷強化村基礎設施建設,新修通村公路3條,共4公里;投資12萬元建成村委會辦公室及群眾活動文化廣場。2006年改灶改廁50戶,新建沼氣池240戶。2013年實施環境衛生集中連片整治項目,生活污水集中排放,群眾生活條件得到進一步改善。被興平市委、市政府評為“文明生態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