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社區基本情況
朝陽里社區位于和平區西南部,南依津河,北臨蛇口道,東到吳家窯二號路,西至氣象臺路,轄區面積0.16平方公里,由新河里、新興里、朝陽里、新中里、中環公寓5個自然小區及氣象臺路49-65號組成,共有樓棟43座、樓門164個,常住居民2300余戶,6000余人。2012年實施社區網格化管理和值班服務接待模式,社區共劃分10個網格。
轄區內共有175個單位,90%以上為個體工商戶和民營企業,周邊地區座落著天津醫科大學、南開大學、天津大學、天津廣電集團等企事業單位。
2013年新建落成的社區居委會辦公活動用房(610平方米)進一步提升了社區服務功能,為有效處理社區事務、興辦便民服務項目創造有利條件。
二、班子情況
社區居委會班子共7人,其中主任1人,副主任3人,不坐班委員3人。社區居委會下設社工站,有社工8人;社區另有勞動保障協管員3人、殘疾人專職委員1人、社區教師1人。以上社區工作人員中有黨員10人。
三、特殊群體情況
社區現有60歲以上老人1637人。其中:80歲以上536人、90歲以上45人;60歲以上獨居老人98人、空巢603人。社區有殘疾人162人;傷殘軍人9人;低保39戶,解困卡5戶;下崗失業324人。
四、志愿服務情況
朝陽里社區是全國最早有組織地開展社區志愿服務活動的社區。從1988年10月成立13人服務小組開展志愿服務活動以來,27年間,社區志愿者隊伍不斷壯大,從最初的13人,發展到現在注冊志愿者人數達到1163人,占居民總數的19%,其中黨員90人,占總數的8%;志愿服務內容和服務對象不斷拓寬,由最初單純解決困難群眾柴米油鹽的生活瑣事,發展到目前面向全體社區成員的,包括社區科教、文化、體育、衛生、治安、再就業、環境建設、心里調試、法律服務等等10多個系列。
(一)“三認”活動情況:
1、自2004年以來,有305名黨員認崗,占黨員總數的65%;
2、自2006年以來,有50名黨員與50名獨居、空巢老人、困難老黨員認親,提供親情式服務;
3、自2007年以來,社區黨員、黨組織共認領并解決各類難題102件。
(二)志愿服務品牌項目
1、理論學習小組:1997年由已故志愿者標兵王文源發起成立,社區離退休老干部為主要成員,每年兩個學期,按學期制定教學計劃、教學內容、主講人及研討課題,每周學習一次,堅持18年從未間斷。小組成員學習理論、講政策、做表率,帶頭組建并參加多支社區志愿服務團隊,成為社區居民的精神家園和志愿服務團隊的“孵化器”。
2、老媽媽擁軍小分隊:2001年8月成立,平均年齡70歲以上,每年重大節日都堅持到武警八中隊慰問部隊戰士,義務為戰士們縫補被子、衣服,深化了軍民魚水情誼。
3、扶危濟困資金:2002年,由已故志愿者王文源、董光義發起設立。最初捐款人數6人,高峰時達70人。資金由社區居委會建賬保管,協會集體決定使用,主要用于社區救助貧困家庭,資助寒門學子及突發困難應急救助等。截止2014年底,接收捐款總計7.6萬元,捐出5.94萬元,救助困難戶110人次,資助貧困學生11人。
4、愛心超市:成立于2004年。定期向有困難、有需要的居民發放由志愿者、團體會員單位捐獻的物品,為捐獻者和受助者之間搭建了愛心橋梁。
5、綠色環保小分隊:2006年1月8日成立,以“美化社區環境、宣傳文明新風”為目標,每周六定期活動,用自制的工具清理各小區樓群甬道的垃圾和狗糞等,倡導文明養犬,勸阻不文明行為。銀發老人堅持不輟的義舉,影響和帶動了紅領巾少年,一起加入美麗社區的建設中。
6、義務婚介:2009年七夕節期間設立的志愿服務項目,由社區離任老主任等為骨干,為社區大齡青年架設鵲橋。每周三,慕名而來的未婚青年家長們都社區志愿服務站擠得滿滿當當,人員信息登滿了兩大本。經“愛心紅娘”促成的幾個小家庭也相繼有了小寶寶。
7、“金葵花”快樂營地:2010年成立,面向社區未成年人,特別是針對城市新市民子女“流動花朵”開展教育實踐、藝術培訓等活動。
8、心目影院:由社區團體會員單位——和平區文化宮發起設立的服務項目,2014年引進社區。通過為盲人朋友講述電影的方式,讓他們身臨其境般地感受電影的魅力,豐富精神文化生活。
五、社區團隊情況
社區大力培育、發展社區社會組織,組建了合唱團、書畫組、模特隊、京劇隊、太極隊、親子園、儒學班等19個社團組織。社區社團組織在自娛自樂的同時,實現公益化發展,常年為居民群眾公益演出、義務服務、教授知識,成為推進社區建設的骨干力量。
六、獲得榮譽情況
先后獲得全國“最美志愿者”、“全國家庭教育試驗研究基地”、天津市“和諧社區”、“志愿服務活動示范單位”、“社區離退休干部先進單位”等多項榮譽。涌現出王文源、董光義為代表的一大批社區楷模、志愿者標兵和先進個人,社區原黨委書記張凱玲曾獲中組部、民政部授予的“全國社區先進工作者”稱號。胡錦濤、-、-、-、劉淇、-、孫春蘭、雷潔瓊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先后到社區視察指導,對社區志愿服務的做法給予充分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