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獨特的地理優勢
地處半丘陵區,在市區北略偏東35千米處,地理座標:北緯:38°59′,東經112°47′。原為鎬村,鎬,系一農用墾田工具。相傳,明代楊氏第十五代由代縣鹿蹄澗遷徙此地,以鎬墾田,故名。為與鄰近南鎬區別,名冠方位。約民國初,為易寫易記,改“鎬”為“郜”。全村現有耕地1545畝,其中水地1345畝,旱地200畝。
(二)龐大的養殖規模和可觀的機械陣容
改革開放以來,北郜人慧眼獨具,率先搞起養殖業,據統計,現有羊257只,豬55頭,其中母豬6頭。雞15250只,共有7個養雞場。均采用現代化的大棚養殖,而且規模有進一步擴展的趨勢。更讓北郜人驕傲的是楊連柱所辦的眾民養雞場成為了農村專業合作社。村里的雞蛋不僅是純天然的,而且健康。不僅銷量前景可觀,而且在全鄉也是遠近聞名的。另外,楊培義負責的廣鑫養殖合作社也已經初具規模,主要經營肉羊和種羊。村里有大小汽車共40—50輛,主要就是拉煤和礦粉。這些都為北郜的經濟騰飛儲蓄了不容輕視的力量。
(三)充裕的勞力資源
村民736人,戶數260戶,全村耕地1545畝,09年全村總收入1042萬元,人均純收入3280元。依據北郜村的各種條件,在經濟發展的道路上應該在本地區獨領-。
今年大隊投資29000元為全村配套安裝了路燈,為村民夜晚出行提供了有利條件。電視、電話戶戶普及,電腦配置戶達到百分之五十。村里原劇場設體育活動中心,村中原村委會院改建為文化活動中心,村民居住于一個舒適、溫馨、祥和的生態家園。村民電視普及率達到95%,電話普及率達到95%,電腦普及率達到50%,全民加入農村合作醫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