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房村位于關山鎮北鄰,下轄房家、清寺、官劉3個自然村,9個村民小組。村委會設在房南關張路、關官路交匯處的西側。
清代南房村屬臨潼縣東梁里管轄。民國時,南房、官道劉屬關山鎮第五保,清寺屬第六保,建國初屬臨潼縣第八區房家管轄。農業合作化時屬全豐高級合作社。1958年大公社化運動時,改名為全豐大隊,幾年后又改名為南房大隊。1984年取消公社時改稱南房村。1987年隨區劃調整劃歸閻良區。該村北鄰老王、北馬村,東靠傅馬村,南接關山和北梁村,西與戴家、孫家村為鄰。地域遼闊,地勢平坦。轄區內現有村民804戶, 3165人,耕地面積5730畝。有小學1所、村衛生室1所、中西醫診所4處、農機修理1處、水泥預制品建材廠兩處、窗門加工點兩處、商店6家、食堂3個、蒸饃店1個,村民醫療保健和生活購物十分方便。
該村地處東方紅灌區,灌溉條件較好。關官路、關張路從境內縱橫穿過,西延鐵路在轄區內貫通南北,交通十分方便。
南房村是西安市新農村建設示范村、敬老模范村、市級文明村、市村民自治示范村。村民經濟收入以農作物種植、奶牛奶山羊養殖、外出務工為主。
一、村組概述
(一)房家村
房姓先祖原居-縣,明初戰亂時遷至臨潼縣東秦陵附近的磚頭房家。明末清初,一部分人又由磚頭房家移居到關山北落戶。先是四門,后續又來五門,共九門,因都姓房,故村名為房家村(堡)。
房家村現分為房西、房東、房中、南一、南二五個村民小組。房姓為主,另外還有姜姓、張姓。
房西組1949年有19戶,160人。現有193戶,340人,耕地780畝。組內有機電農械修理1家、診所1處、商店數家。
房東組,1949年有16戶,77人。現有77戶,257人,耕地600畝。村衛生室在該組。
房中組,1949年有村民15戶,92人。現有66戶,217人,耕地526畝。組內有饃店1家、商店1家、飯館1個、理發店1個。
房南組,1949年有27戶,160人。1990年分為南一、南二兩組。現南一組有49戶,198人;南二組有66戶,280人。南房小學、村委會、關山火車站在該組區域內。
(二)官道劉村
明萬歷年間屬臨潼縣東梁里管轄,該村地處古代東絲綢之路上,可東通大荔,西通三原、西安。村上人多姓劉,故名官道劉村。關山人傳說“先有官道劉,后有關山鎮”,說明在明萬歷年間關山設鎮之前已有該村。該村南半里許,有漢代大型磚瓦窯及水井遺址,說明漢代時這一帶人煙已很稠密。該村原在官道的北邊筑有城墻,后因人口增多,又在官道南建立新居民點。
官劉村分為東、西兩組。東組,1949年有19戶,105人,現有83戶,325人,耕地630畝,有水泥預制品廠兩家、商店數處、診所1家;西組,1949年有13戶,160人,現有106戶,420人,耕地700畝。西延鐵路從村西穿過。
(三)清寺村
原名清河堡,現村上70歲以上的老人都知道,原村東城門樓門額上刻有“清河堡”三字。村上老人傳說“先有清河堡,后有清涼寺”。據查,明代萬歷年間此地已有清涼寺,此村建村的年代當在萬歷之前。現在的清寺村,可能是因村東門外后建的清涼寺而更名為清寺村的。
村里伊、王老戶已絕嗣(一說遷走)。現張姓是該村的大戶。據說張姓先祖是一個犟老頭,因弟兄不和,帶著一家六口,于清初由富平縣薛鎮張司村遷至清寺村,張家一門勤勞,四個兒子長大成家,分為四門,后代繁盛。起初,張氏后人每年清明都去富平張司村祭祖,后來他們從張司村“偷來”0神軸,在村里建起祠堂,張司村的張姓還要派人到清寺來拜祖,年年如此,一直延至上世紀六十年代。張姓譜系為“清、兆、萬、振”,后未再續。村里第二大姓是吳姓,據說吳姓是張姓二門一長者的外甥,過繼到張氏門下,后繁衍成一姓八門的大家族。劉姓是后來遷來的。孟姓、沈姓是1962年安置的華陰庫區移民。
清寺村1949年有280多人,耕地近2000畝。現分為東西兩組。東組140戶,530人,耕地1080畝;西組113戶,440人,耕地870畝。清寺人民風樸實,莊稼活干得有頭有緒,農閑好玩、愛熱鬧。過去常捐物集資耍獅子、跑竹馬、蕩秋千,還玩斗雞、斗蛐蛐、扛木頭賽氣力,生龍活虎很有生氣。
村里有15人信基督教,多是老年婦女。
二、本村人物
劉仕梅、劉應時 明萬歷年間臨潼東梁里官道劉村人。當時二人曾籌資開鑿華山聚先臺玉皇洞,中因戰亂,歷時30年而成。
房步瀛(1879~1961) 字仙洲,自號驪山野叟,南房村人,民國時期閻良籍名宦、詩人和書法家。四歲喪父,由祖父、母親撫養長大。二十歲中秀才,后入關中大學堂學習,繼之到佛坪執教。靖-時,出任胡景翼的機要秘書,軍中文稿多出其手。1926年任三原縣縣長。后應于右任之邀,任南京國民政府-秘書。先生為官清廉,剛正不阿,在-任職時多次-權貴。建國后,寓居三原,曾任三原縣政協常委。1961年含冤逝世。1986年平反。著有《懷素堂文集》、《懷素堂詩集》等,是研究靖-歷史的重要資料。他還擔任過《西北革命史征》的編纂委員。其書法以魏碑見長,從其《房氏族譜序》和《房太府君墓表》可見一斑。于右任曾贊其書法文章曰:“自是君身有仙骨,莫拋心力作詞人。”
房錫鼎 字爻初,南房村人,清末秀才。民國時曾任甘肅平涼、華亭縣縣長和省民政廳科長等職。在任期間,清正廉潔,勤于公務。建國前已逝世。
吳學恒(1905~1992) 字心齋,清寺人,著名中醫,享譽渭北,人稱“吳半仙”。為人善交,待人厚道,在富平縣時曾與革命烈士武夢銘、革命黨人周敦關系甚密。吳老先生學習刻苦,知識淵博,記憶力特強,有過目不忘之美稱。他醫術精湛,醫德高尚。早年精研傷寒雜癥,晚年專修婦科,尤以治療不孕癥而譽滿方圓。在關山醫院時,他一個人日收入占了全院收入的一半,被稱為醫院的臺柱子。
劉志勝 官道劉村人。1935年2月在宜川縣參加紅軍,后編入紅一方面軍。1948年作戰負傷,1949年復原回鄉。
房進基 南房村人,0黨員,建國初參加人民解放軍,在中國人民解放軍藝術學院舞蹈系工作,后任舞蹈系主任、教授,屬于副軍級。2008年病逝。
房國柱 南房村人。生于1954年元月。1978年由陜西師范大學物理系畢業后,從事教育工作多年。后任閻良區人大常委會副主任,2012年元月退居二線。
三、文物古跡
【清寺古城】 清寺原有一座古城,約建于明代。古城東西長約500米,南北寬約100米,東西有磚筑城門樓。東城門樓有磚刻門額,鐫“清河堡”三字,西城門額刻有“迎近門”三字。西北角、東北角有套城,中間一段沒有。建國后被拆除。
【清涼寺】 在清寺村東門外約50米處,相傳建于明代,占地四五畝,另有養僧地10畝。傳說建寺初期,香火很盛,遠近來寺拜佛的人很多。建國前寺內已無僧人。寺分上殿、下殿兩座,氣勢宏偉,還有三通石碑,一口鐵鐘。1940年,關山鎮建四維中學時,將上下殿拆除,木料和鐵鐘搬走。建國后十畝養僧田被分,寺址被人賣掉,三通石碑被村民砸碎。建國初僅留一個碑座,龜型,頭朝南,甚有氣勢。
【東廟】 在清寺東門外約200米的澇池北,原有一座大殿,供奉藥王、馬王。1940年建四維中學時被拆。建國初僅留藥王神像一尊,村民自愿出資蓋一間小房保護。破四舊時,神像被毀,小房今已不存。
【南廟】 較清涼寺、東廟都小,在東廟對面澇池南側,一間民房大,供奉火神,建國前已拆毀。
【房太府君墓表】 在房西組西北生產路旁,高約200厘米,寬約100厘米,厚20多厘米,為民國25年(1936年)農歷八月房氏十五世孫房仙洲為其祖父房應恩(1830~1908)所立。房仙洲親自撰文、篆額。碑文記述了房應恩的生平及子嗣情況,是研究房氏家族歷史的重要資料。
【《房氏族譜》】 現由南房村房耀榮保存。《房氏族譜》創修于前明,經康熙五十六年、乾隆二十六年、嘉慶年間、咸豐元年、光緒十八年、光緒三十一年多次續修。現僅存數冊,破損嚴重,但仍是研究房氏家族的重要資料。
四、教育簡史
南房村民國時期沒有學校,建國初各自然村開始建立學堂,一般設在公共場所。學生讀完四年級,要經過考試,才能到老王村上高級小學,讀完六年級,再經考試到關山上初中。
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各自然村都建起新校舍,磚木或土木結構,條件較前好些,教師一般增加到兩位,教學和管理方式仍為復式教學。1972年各校合并,建立南房村小學,設一至六年級課程。但清寺、官劉兩個自然村為學生上學方便仍保留一至二年級。1983年,清寺、官劉兩個教學點取消,學生全部到南房小學就讀。
上世紀九十年代,由各自然村出資、出物、出勞,建立起幾座磚木結構的大教室,條件較前有所改善。1997年,企業、個人捐資2萬余元,村民籌款近30萬元,建成一座兩層框架結構的教學樓。為彰義舉,村上在學校內樹了功德碑,以志不忘。
現在的南房村小學,是關山鎮定點小學,位于南房村關張路東側,是一個標準化小學。學校占地8892平方米,建筑面積1555.7平方米,教學樓為框架結構的兩層樓房。內設教室12個,有實驗室、微機室、遠程教學室,有電腦21臺。現有學生213人, 6個教學班,專職教師17人。
五、靖-堅守清寺
1918年4月,靖-與陳樹藩部在關山地區決戰,清寺為主要戰地之一。清寺毗鄰界坊,亦為戰略要地。清寺若失,陳部可繞界坊之側,攻襲關山鎮。當時靖-王祥生、石向坤守清寺。清寺城薄,著炮彈即倒,王祥生知其不可抵擋,遂舍城于村野布防。陳樹藩部進攻,欲以火力制勝,故槍彈炮彈之密集,在陜戰中不多見。王部子彈雖不充,但馬青宛、甄壽山皆陸軍學生,戰事頗有經驗。戰事繼續至第三日,子彈竟告罄。有的一槍僅余數排,有的數槍不存一彈。王祥生處境艱難,但義不容退。未幾,鄧寶珊帶人增援,陳樹藩部遂不能攻克清寺靖-陣地。后靖-弓富魁解羌白之圍,由東來出陳后。胡部馮毓東也由富平至張橋來援,界坊楊虎城部奮力反擊。陳部恐遭靖-聯合夾擊,遂撤兵東退。
六、特色介紹
【清明節蕩秋千】 過去每逢清明節,清寺堡的人都喜歡蕩秋千。搭的秋千十多米高,是將兩根粗木對接起來,立在石滾上,四周用繩拉著,蕩起來一晃一晃的,很危險。不分男女老幼均可蕩,蕩得越高越好。當時外地來蕩的人,沒有比過清寺人的。文革前停止,現已失傳。
【七月七長巧】 以前,每年農歷七月七日,是織女牛郎相會日。清寺的姑娘們一到傍晚,便抬出扎好的“七姑娘”(葫蘆作頭,竹條做身架,有假發,穿花衣),打扮得很漂亮,放在門前的桌子上,用桌裙擋著。一個人在桌下,口里念著“七姑娘下凡來,尺子剪子都拿來……”站在“七姑娘”背后的人,抬著“七姑娘”的手比劃著,如同舞臺上演雙簧一樣。旁邊的姑娘磨著碗,拿著自己長的巧(把碗豆放在井下長的豆苗),又長又黃,很好看。別的姑娘拍著手笑著跳著。圍觀的大人小孩很多,很熱鬧。“來了,七姑娘下凡了!”桌下的人喊一聲,大家一片歡騰,便抬著七姑娘舞起來。1957年后此俗失傳。
【清寺的獅子】 人傳“清寺的獅子,原李的龍,戴家的竹馬跑得紅。”其實清寺不只獅子耍得有名,而且竹馬也相當有名氣。清寺的獅子耍起來兩眼能放光,口里能吐火,能上高桌,能就地打滾。清寺的竹馬,是明馬,這與別處的走馬不同,駕馬的人每人手里都拿著紙制的燈,還有萬人傘,能布陣,更能體現古代夜戰的場面。演出一開場,馬故事(扮相很惡,手提一塊爛肉)在前開道,后邊一個人耍火流星開場子。接著一群人手執云燈(紙制的方形、彎形燈)擺出山門。獅子出場,先是睜眼,射出兩道電光,再是搖頭觀望,后做出山動作。引獅人手舉繡球,引獅子下山、打滾、戲耍、抱繡球、繞場、搖頭擺尾,再上山、聳立、噴火、上桌子、抖威風、跳桌子、下山繞場、謝觀眾。接著是竹馬、云燈出場布陣,現古代夜戰場面,尤如夜空流星,場景十分壯觀。可惜今已失傳,不能重現。
【甜瓜基地】南房村地廣人多,是關山鎮甜瓜生產基地的主產區。現有種植面積3000畝,種植戶804戶,年收入約1800多萬元,戶均收入約兩萬元,最高畝收入約9000元。
南房村水利條件好,土質適宜甜瓜種植,產的甜瓜個大、色亮、香甜可口,含豐富的鈣、鐵、鋅和維生素C、A等,具有保健、美容、解渴、生津作用。因其上市較早,市場價格和經濟效益十分看好。近幾年種植面積年年增加,科學種植越來越為人們重視。拱棚的寬度由原來的4米擴到現在的10米,棚架由原來的竹竿到鋼架,外膜由原來的二層加到三層四層,上市的時間越來越早。甜瓜成熟季節,各地客商云集,拉瓜車輛源源不斷,甜瓜發往全國各地以及國外,經常出現供不應求的情況。
【特色壇子肉】 名老中醫吳學恒,不僅醫術精湛,而且還是一個膳食家。他在世做的菜多為傳統名菜,尤其是壇子肉大有來頭。據說其方是吳的一個朋友從慈禧太后的御廚那里得來的,因關系至密才傳給吳老先生。此說雖不完全可信,但吳先生做出的肉的確非同一般。其方法最特處是將選好的精肉切成塊,裝進陶制的壇子里,加上佐料,封好口,放在火上轉動,先大火,后慢火,掌握住火候,等聞到香味時開壇。此時濃香四溢,令人垂涎,品嘗者贊不絕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