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 四川省 > 樂山市 > 犍為縣 > 羅城鎮

四川省樂山市犍為縣羅城鎮概況

[移動版]

羅城古鎮始建于明末崇禎年間(公元1628年),距今有390余年的悠久歷史,因布局別致,建筑形狀奇特,形如船體而聞名中外,被譽為“山頂一只船、云中一把梭”。

羅城鎮位于犍為縣城東北部,距縣城28千米。鎮域北與井研縣馬踏鎮接壤,東北與榮縣留佳鎮、東佳鎮為鄰,總面積146平方千米,轄太陽、大同、繁榮、七星、菜佳、二龍、白鶴、大石、鐵嶺、竹山、新農、鐵山、青獅、五聯、塘灣、金井、團結、共同、群英、筠山、南陽、紅蓉等22個村214個村民小組及滴水巖、楊家灣、船形街、冶官4個社區20個居民小組。鎮人民政府駐楊家灣社區。

明代崇禎年間由幾間店子興起為“鋪”,為羅集四方之人來此交易,故名羅城鋪。民國時期為羅城鎮,1950年沿用舊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土改時分置為興隆鄉、白鶴鄉、青獅鄉、大同鄉、竹山鄉、南陽鄉以及羅城鎮(只轄集鎮)。1956年2月白鶴鄉、青獅鄉撤銷并入興隆鄉,大同鄉、南陽鄉撤銷并入竹山鄉。1959年9月興隆、竹山、敖家、金井和羅城鎮合并建立羅城人民公社。1959年7月羅城公社分置為興隆公社、敖家公社、竹山公社、金井公社和羅城鎮。1962年3月興隆公社分置為羅城公社、白鶴公社、青獅公社。竹山公社分置為南陽公社、竹山公社和大同公社。1962年7月羅城鎮撤銷并入羅城公社,1963年3月恢復羅城鎮。1990年1月羅城、大同兩鄉撤銷并入羅城鎮,1992年8月白鶴、青獅、竹山3鄉撤銷并入羅城鎮。2019年12月南陽鄉、金石井鎮撤銷并入羅城鎮。

羅城鎮礦產資源豐富,主要礦產有煤、鹽、石灰石、鐵、石英砂、陶土、白瓷泥(高嶺土)等。到2023年底,全鎮耕地9.6萬畝。

2022年底,羅城鎮戶籍人口總人口6.9萬人,常住人口4.2萬人,集鎮人口2.1萬人,以漢族為主,有少數回族。

農業發展。以“產業強鎮”為目標,發展茶葉、柑橘、水產等特色產業優勢,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全鎮茶葉種植規模5000余畝,打造面積3500余畝的“涼廳子茶旅融合產業園區”和涼廳子“萬頃茶浪”示范帶。連片發展優質柑橘,種植柑橘4萬余畝,成立柑橘協會和專業合作聯合社,注冊“金石井柑橘”國家地理標志集體商標,市知名商標1個,榮獲“四川省十佳綠色有機鄉鎮”“生態農產品標準化種植示范基地”等稱號。發展特色水產養殖8000余畝,榮獲農業農村部“優質水產示范場”稱號。

特色產業。依托“一村一品”大力發展休閑觀光農業、鄉村旅游業,持續推進特色產業發展,積極優化產業結構,大力發展茶葉、晚熟柑橘,完成品種改良,全鎮柑橘種植面積4.5萬畝,實現“金石井柑橘”品牌效應提檔升級,形成“羅城古鎮—鐵山湖—涼廳子產業園—鐵山觀音閣—金石井柑橘”農旅融合示范帶。完成大同村、金井村2020年市級鄉村振興示范獎補資金的項目實施工作。創建鄉村振興省級示范村1個,市級示范村2個。

文旅產業。以“文旅立鎮、文旅興鎮”為目標,成功創成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投資1.2億元的羅城古鎮旅游開發項目和羅城文旅小鎮提升工程順利完工,“同舟共濟”羅城文旅品牌日益突顯。10余個中央、省、市媒體、劇組來到羅城,相繼拍攝《地理中國》《記住鄉愁》《話說長江》《舌尖上的中國》等專題片和《人怕出名豬怕壯》《午夜慢車》等電視影視劇,進一步增加了羅城古鎮知名度和美譽度。依托“麒麟燈”“蔡氏武術”,建成“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體驗基地”,創作《犍為姑娘》等文旅題材歌曲4首,獲得5項國家級榮譽。依托民俗、民族、飲食、建筑等羅城獨具特色的傳統文化,舉辦花季之旅、柑橘文化旅游節等特色主題活動80余場次,吸引央視多家媒體宣傳報道。

20世紀80年代,鄉鎮、社會企業發展迅速,僅1980年社隊企業就有50多個。1980年以后建成的較大的鄉鎮企業有樂山白鶴煤礦有限公司、四川省犍為聯峰鹽化有限公司、四川省犍為金焰氣體有限公司、犍為縣鵬博木業加工廠、犍為大同鹽化有限責任公司、四川省犍為榮達食品有限公司、四川省犍為羅城忠烈塑料有限責任公司、樂山惠田米業有限公司、犍為順和機械廠、犍為縣新店兒洗煤有限公司、犍為縣恒豐泰天然氣有限公司、犍為縣陶家河煤業有限公司。

羅城鎮先后被評為“全國文明鎮”“全國重點鎮”“國家衛生鄉鎮”“中國歷史文化名鎮”“省級百強中心鎮”“四川省安全社區”“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體驗基地”“四川省首批天府旅游名鎮”,菜佳村被農業農村部評為2020年中國美麗休閑鄉村。

鎮內建成了300余平方米的文化活動場所和圖書室,26個村(社區)分別建立了圖書室,配備了健身器材,成立了老年協會。

全鎮有高中1所,初中1所,小學3所,幼兒園6所,其中公辦2所、民辦4所。

鎮內有中心衛生院1所,甲等村衛生一室22個,甲等村衛生二室21個,民營醫院1家。

2018年羅城古鎮成功創建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有1個省級重點文物單位。除此之外,鎮內還有各類文物古跡10多處。鎮上有五宮四廟,五宮:禹王宮、南華宮、萬壽宮、文武宮(文昌宮)、三圣宮。四廟:川主廟、靈官廟、星鑫廟、肖公廟。清代、民國時期,羅城鎮街內有大小廟宇13座,鐵山和羅城附近農村有大小廟宇20多座。羅城鎮還有清真寺4座,天主教堂1座。四大古跡:千佛崖、八角墳、戰國墓、飛鼠洞。

羅城鎮坐落在一個橢圓形的山丘頂上,主街為船形結構,東西長、南北短,很像一把織布的梭子,所以又有人稱它為“云中一把梭”。從高處俯視,又像是一只擱置在山頂上的大船,街面是船底,兩邊的房屋建筑是船舷,中部的戲樓是船艙,東端的靈官廟好似大船的尾篷,西端的天燈石柱恰似大船的篙竿,靈官廟右側長22米的過街樓(現無存)猶如船舵。因而羅城又贏得了一個美稱:“山頂一只船。”

船形街兩側長廊當地人稱為“涼廳子”,修建上采用四川民居傳統的穿逗木構架形式。涼廳內是固定的店鋪,臨街面是擺攤設點的地方,中間有5米寬的人行道,全用青石板鋪地,貫穿全鎮。人們在涼廳內喝茶、看戲、集會、貿易,風雨無阻,所以,在明、清時,人們又稱涼廳街為“晴雨市場”。

鐵山觀音閣坐落在犍為縣羅城古鎮東面大約5千米的鐵山上,是一座歷史悠久、規模較大的佛教仿古建筑。觀音閣始建于宋代淳熙年間,1174年建成,至今有800多年歷史。民國二十六年版《犍為縣志》記載,鐵山觀音閣早年“共有廟宇五重十殿,工程浩大。共有五殿完全石質,毫無木瓦。”進得觀音閣山門,便是香客食堂及廚房、經房、耳房,上石梯是一處牌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廟宇殘破毀損,但仍時有遠道而來的香客朝拜。1993年8月20日,經犍為縣人民政府批準,在原鐵山觀音閣舊址重建觀音閣。

南華宮始建于清光緒五年(公元1879年),又稱“廣東會館”,為粵籍人遷徙至此而建。該宮坐北向南,屬晚清宮廟,木制結構建筑布局,宮中戲臺抱廳,耳樓相連,結構為二重正殿(分為中殿、后殿)、兩側廂房及鐘鼓樓組成,占地面積1450平方米。現僅存宮殿大門外一對2米多高的雌雄石獅。石獅體型高大威猛,雕刻極為精美,是西南最大的雌雄石獅,被譽為“西南第一石獅”。

據1991年版《犍為縣志》記載:羅城鎮青獅村有4根石桅桿,系清代為表彰一位姓張的舉人而修。

雙桅桿位于青獅村,張舉人宅院門前有兩根圓柱形石桅桿,據目測,桅桿高約7米,圓柱中心直徑約0.4米,為整塊石料打造而成。桅桿從下到上三分之二處有一斗形石雕,頂端呈圓形,像清朝官員戴的帽子,整根桅桿顯得莊重典雅、華美壯觀。其余兩根,一在張舉人父母墳墓前,一在張舉人的墳墓前。桅桿房主人張文亮為清代道光年間舉人。

靈官廟建于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咸豐、民國時期均維修過。靈官廟屬于道教,因為犍為沒有道教,只好把鐵山的佛教僧人請來暫時管理。

千佛崖是犍為縣唯一尚存的唐代摩崖石刻,距今1100多年。212尊佛像經長年風雨剝蝕,加上文革期間人為破壞,受損嚴重。佛像中不少觀音菩薩,有的一尊一龕,有的一龕數尊,有如意觀音、水月觀音、滴水觀音、玉印觀音、凈瓶觀音、千手觀音等等。眾多觀音菩薩聚集金石井的原因是傳說當時金石井大亂,群眾盼望觀音菩薩救苦救難,所以大造其像,迎接“下凡”。2006年千佛崖被定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八角墳有壁畫和文字,墓頂有鐵環。

戰國墓占地20多畝,地勢高于周圍。其出土陶器:盒、罐、盂、缽、碗、壺等;銅器:刀、劍、戈、矛、釜、甑、鍪、斤、鑿、鉞、劍、斧等,以及鐵鍤和裝飾品等,特別珍貴的是4枚銅印章。1985年,墓群發掘的大量珍貴文物,運至四川省博物館收藏和展出。1986年5月21日,戰國墓被定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飛鼠洞。據民國版《犍為縣志》載:“此洞深不可測,內陰河一道,高低廣狹不一,里人蘇某等約數人往探,行數里,飛鼠撲燈,未竟而返。”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犍為縣志》載:“縣境多溶洞,金石井的飛鼠洞名列較大溶洞之一”。

欧美精品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日韩中文字幕欧美三级,中文字幕亚洲精品乱码在,亚洲中字日韩中字无码中字
日韩视频中文字幕在线一区 | 亚洲欧美中文高清在线专区 | 亚洲人成色7777在线观看 | 亚洲欧美日韩国产精品 | 亚州中文精品有码视频在线 | 亚洲中文字永久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