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牛又名石牛堡,相傳秦惠王欲吞蜀,作石牛糞金以誘五丁迎婦而開山,五丁在今七曲山除擋道巨莽,地崩山摧壯士死,金牛驚遁至梓邑城南三十里四堆山一洞口化為巨石蹲踞如牛。唐杜如晦詩云:“苔蘚作毛隨雨濕,藤蔓穿鼻任風牽,從來不食溪邊草,自是難耕隴上田。”清咸豐8年,縣令張香海立碑題字“古石牛堡”。石牛鎮名由此而來。 石牛幅員面積64平方公里,轄17個村、1個街道居委會,近2萬人口,有耕地26000畝。
石牛鎮人文景觀豐富,存有三國文化、漢文化遺址,小七曲、三圣宮與七曲大廟一脈搏相承。八面山弘佛寺享譽四方。 基礎設施條件較好。108國道綿梓高等一級公路穿境而過,距綿陽40公里,離梓潼13公里,素稱“南大門”。鎮內村社道路暢通。復興寺水庫是縣內最大的小一型水庫,水域面積1200畝,是開發水產、水上觀光旅游的理想之處。
近三年投資1500萬元開通了武引1條分干渠、4條斗渠。控灌全境,基本實現水利網絡化。自來水日供2000噸。光纖聯網有線電視27套節目,程控電話1000門,已進村入戶,聯通、電信基站開通,農網改造擴大。 小城鎮建設方興未艾。經過10年努力,城鎮面積從0.5平方公里發展到2.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000人,形成兩路五街,基礎設施基本完善,整體功能不斷提高,2000年列為省級試點小城鎮。
現有工業企業6個,農副產品加工業110個,個體工商180戶。市場繁榮,是縣內的農副產品重要集散地。 氣候適宜,物產豐富。石牛屬于淺丘,主產水稻、小麥、玉米、生豬、雞、鴨、鵝。年產糧2000萬斤,出欄豬2萬頭、小家禽30萬只。2002年實現工農業總產值65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656元,財政收入146萬元,近幾年加快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已形成畜禽、水產、蠶桑、水稻制種、花生、海椒、西瓜等增收支柱項目。
社會事業協調發展。現有在校生2100人,1所初中,1所中心小學,15所村小,中學教學質量名列全縣同類學校榜首,小學繼續保持先進;衛生院條件相對較好運行正常;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8‰以內,干群科技、法律意識進一步轉變,依法治鎮、科教興鎮力度加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