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鳳塔,位于定襄縣受祿鄉回鳳村東北約500米處。為樓閣式磚塔,占地面積約20平方米,宋代遺構。原在普濟寺內,現寺已無,獨存此塔。據宋代《新修和尚石塔記》碑載,該塔建于宋哲中宗元祐元年(1086年),塔高約17余米,共七層,底層呈四邊形,邊長4.5米,高2.5米,出檐為平磚一出,又尖磚四出,再布瓦收檐,上面六層,皆呈六面。由下而上逐層漸矮漸小,每層出檐均作磚雕仿木斗拱。上層作仿木檐飛,在布瓦尖端作鐵剎,各層均有向陽門。1981年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07年,忻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內容摘自(《忻州文物薈萃》。
下湯頭遺址,位于定襄縣受祿鄉下湯頭村東北約100米處。在滹沱河北岸臺地上,東西長約400米,南北寬約375米,分布面積約15萬平方米。斷崖上暴露遺跡有灰坑等,文化層厚0.7~1.5米。采集有夾砂灰陶和泥質灰陶片,器表為素面和繩紋,可辨器形有罐等,屬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遺存。1998年修建朔黃鐵路時,山西省考古研究所進行了發掘。1981年,定襄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內容摘自(《忻州文物薈萃》。
白村遺址白村遺址(第二批省保)時代:新石器地址:定襄縣受錄鄉白村村西約1公里處遺址坐落在滹沱河東岸臺地上。東西長1500米,南北寬500米,文化層厚1—2米。地面暴露陶器有罐、盆、甗、三足甕、細甕。陶質有夾砂、泥質以灰陶居多,紅陶次之。紋飾有繩紋、籃紋等。遺物中石器較多,有石球、斧、鑿、三棱尖狀器等,以石球居多。石器大部為刃部磨光,二次加工較粗糙。遺址現保存較好,未發掘。1986年,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黃咀天主堂,位于定襄縣受祿鄉黃咀村中,F存為民國二十年(1931)建。天主堂坐西朝東,僅存禮拜堂,南北19米,東西7.3米,占地面積138.7平方米。禮拜堂面寬7間,人字頂,尖拱形門窗。明間前原接鐘樓,已毀。該天主堂已廢棄。內容摘自(《忻州文物薈萃》。
迴鳳磚塔,位于山西省忻州市定襄縣城西北約13公里處迴鳳村北約一里遠,據史料記載,它始建于宋元祐元年(公元1086年)。塔高十七米,共七層。下層方形,內有方木拉架,出檐式樣為平磚一出又磚角四出,再布瓦收檐。上面六層皆呈六角形,從下至上逐層收小,每層出檐作仿木斗拱。上層有仿木椽飛,并布瓦收頂。最上豎有鐵鑄尖頂。該塔全部磚砌結構,高有十七米,共有七層,迴鳳磚塔于1981年被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07年公布為忻州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