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里鎮歷史悠久,根據境內尚存的文物記載,古鎮初名“羅繩”,是取其昔日古道上的驛站、關隘之意,是巴蜀平原通往外民族地區的關卡之一。
到了明末清初,由于古鎮人口不斷增加,經濟日益繁榮,便以五大姓氏更名為“五家口”,仍流傳著這五大家庭的各自千秋,即:楊家頂子(官宦仕家)、韓家銀子(經商錢多)、陳家谷子(糧田眾多)、許家女子(長得標致)、張家碇子(習武賣藥)。
解放后,依據隴西河的流向,上游所在的鄉劃為上里。
古鎮人口探源,據史書記載,這里漢以前為青衣羌人領地,漢至隋歸嚴道縣管轄,隋末唐初曾一度隸屬臨邛郡,爾后歸雅州府。
古時的西蜀稱“西南夷”為開發這片寶地從先秦到明清間,曾有幾次大規模的移民活動,如秦滅趙國后,徒趙國臣來巴蜀,漢代遷楚國臣民來青衣,明末清初又一次大規模的湖廣填四川移民。
上里早期為民族聚集區,民族中主要以本地土著的巴蜀民族——青衣羌人為主。
由于南方絲綢之路的不斷繁華,常有外地民族來此定居,他們帶來了先進的中原文化和境外文化同當地文化融合成了統一的漢文化,給我們留下遍及全鎮的文物古跡,使參觀者常常陷入史海沉鉤之中。
上里鎮位于四川省雅安市雨城區北部,是歷史上南方絲綢之路的重要驛站,亦是近代紅軍長征過境之地。
古鎮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沉淀和得天獨厚的自然生態環境,擁有省、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共8處,先后被評為四川省歷史文化名鎮,革命老區和“四川省十大古鎮”。
古有詩云:“二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正是對上里古鎮生動形象的總體描繪。
二水環繞的古鎮內明清建筑錯落、古樹參天,茶馬古道上唐宋文物遺跡眾多,近代紅軍石刻標語隨處可見。
2019年12月,四川省人民政府關于同意雅安市調整部分鄉鎮行政區劃的批復(川府民政〔2019〕14號)鄉鎮行政區劃調整改革工作將中里鎮、上里鎮行政區域合并設上里鎮,鎮域幅員面積113.96平方公里,鎮人民政府駐四家村2組6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