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陽古屬雍州。
商時屬鬼方,西周為獫狁所轄。
春秋時為林胡、白翟地。
戰國初屬魏,置上郡。
秦為上郡。
漢仍置上郡,并設龜茲、鴻門、獨樂三縣。
三國為匈奴所據。
東晉時,初屬后趙,置上郡。
后屬前秦,又屬后秦。
赫連勃勃建大夏國,為大夏國都統萬城隸地。
北魏滅夏,置夏州。
并在原漢龜茲縣設上郡,屬國城。
北周時設銀州,為銀州州治。
后周置稱渾戌。
隋開皇初改德靜鎮。
大業九年(613年)置德靜縣,屬朔方郡。
唐設銀州(治儒林)。
宋代為西夏地,設左廂神勇軍司,監軍司駐地稱彌陀河。
元為延安路管轄,為米脂縣地。
明初為延安府管轄,仍屬米脂縣。
明成化七年(1471年)設榆林衛,成化九年(1473年)榆林衛治所由綏德遷至榆林,設榆林鎮。
清初,仍沿明代舊制。
雍正八年(1730年)榆林衛改設榆林府、榆林縣,府治榆林縣。
民國初(1913年)廢府置榆林道,道治榆林縣。
1933年撤銷道制,1935年設陜西省第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公署駐地榆林縣。
1946年10月榆林縣東南部鎮川、清泉等地和橫山縣響水、武鎮等地解放,建立鎮川縣人民政府(駐地鎮川堡)。
轄鎮川、鹽灣、清泉、魚河、武鎮、響水6個區,42個鄉。
1949年4月鎮川縣改設為榆林縣。
同年6月1日榆林和平解放,設榆林市人民政府。
1950年4月,榆林市并入榆林縣。
同時與橫山、神府縣相互調整區劃,榆林縣武鎮區、響水區劃予橫山縣,橫山縣河北區劃予榆林縣,神府縣開光區、雙建區劃予榆林縣。
1953年末轄榆林市及鎮川、清泉、上鹽灣、魚河、古塔寺、青云山、安崖底、雙山堡、牛家梁、孟家灣、馬合、芹河、巴拉素13個區,87個鄉(街),823個村,12個居民委員會。
1956年3月調整為9個區、1個直屬鄉。
1958年9月撤區并鄉,設23個鄉(鎮)。
同年12月橫山縣并入榆林縣,轄33個人民公社(鄉鎮)、97個生產管理區、469個生產大隊。
1961年9月榆林橫山分縣后,榆林縣轄28個人民公社,3個代政農場,下設388個生產大隊,19個分場。
此后全縣區劃雖經數次調整,但榆林縣轄域再未變動。
1984年7月實行政社分設,恢復了鄉鎮,行政村建置,轄4鎮24鄉,4個街道辦事處,86個居民委員會,480個村民委員會,1633個自然村。
1988年9月撤銷榆林縣設立榆林市(縣級)。
1989年7月撤榆林鎮及其下屬8個辦事處,設榆陽鄉和鼓樓、新明樓、上郡路、青山路4個街道辦事處(鄉級)。
1999年末全市轄10個鎮、18個鄉、4個街道。
2000年6月撤銷榆林市設榆陽區,榆林地區改設為榆林市,榆陽區隸屬榆林市。
2001年12月轄12個鎮、12個鄉、4個街道。
2003年3月增設崇文路、航宇路、駝峰路3個街道辦事處。
2011年10月,撤銷安崖鎮與大河塔鄉合并設立大河塔鎮;撤銷劉千河鄉與青云鄉合并設立青云鎮;撤銷余興莊鄉與古塔鄉合并設立古塔鎮。
2000年7月,縣級榆林市改為榆陽區,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