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村鄉位于縣城西南部,西鄰土沃鄉,北靠龍港鎮,動、南于陽城縣交界,總面積88.6平方公里。原轄10個建制村。2002年撤并村組,原上溝村并入馮村村,山旱峪村并入堡頭村。2003年,轄8個建制村,41個村民小組,53個自然村,1490戶,4850口人。耕地1257公頃。鄉政府駐地張村村,距縣城16公里。
境內氣候溫和,土地肥沃,交通便利,資源豐富。年平均氣溫10.7C,年降水量670.9毫米,無霜期196天。縣道定中線,芹張線貫通全鄉。森林面積2923公頃,占總面積的33%。礦產資源以煤炭為主。主要煤礦有丁家溝,馮村、楊家坡、劉家溝煤礦,年產原煤40萬噸,鄉鎮企業總產值742萬元。人均耕地0.26公頃,是全縣主要產糧區之一。適宜種植小麥、玉米、谷子、大豆、油料等農作物,“璋香春”牌小米,以粒大、色黃、味香而遠近聞名。1993年,糧食產量創歷史最高記錄,總產4561噸,人均746公斤。2003年,糧食總產3566噸,比1986得提高11.37%,畝均單產201公斤、比1986年提高31.68%。
蠶桑是該鄉的主要支柱產業,全鄉有地埂桑30萬株,桑園210公頃。10多年來,養蠶技術不斷提高,規模不斷擴大,飼養方式由傳統的席養到臺式蠶架和庭院大棚規模養成,養蠶批次由春、秋兩季(次)發展到春、夏、秋、晚秋4季(次)。2003年,境內養蠶3張以上的農戶30戶,5張以上的農戶10戶,8個建制村村產繭達萬斤。其中3萬公斤以上的兩面個,2萬斤以上的4個。全鄉共養蠶2100張,產繭9.45萬公斤,人均售繭19.5公斤,為全縣人均售繭第一鄉。蠶繭收入109萬元,人均228元。農村經濟總收入1834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081元,是1986年的6088倍。
境內有初中1所,小學19所,在校學生600余人,適齡狼童入學率98%。有中心衛生院1所,村衛生院8所,供電站1個。有線電視覆蓋率為70%,程控電話普及率為80%。2003年,投資1000余萬元,完成縣、鄉16公里油路及19公里通村水泥路的鋪裝。投資15萬元,建起全縣鄉級一流的傳染性疾病預防監控系統和鄉衛生院發熱門診隔離病及腹瀉專科,基礎設施進一步改善,群眾生活水平年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