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廟(第三批省保)時代:明、清地址:大同市城內東南隅據《大同府志》記載:“舊學府在府治東,即元魏中學書,遼西京國子監,金時之太學,元之大同縣學也。明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建為府學,二十九年(公元1396年)以府學為代藩府學,改云中驛為府學,即今學也。”這里所謂府學即今日之文廟。文廟原是一座規模宏大的建筑群,現大多已塌毀,僅存大成殿、過殿、東配殿和西配殿。大成殿是文廟主要建筑,坐北朝南,為明代所建。建筑置于月臺上,呈“凸”字形,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單檐歇山頂,斗栱六鋪作,每間兩朵。轉角斗栱繁縟復雜,柱網排列為減柱做法。大殿前的月臺四周有石欄圍繞,欄桿中間嵌有宣武巖石刻。欄桿中的石刻上雕刻著我國古代的一些神話傳說和歷史典故。欄桿上的
大同關帝廟為明代以前神祠建筑,俗稱大廟。坐落在大同市內鼓樓東街。清《大同府志》記有明景泰、嘉靖、隆慶、萬歷年間修繕碑記。清康熙、乾隆時均有增建和修葺。從建筑手法和特色看,當為元代遺物,是大同唯一的一處元代建筑。關帝廟的主要建筑沿中軸線排列有致,漸次有山門、過殿、東西廊房、主殿(現已部分改建)。原先在正門之上掛有萬字邊大牌匾一塊,-:“大義參天”。門前樹有雄偉壯觀的木構牌坊。牌坊前又分別豎立著高聳入云的旗桿一對及兩尊威武兇猛的鐵獅子。山門對面曾筑有鐫刻精美的拱形戲臺一座,畫棟雕梁,寬闊高大,頗為壯觀。今存關帝廟主殿面闊三間、進深三間,單檐歇山頂,上覆琉璃瓦。殿前置面闊三間、進深兩間的抱廈,為清代所增建。大殿沒有臺基,由平地立柱砌墻。殿
帝君廟位于大同市平城區帝君廟街4號,坐北朝南,東西寬36米,南北長40米,占地面積1440平方米。創建年代不詳,現存大殿為明代遺構,中軸線有山門、大殿、藏書樓。山門兩側有鐘、鼓樓,大殿兩側為東西配殿,帝君廟大殿是大同現存唯一的明代懸山頂二層樓閣式建筑,面寬三間,進深五椽。2009年重修并新建藏書樓、山門、配殿、辦公樓等13座建筑,1981年2月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帝君廟所在的古城街道辦事處,位于大同平城區東南部。保護范圍:以現有圍墻為界。建設控制地帶:以保護范圍為界,東向外延伸至李懷角街西側路沿、西向外延伸至獅子南街東側路沿、南向外延伸至帝君廟街北側路沿、北向外延伸至獅子東街南側路沿。
中共沁水縣第一屆黨代會舊址位于沁水縣鄭村鎮后河村。1939年1月,國民黨召開了以“防共反共”為主要內容的五屆五中全會。緊接著閻錫山召開了陰謀反共、制造0-的“秋林會議”,為妥協投敵做準備。為了提高警惕,采取應變措施,1939年9月中共沁水縣第一次代表大會在后河村道仁廟召開。出席大會的代表30余人,代表黨員150余名,會議由原縣委書記史向生主持。主要議程是:(一)總結抗戰以來全縣黨的工作經驗教訓,加強黨的領導;(二)分析當前形勢,采取應變措施;(三)選舉產生新的縣委領導班子。史向生當選為縣委書記,徐毅(缺席)為組織部長,張文峰為宣傳部長,原志清、王維岳、趙培心等為縣委委員。這次代表大會,對于粉碎國民黨頑固派發動的第一次反共高潮和閻錫山
趙承綬舊居(第五批省保)時代:民國地址:大同市城區戶部角街12號趙承綬舊居坐北朝南,二進院格局,1928年建。東西長21.66米,南北寬41.72米,占地面積903平方米。南房、過廳、正房各七間,東西房各五間,均為硬山頂木結構建筑。院門、室內裝飾具有西式特征,供暖等設備基本保持原貌。趙承綬(1891-1966)字印甫,五臺縣槐蔭村人。1919年畢業于保定軍官學校,1927年參加北伐戰爭,任閻錫山部隊二師師長,1928年任晉綏軍騎兵司令,駐防大同。1948年6月,晉中戰役中被俘投誠。1952年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利部參事。趙承綬舊居為民國時期建筑,2007年進行重修,現為云岡畫院占用。趙承綬舊居現保存狀況基本完好,基本保存了原建筑布局,
大十字街五龍壁(第五批省保)時代:清地址:大同市城區大十字東街大十字街五龍壁創建于清雍正二年(1724),原位于大同縣文廟正門前,坐南朝北,青磚砌筑,長33.6米,高5.7米,厚1.22米,占地面積41平方米。壁座為磚砌須彌座,壁心是以剔地起突雕刻的五條團龍,屋頂為仿木結構廡殿頂,檐下施三踩斗拱24攢。五龍壁兩側置八字墻,壁心以剔地起突雕刻的兩幅鯉魚跳龍門的吉祥圖案。大十字街五龍壁為清代遺構,布局完整,畫面生動逼真,碩大的壁身厚重、沉穩、大氣磅礴,具有很高的歷史、科學、藝術價值。2016年,大十字街五龍壁入列山西省第五批文物保護單位。
法華寺塔(第五批省保)時代:明地址:大同市城區塔寺街37號法華寺塔坐東朝西,據清道光十年(1830)《大同縣志》記載:“明時建久廢,磚塔存。”可知法華寺始建于明代,因年久失修,寺院殿宇毀壞,唯存法華寺塔。法華寺塔為覆缽式白塔,由基座、塔身、塔頂組成,塔的體量較小。塔建在一處六角平臺之上,塔座為兩層束腰八角須彌座,其上為覆缽式的塔身,塔身比較高瘦,下部細、中部粗,形若瓶腰,在塔身四面開辟焰光門以供佛像,每個焰光門的上部及兩側有琉璃質的神像三尊,其上為“十三天”,用黃、綠、紫三色圓形琉璃收檐,共有八層的相輪,其上為累迭天盤、地盤,冠以銅質鎏金的仰蓮、寶珠頂。塔身秀氣,更接近于瓶狀,四面開焰光門,塔身逐漸減瘦,相輪上下直徑逐漸減小,為典型
李懷角31號民居位于大同市平城區東街街道辦事處東門大巷社區,年代為清,類別為古建筑。2021年8月,山西人民政府公布李懷角31號民居為第六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以現有圍墻為界。建設控制地帶:以保護范圍為界,東、南各向外延伸20米,西至李懷角街東側路沿,北至廣府角街南側路沿。
平城朝陽寺位于平城區古城街道朝陽寺社區居委會朝陽寺街,年代為明。類別為古建筑。為大同市第三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大同府衙署時代:清地址:城區西街街道辦事處朝陽寺社區居委會師校街保護范圍:以文物本體為界。建設控制地帶:以原大同一中圍墻為界。
平城圓通寺位于平城區古城街道圓通寺社區居委會烏圖井巷,年代為清。類別為古建筑。為大同市第三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建設控制地帶:以保護范圍為界,東向外延伸12米,南向外延伸5米,西、北以現有路沿為界。
大同市基督教位于平城區古城街道圓通寺社區居委會棋盤街,年代為清。類別為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為大同市第三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以文物本體為界。建設控制地帶:以保護范圍為界,東、南、西各向外延伸5米,北向外延伸至財神廟街南側路沿。
關帝廟戲臺時代:清地址:城區東街街道辦事處大廟角社區居委會鼓樓東街保護范圍:以文物本體為界,東向外延伸15米,南向外延伸5米,西向外延伸15米,北延伸至鼓樓東街南側路沿。建設控制地帶:以保護范圍為界,東至獅子北街西側路沿,南向外延伸30米,西至縣樓南街東側路沿,北至鼓樓東街南側路沿。
中共大同工委舊址時代:1937年地址:城區東街街道辦事處大廟角社區居委會鼓樓東街保護范圍:以現有院落圍墻為界。建設控制地帶:以保護范圍為界,東、南、西各向外延伸10米,北向外延伸5米。
東岳廟時代:明地址:城區東街街道辦事處大廟角社區居委會縣皇廟街保護范圍:以文物本體為界。建設控制地帶:以保護范圍為界,東向外延伸至縣樓北街西側路沿,西向外延伸10米,南向外延伸10米,北向外延伸20米。
龍王廟時代:清地址:城區西街街道辦事處寧馨社區居委會大十字街保護范圍:以現有圍墻為界。建設控制地帶:以保護范圍為界,東向外延伸16米,北向外延伸30米,南側與保護范圍重合,西向外延伸至西菜園街東側路沿。
平城雁塔位于平城區古城街道云路街社區居委會云路街,年代為明。類別為古建筑。為大同市第三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11年遷移至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文廟院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