墻下關帝廟時代:清地址:運城市夏縣裴介鎮墻下村墻下關帝廟始建于清康熙十六年(1677)。全廟坐北朝南,占地面積25000平方米。中軸線上現存樂樓、看亭、獻亭、正殿、寢殿,正殿西側建有配殿兩座,為觀音殿,牛馬王祠;東側建有配殿一座,為土地殿。樂樓梁脊板上有“大清康熙二十年歲次辛酉十社燈酒會重修戲樓謹志”題記。上下二層,底層辟為過道,上層為樂樓。面寬三間,進深四椽,六檁前廊式構架,硬山頂。檐下置柱頭科和平身科,形制為三踩單下昂。各平身科后尾斜出支撐下槽檁的垂蓮柱,后檐平身科無斜栱之制。立柱間門框板上鐫刻楹聯數幅:“玉振金聲點破炎涼世態,清歌妙舞由傳古今人情”;“不大地方可作家國天下,尋常人物能為文武鬼神”;“一夢占盡秋江月,萬舞齊開玉樹
介子推,山西夏縣裴介村人,春秋時期晉國賢臣,因“割股奉君”、“隱居不言祿”之舉,深得世人懷念,素有“華夏忠孝第一人”之稱,死后葬于山西介休綿山,于秦二世時遷葬回其故里。介子推去世后,晉文公重耳規定介公去世這天不生明火,只吃冷食,“寒食節”由此而來,因此產生了清明期間祭拜介子推的習俗,距今已有2600多年的歷史。2016年4月3日在其故里山西夏縣舉行了介子推公祭大典。景區夏縣裴介鎮裴介村
高家埝關帝廟時代:明代地址:夏縣裴介鎮高家埝村南保護范圍:東自前檐下向東20米,南自南山墻外皮向南26米,西自后檐下向西 19 米,北自北山墻外皮向北27 米。建設控制地帶:自保護范圍圈起,向東延伸100米,向南延伸57米,向西延伸43 米,向北延伸 100 米。
裴介關帝廟時代:明、清地址:夏縣裴介鎮裴介村保護范圍:東自獻殿東山墻外皮向東25米,南自戲臺后檐下向南6米,西自戲臺西山墻外皮向西3米,北自獻殿后檐下向北33米。建設控制地帶:自保護范圍圈起,向東、南、西、北各延伸30米。
轅村遺址時代:新石器時代地址:夏縣裴介鎮轅村保護范圍:東自 G209 中向東 413 米,南自曲渠至東郭公路中向北275米,西自 G209 中向西 951 米,北自曲渠至東郭公路中向北1746米。建設控制地帶:自保護范圍圈起,向東、南、西各延伸100 米,向北延伸95 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