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 陜西省 > 西安市 > 閻良區 > 鳳凰路街道 > 閻良村

陜西省西安市閻良區鳳凰路街道閻良村概況

[移動版]

閻良村位于閻良城區北部的城鄉結合部,轄閻良、銀劉、徐家、陳家4個自然村,10個村民小組,村委會設在閻良街,F有村民767戶,2678人,耕地面積2656.1畝。該村明清時屬臨潼縣廉留里,明萬歷年間于閻良村設鎮,民國后期屬臨潼縣閻良鎮第七保。解放初屬閻良鄉。1956年建高級社時,閻良村10個小組除過陳家組,曾與今振興街辦的昌平村、蒲家、蒲家溝、鐵锨溝成立“華光農業高級社”。1961年以今10個村民小組為建制,成立“閻良大隊”,隸屬閻良公社。1966年因區劃調整,改屬閻良區閻良公社,并更名為 “東紅大隊”。1973年復名“閻良大隊”。1984年改稱閻良村民委員會,沿用至今。該村曾是閻良鎮公所、公社、鄉政府的駐地,明末至上世紀七十年代末期,一直是當地的經濟、政治中心,后閻良城區迅速發展,中心南移。在新農村建設中,村委會硬化道路、改善基礎設施,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不斷改善。該村有關中環線、咸銅、西韓鐵路過境,F有商鋪 30多家、旅館10多家、衛生所4個、小學1所,區屬一中現駐村東。

一、村組概況

(一)閻良

閻良,原名閻梁,順治十八年(1661)《臨潼縣志》和雍正十三年(1735)《陜西通志》均有記載,康熙后的《臨潼縣志》均作閻良。其名由來有待后來者考辯。因曾是閻良鎮公所、鄉政府駐地,當地群眾一直習慣稱閻良老街道。閻良村現分為街南、街北、街東、街西、街三、東關6個村民小組。街南有295人,耕地150畝;街北有392人,耕地360畝;街東有263人,耕地180畝;街西有205人,耕地250畝;街三有316人,耕地150畝;東關有268人,耕地180畝。村民主要靠進城務工為生。街南的部分村民在閻良火車站、西閘口有門面房,或自己經營,或出租,是其主要收入來源。姓氏有朱、曾、楊、傅、崔、郭、孫、紀、白、趙、景、吳、黃等。朱姓為本村第一大姓,有“朱半街”之稱;曾姓清代從耀縣遷來;黃姓祖籍天津寶坻縣口東鎮,滿族,1949年黃月村(國民革命軍84師高桂滋部駐西安辦事處主任)攜家小定居閻良東關;任姓解放前從河南尉氏縣遷來;郭姓兩支解放前均由河南遷來,其中一支遷自孟津縣平樂村。其他姓氏未考。

(二)銀劉

該村原名田村、古田村,康熙《臨潼縣志》中有載。后因村民劉姓中多有銀匠,遂改名銀劉堡,乾隆四十一年(1776)的《臨潼縣志》中已有相關記載。1949年該村約有100人,現分為劉南、劉北兩個村民小組。劉南現有340人,耕地360畝;劉北現有269人,耕地340畝。該村舊時有城,呈方形,周長500米左右,城內有東西街道兩條、南北街道1條,辟有南北兩個城門。北門外有澇池、菩薩廟,城內西北角亦有菩薩廟一座,城內東部有一座馬王廟。該村有劉、胡、賀等姓氏,劉姓為當地老戶。

(三)徐家

位于咸銅鐵路和迎賓北路交匯處的東北角。清末,今山東淄博市張店區孫家莊賈氏十二世孫賈文鐸攜子賈凱行遷來。賈凱行在鳳凰嶺北建村,村名為賈三莊子。后有吳姓、徐姓遷入,改名三姓村,徐姓人丁逐年興旺,又改名為徐家村。該村1949年僅有98人,現有45戶,168人,耕地面積130畝。徐家有舊貨市場,收購銷售舊家具、門窗等,在周圍較為有名。

(四)陳家

位于咸銅鐵路南側,閻良火車站東南,屬城區。清末山東移民建村。該村1949年有185人,現有92戶,265人,耕地面積120畝。該村有陳、劉、張、郭等姓氏。陳姓清末從山東高密縣遷來。陳家為城中村,村民以門面房、出租屋為主要收入來源。

二、本村人物

劉曾 字魯如,廉留里人。青年時他曾跟隨關中名儒李颙游學。康熙十八年(1679年)中進士,授湖南辰州溆浦知縣。劉曾到任,深入民間了解鄉情,組織人力丈量地畝,逐戶造冊登記,張榜公布,明申政府的賦役政策。這一措施,減少了原來田賦丁役不均官吏豪紳從中舞弊的機會,深受百姓稱贊。從此,百姓樂于生產,地無荒蕪。他在縣治理三年,政聲很高,被提為吏部主事,遷員外郎、郎中。劉在吏部時,一官吏送來千金為其祝壽,他正言厲色地說:“我豈能受此不明不白之金?”因清廉有聲,后被調任貴陽知府。當時,貴陽苗、漢人之間常常發生毆斗,造成民族糾紛。劉曾到任后,經過周密調查,拘捕0民數十人,并將被拐賣兒童追尋回來,送還其家。苗族人民深感其德。從此,漢、苗兩族百姓之間逐步和睦起來,社會秩序安定。官府的糧倉每年均有節余,劉曾命將余糧另建倉庫儲存,到百姓缺糧時,用此糧接濟百姓度荒;或播種時借給百姓作種子,使其不誤農時。劉政聲傳揚,清政府賜蟒服嘉獎,又提升他任云南省驛鹽道,繼遷為云南按察使?滴跷迨(1717年),辭官歸鄉。據查,清代臨潼縣廉留里當時轄閻良村、銀劉堡、安蘆村、蒲家村及因修建機場遷走的馬站劉等村子,但劉曾是哪個村的,尚無法確定,姑記于此。

朱鴻夫(1900~1961)閻良村街北組人。畢業于三原工職學校,后在省立中山中學、三原縣立高小執教。1935年,經楊虎城將軍的資助,在閻良鎮聯保主任朱任天及當地群眾的大力支持下,臨潼縣閻良鎮國民高級小學成立,朱鴻夫先生出任校長。在任期間,積極宣傳抗日思想,狠抓教學質量,從嚴治校,對發展地方教育事業貢獻甚多,在臨潼縣享有較高聲譽。

黃成功(曾寓居閻良村) 原名中島正南,1910年生于日本群馬縣。1938年畢業于日本獸醫專科學校,后到臺灣擔任日本賽馬場的騎手和裁決委員長。1943年從軍,后到中國鄭州日軍駐地當獸醫。1945年日軍投降后,其所在病馬廠被胡宗南的騎二旅接收,中島正南被強留在騎二旅。1949年,騎二旅駐扎臨潼渭北,中島正南在閻良老街道其岳父黃月村的幫助下,逃出騎二旅,隱匿在閻良老街道其岳父家,并改姓名為黃成功。解放初,在鎮上行醫,頗有名聲。1951年,因政治原因,遷居閻良北原上的劉家溝。1953年,興建閻良機場,黃成功醫治了大量的給飛機場工地運料的病馬。1957年,他為臨潼縣農林局舉辦了三期獸醫培訓班,受業學生100余人。后到臨潼交口農場,又舉辦了4期獸醫培訓班,學生遍布關中各縣,為促進當地的獸醫事業健康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他醫術精湛,醫德高尚,曾為給一頭病牛做腦包蟲手術,膿菌濺入他的左眼,幾乎導致失明。在過去多次運動中,黃屢遭批斗、游街,但他依然熱愛著中國人民,憑借自己的醫術為人、為獸看病。中日邦交正;螅S成功得到公正待遇,退休后在臨潼定居。1994年病逝。

劉總惠(1914~1988)生于閻良鎮西劉村(今屬振興街道辦),后移住今閻良村街西組。5歲時父母雙亡,無依無靠。1931年2月參加陜北紅軍,任紅軍十七支隊交通員。1933年加入中國共產 黨。1937年,調到山西獨立一師三團任連長,在平型關戰斗中,繳獲日軍一挺機槍,受到全團表彰。1939年調任后方醫院三所所長,曾與白求恩大夫共同戰斗半載。1943年在延安抗大擔任運輸大隊長,多次沖破敵人層層-線,出色完成運輸任務,保障了軍需物資供應。1947年,在幫助山西朔縣開展土改時,嚴格執行黨的政策,積極工作,其事跡被《晉綏日報》報道。1949年,在任晉綏軍分區輜重營營長期間,克服困難,圓滿完成上級交給的各項任務,還抓獲土匪100余人。1955年被西北軍區授予“三級八一勛章”、“三級獨立自由勛章”、“三級解放勛章”。1957年6月赴京出席全軍首屆先進工作者代表會議,受到毛澤東、-、-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1964年被授予中校軍銜。1982年享受副師職待遇。1988年被授予“二級紅星勛章”。同年11月24日病逝。

朱格麟 1934年生,閻良村閻良街人。1956年從西北師范學院畢業后留校供職,歷任該校助教、講師、副教授,1987年晉升為研究員。多年來,在植物學研究方面頗有建樹,曾擔任多種植物類雜志圖書的編著,并為我國發現了3個植物新種,此3種植物均被列為國家級保護植物。1992年起朱格麟享受政府特殊津貼。1993年入選紐約科學院院士。

王玉石(1912~1951)閻良村街東組人。1933年參加革命,1951年在朝鮮陣亡,后被追認為革命烈士。

秦福武(1908~1951)閻良村街東組人。1933年參加革命,1951年在朝鮮陣亡,后被追認為革命烈士。

郭臨義祖籍河南孟津縣,1940年生于閻良村。1964年從西安公路學院畢業后留校任教,曾任西安公路學院橋梁研究室主任,被授予教授職稱,F為土木、公路、橋梁學會會員,高校路橋教材編委會秘書,陜西書畫培訓學院特邀書法家。先后榮獲交通部科技進步三等獎兩次,出版專著4部,發表論文、研究報告和教學研究文章30余篇,多次榮獲省內外書法獎。

朱文斌 閻良村人。曾任閻良區委副書記,現任西安市紀委副書記、市監察局局長。

三、文物古跡

【閻良鎮城】 建于明萬歷年間。城址呈長方形,東西長約380米,南北寬約230米,城高二丈有余。辟有東西南北4個城門,東門位于今閻良派出所門前東側;西門位于閻良街西頭丁字路口東側;南門北門舊址均在村中。城門與城角之間,各設墩臺一座,共計八個,均突出城外一丈許。四城門都建有三間門樓。東門樓在民國時駐有閻良鎮公所20名鎮丁,樓上是關押“犯人”的地方。西、南、北3個門樓被毀較早。據1981年閻良區地名辦調查:古鎮閻良四門上方均有石匾額一塊:東門書“閻良鎮”,因有官馬大道東通康橋,且東門為上,故置鎮名于此;西門鐫“西望嵯峨”,取西望嵯峨山之意;南門題“古永豐”,取古鎮曾屬臨潼縣永豐鄉管轄之意;北門刻“荊山在望”,因古鎮在荊山腳下,取北望荊山之意。鎮城在上世紀五十年代末被夷平,今有北城壕尚可辨識。

【十方院】 位于閻良古鎮南城墻外,始建年代不詳,道光七年(1827年)重修,毀于清末兵燹。民國時,廟址尚有兩個鐵旗桿,高三四丈,有基座,自下而上嵌有三層方口形鐵旗斗,上口大下底小,上口四角各有三角鐵旗一面。據1982年閻良區地名辦工作人員王家毅、寧一民抄錄的《重修十方院碑記》可知該院當年規模甚為壯觀。十方院,坐北向南,各殿堂均雕梁畫棟,金碧輝煌,神像莊重嚴肅,整個建筑甚為雄偉。道光七年(1827年),當地客商、居民、四方信士捐資重修三清殿、韓仙洞、院外戲樓,使得道院煥然一新。道光十年(1830年),候補儒學訓導、明經科進士蘇海南(今武屯鎮御寶村人)和荊山龍游宮東側的農人任輝共同撰寫碑文勒石立碑,以記道光七年重修十方院之事。

四、教育簡史

閻良村的教育歷史悠久,由于資料缺乏,明清時的情形已不可考述。民國初年,閻良小學先后在鎮東、鎮西設立,后隨著生源的增加,急需要建一所高小。經閻良鎮聯保主任朱任天、地方名人朱鴻夫上下奔走,在楊虎城將軍的支持下,1935年在閻良鎮娘娘廟(今閻良派出所)的基礎上建成了閻良完全小學。閻良鎮特規定:閻良鎮“線市”交易稅由閻良小學直接設點收取,以補充經費。1936年3月開學招生,朱鴻夫出任校長。學校共有教室12間、圖書室3間、辦公室4間、宿舍24間、成績展覽室3間,添置桌凳180件、圖書275冊、教具13件,還建有運動場地3.5畝。1937年改為縣辦。1941年稱臨潼縣閻良鎮中心國民學校,當時有學生6個班,223人,教員10人!拔母铩鼻埃瑢W校北移到今址。2003年,更名為閻良鳳凰路中心小學,F該校有學生120人,教職人員12名,新教學樓已經竣工,校容校貌煥然一新。

五、古鎮記憶

【閻良鎮商貿今昔】閻良鎮從明末至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一直是當地的政治、經濟中心,商貿甚為發達。

抗戰時期,隨著咸銅鐵路的修通和方圓織布業的興起,閻良鎮的商業日漸繁榮。那時閻良鎮農歷二、五、七、十逢會,街上行人摩肩接踵,熙熙攘攘。鎮中的布紗市上擺滿了攤點,中午,從東頭走到西頭至少要擠多半個點。此外,鎮上還有油坊、面坊、京貨店、小吃攤點數十家。東關軍武、老任、岳桂、云成家飯館最為紅火,常常營業至深夜。鎮上的逢春、吉利兩個大車店均住滿了客商,停滿了大車。除正街商鋪林立外,還在東門外設立豬羊市場,在街西北角辟有騾馬市場,在街東南角設立麻線、麻桿市場!堕惲紖^志》中說,據不完全統計:1941~1945年,閻良鎮有雜貨店9家、粟花店5家、肉鋪3家、旅店5家、飯館6家、自行車修理部5家、文具店1家、診所5家、獸醫所1家、木器店1家、鹽鋪3家、理發店3家、鐵匠鋪3家、銀匠鋪3家、藥鋪4家、縫紉鋪3家、染坊3家。較為知名的店鋪有“發興德”粟花店、“天壽堂”中藥鋪等。

解放后,閻良鎮一直是方圓的商貿中心。1978年,閻良鎮的集市遷至閻良公園路,閻良街近400年的集市變成了歷史。今閻良西閘口已形成一處小規模的商業網點,有餐飲、住宿、蔬菜交易、舊家具收購等,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閻良老街群眾的生活。

【民國兵事】 1911年10月,西安反正后,當地大良村的寧毅侯于10月底奉軍政府命回鄉,與閻良村的朱應槐組織團練,穩定地方秩序。

1926年春,河南軍閥劉鎮華在吳佩孚的支持下,率領號稱十萬之眾的鎮嵩軍攻陷潼關,圍逼西安。同時,又派麻振武率部進攻渭北,妄圖攻占富平、三原,合圍西安。駐守富平的陜軍深知閻良鎮位置的重要性,閻良鎮若失,敵軍占領北原,即可直撲富平縣城。5月19日,麻振武派的范清海(蒲城縣人)、聶雨霖(三原縣人)兩個旅約2000余人,由故市、張橋等地已到達閻良鎮之東。鎮嵩軍梅發魁部兩個旅,也由三原一帶開到閻良鎮附近。陜軍遂于5月20日以三個營的兵力布防:孫文連營布防在閻良鎮內,李樹德營布防在閻良鎮西南的鄭家、呂村一帶,一營布防在閻良鎮以北的姚村一帶,并以胡景銓300余人布防于葦子河以北周家村,以作策應。

5月25日拂曉,東邊的400多敵人集結到斷塬村,從東、北兩面包圍閻良。梅發魁部郝營約500多人則由南邊進攻閻良鎮正面,敵軍攻勢十分兇猛。孫營一連盧連長在閻良東門外里許戰壕內抵抗,自晨至晚,敵軍未能得逞。南邊,孫營長帶領兩個連抵抗梅發魁兩個營的兵力,而郝營的武器精良,激戰終日,郝營敵軍節節前進,已經沖入鎮內西街。李樹德率兩個連由鄭家包抄敵后,戰事因之稍停。當晚仍是防御,再未進攻。當時范拯華團長判斷東北之敵已經無力再進,于是只以全力擊退進入鎮城內的梅發魁部郝營為主進行部署,乃由后備隊中挑選50名老兵,一部固守姚村,一部化裝成農民(由關外回來的),由周索衛排長帶領,繞到三原大程鎮福音村、太和村,從郝營的后邊沖擊,鎮內守軍猛攻街面的敵人,兩下夾擊。此時,敵人已首尾不能相顧,逐漸不支,退出城內。東邊也協力攻擊,至午后三時,敵全線退卻。陜軍盧連長在戰斗中,腹部受傷陣亡。城內反擊時,周啟治連長也壯烈犧牲。此役傷亡排長4人、士兵30多名,損失比較慘重,但守住了陣地。東邊的敵人受挫后繞道集結到福音村、太和村一帶,約千余人。梅發魁的兩營于戰后撤至三原地界,又來了一個炮兵連和一個步兵營,駐扎在閻良東邊一帶。

當時駐扎在福音村、太和村的敵軍聶旅許多官兵是當地人,對地理人情熟悉,便于從西線對陜軍作戰。陜軍采取了“以毒攻毒”的辦法,調牛福忠(太和村人)營和馬耀北營接防閻良鎮。牛營長系青年軍官,在老家青年人中關系較多,對敵軍情況探析較清。鎮嵩軍軍紀敗壞,搶劫財物,蹂躪百姓,群眾對其恨之入骨,積極給牛營長提供情報,做內應。要守住閻良鎮,就必須將福音村、太和村的敵軍驅走。6月3日拂曉,牛營長親率炸彈兵和不滿30桿槍的一支隊伍,經閻良北塬下的紀王村直逼福音村,從村西發起進攻,并讓村民在村中謊稱陜軍從北塬上下來幾千人馬,以動搖敵人軍心,敵軍頓時大亂,乃向東南東劉村退卻。牛營長帶人沖入村中,俘敵30余人。駐守太和村的敵軍范清海旅聞訊后撤離太和村。

福音村之戰的勝利,極大地鼓舞了陜軍氣勢。但就在這時,富平發生了千余人圍攻縣城的“交農”事件,影響了軍事部署,陜軍退守閻良北塬,鎮嵩軍進駐閻良鎮。為防陜軍晚間向閻良突襲,鎮嵩軍把閻良城內商鋪和住家戶的門窗家具、房屋木料拆卸,當晚點著,照得滿街通亮。當地群眾將這一段歷史稱為“麻亂”。同年11月,西安城解圍,麻軍從閻良東撤。這次兵事,使閻良古鎮的房舍、城防設施遭到嚴重損壞。

1949年春,-胡宗南部90軍駐扎閻良鎮,拱衛西安。同年2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發動春季攻勢,解放渭北東部八縣及臨潼、渭南等縣之一部。3月1日,閻良鎮的0地下黨員余德豐在第一野戰軍第二軍一個班兵力的配合下,解放了閻良鎮。3月8日,因戰局變化,我軍撤出閻良鎮。同日下午,-軍隊從鳳凰村方向向閻良鎮搜索前進,再次占領閻良。5月5日,第一野戰軍再次解放閻良鎮,臨潼縣閻良區政府進駐辦公,閻良鎮從此獲得新生。

【文化民俗】解放前,閻良鎮的社火遠近聞名。街上以居住方位分為“東社”、“西社”。東社的社火屬芯子社火。芯子造型玄妙,像樹枝狀。芯子固定于大方桌上,四名壯漢扛抬,旁跟二人替換。一桌芯子扮演一臺戲,如《桃園結義》、《三娘教子》、《快活林殺禿子》等。扮演社火的演員均為五六歲俊秀機靈、大膽之孩童。東社社火解放前以明德家承頭。銀劉堡的“背芯子”也很有名:由一年輕力壯之人,背后豎一木棍,棍上捆一小孩,扮作戲中最有代表性的人物,背者也化妝掛衣,多手拿羽扇。解放后,閻良村的社火逐漸停耍。2007年2月,閻良村成立了農民藝術愛好者協會,下設戲劇組、書畫組等,定期開展活動,用群眾喜聞樂見、通俗易懂的形式宣傳黨的好政策。

六、特色介紹

【閻良公園】 坐落于閻良村北關中環線北側,年豐路以東,占地220.7畝。2004年11月開工,2005年5月1日開園。目前公園已初具規模,園內有人工湖、假山、小石橋、景觀亭等。綠樹環湖,鮮花盛開。現植有龍柏、白皮松、雪松等常綠樹木16000余株,紫薇、合歡、棕櫚、櫻花、丁香、臘梅、連翹等喬木近30000株,綠化率達75%。園內有燈光照明、彩色夜景等設置,堪稱一道亮麗的風景。目前,閻良公園已成為周圍群眾休閑、健身、文化交流、游樂的常選之地。

【清真寺】位于閻良街道西段北側,是目前閻良唯一一座清真寺。

據1880年余澍疇《秦隴回務紀略》記載,回民起義前閻良境內的關山鎮時有回民居住。回民起義失敗后,境內穆斯林文化一度絕跡。

建國至今,因工作、婚姻等原因,閻良回族逐漸增多,現已達600余名。為落實黨和國家的民族宗教政策,關心穆斯林群眾的生活,在各級政府宗教工作部門、西飛集團公司和穆斯林群眾的共同努力下,2007年,閻良清真寺在閻良村落成了。這一清真寺的建成開放不僅為生活在這里的廣大穆斯林群眾和來這里進行商務活動、接收飛機以及來此培訓實習的穆斯林國家人士進行宗教活動提供了方便,而且必將對閻良航空城的建設、發展和進一步對外開放營造良好的軟環境,為閻良區的精神文明建設與區域經濟發展作出貢獻。

【火車站的旅館業】上世紀八十年代初,閻良城區向北擴展,位于延安街北段東關生產隊蔬菜地被征占,耕地減少,村民收入銳減。根據火車站周圍(今勝利路北段)當時住宿難、吃飯難、買東西難、生活服務不到位等實際情況,街東組在火車站周邊建起多家小旅社和臨街的小門面房,不僅方便了旅客,而且保障了農民收入。目前,火車站的小旅社共有十多家,基本上是房主自己經營,成為閻良區中小旅社的集中地段。

。

欧美精品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日韩中文字幕欧美三级,中文字幕亚洲精品乱码在,亚洲中字日韩中字无码中字
五月天AV电影在线播放 | 亚洲欧美国产制服动漫 | 天天躁夜夜躁狠狠中文 | 日本久久久久性潮级片 | 一区二区三区字幕不卡 | 亚洲特级免费观看中文字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