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朔二年(前127)置廣都縣,為益州之蜀郡所轄。
東晉永和四年(348),一說永和八年(352)以蜀之流人置僑郡,廣都縣由蜀郡改屬寧蜀郡。
后同郡廢。
隋仁壽元年(601)因避太子楊廣諱,始更廣都縣名雙流縣。
唐廢郡,在州之上設道,實行道—州(府)—縣三級制,龍朔二年(662),一說龍朔三年(663)由雙流縣析置廣都縣,兩縣同屬劍南道成都府管轄。
宋改道為路,于路之下設州(府、軍、監),州之下設縣,亦為三級制,雙流、廣都兩縣均隸屬成都府路之成都府。
北宋熙寧五年(1072)廢陵州,以貴平、籍縣為鎮人廣都縣。
元始有省制(京都附近地區直隸中書省,余屬13個行中書省),以省領路,路領州(府),州領縣,為四級制,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省廣都縣入雙流縣,屬四川等處行中書省成都路。
明仿元制,廢路為府,改行中書省為承宣布政使司,實行承宣布政使司—府(州)—縣三級制,洪武十年(1377)省雙流縣入華陽縣,洪武十三年(1380)復置雙流縣,前后均屬四川布政使司成都府所轄。
清置省,省領府(州、廳),府領縣(府屬州、廳),為三級制,康熙六年(1667)以雙流縣土曠人稀省入新津縣,雍正八年(1730)復置雙流縣,屬四川省成都府。
自嘉慶至清末,又在省和府之間增設道,雙流縣屬成綿龍茂道之成都府,光緒三十四年(1908)改成綿龍茂道名川西道。
民國二年(1913)廢府州存道縣,雙流縣仍屬川西道,1914年改川西道為西川道,雙流縣隸屬關系不變。
1928年廢西川道,雙流縣直屬四川省。
1935年四川省設18個行政督察區分轄各縣,雙流縣屬第一行政督察區(區治所在溫江縣),直至新中國成立領屬未易。
1950年將四川省劃分為川東、川南、川西、川北4個行署區,在行署區之下設專區,雙流縣隸屬川西行署區之溫江專區。
1952年撤銷行署區,保留專區,恢復四川省的建置,雙流縣屬四川省溫江專區所轄。
1959年雙流縣曾一度與華陽縣合署辦公,1965年撤銷華陽縣并入雙流縣,1976年仁壽縣籍田區劃入雙流縣,是年雙流縣劃歸成都市管轄。
2015年,撤銷雙流縣建制,成立雙流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