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江蘇省旅游

江蘇省旅游景點介紹

  焦溪東街72號徐宅位于常州市天寧區鄭陸鎮焦溪村東街72號,為古建筑的宅第民居,建造于清代,徐氏宅存房屋1進,屋內木結構保存較完整,現由徐氏后人徐元正使用,隸屬天寧區鄭陸鎮,徐宅是一座三開間一進江南晚清硬山式磚木結構建筑。此宅臨街而建、臨河而筑,現占地81平方米,共有兩層,一層是客堂和廚衛間,二層是臥室。屋外墻用周邊的山石砌成,是當地古建筑的一大特點。屋內木結構保存較完整,屋主人仍使用著老式的家具,使原有的那種古老氣息保存至今。在屋東北角位置測得GPS坐標為:北緯31°49′19.4″,東經120°09′39.6″,海拔高5.2米。焦溪建筑地方性特征鮮明,建筑材料就地取材獨具特色。眾多民居建筑的東西山墻、前后包檐約有一半采用黃石砌就,形成“黃石半墻”獨特南地北風的建筑風格。……[詳細]
奚家弄進士廳
  奚家弄進士廳位于常州市天寧區鄭陸鎮焦溪村奚家弄6號,為古建筑的宅第民居,建造于清代,保存一般,現已無人居住,隸屬天寧區鄭陸鎮,奚家弄進士廳主人為清乾隆三十一年進士奚日宗,曾任湖南衡山知縣。現存建筑保存完整,規模較大,東西寬16.5米,南北長17.9米,是焦溪老鎮上目前體量最大的建筑。在最后進北墻中心位置測得GPS坐標為:北緯31°49′20.5″,東經120°9.0′35.8″,海拔高6.6米。奚日宗現在的嫡傳后人奚德椿也是一位有著傳奇經歷的老人,在《常州日報》上有專門介紹他經歷的文章。奚寅(1718——1778)字曰宗,號鶴溪,常州市天寧區鄭陸鎮焦溪人。據《武進陽湖合志》《晉陵奚氏宗譜》載:奚曰宗生于1718年(清康熙五十七年),1734年(16歲)考取秀才,1759年(乾隆二十四年)中舉……[詳細]
  莊志明烈士墓位于常州市武進區嘉澤鎮厚余烈士陵園內。墓旁,順墓旁水泥臺階拾階而上,是為莊志明烈士而建的一座豐碑。方形底座上樹有長條形碑,上面鐫刻“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個大字。莊志明烈士,1912年生于武進厚余滿墩村的一個貧農家庭。由于家境貧困,1925年讀完小學,就到嘉澤鎮一家布店學徒,后到一家京廣貨店當店員,因難以忍受老板的--,離店在家務農自學。于31年考入南京棲霞師范,35年畢業回鄉創辦黃泥墩小學,并親自任教。時逢抗日戰爭,莊志明出于愛國之心,毅然離開學校,千里跋涉,來到革命圣地延安參加八路軍。1938年3月進入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學習,同時參加了中國共產黨。抗大畢業,由組織分配到晉察冀地區擔任八路軍連級干部。40年1月戰斗中不幸負傷被捕,在關外煤礦服苦役之際,乘抬尸他逃出虎口。回家后任……[詳細]
朱真烈士墓
  朱真烈士墓位于常州市武進區前黃鎮前進村烈士陵園內。陵園內為在革命斗爭中犧牲的革命烈士樹有豐碑一座,鐫刻“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個大字,碑的基座上按照抗日戰爭時期、解放戰爭時期、社會主義革命時期將烈士之名鐫刻其上,朱真女士是為數不多的女性烈士。朱真(1918-1941),女,代橋人。1936年考入常州尚德女子職業學校,開始接觸到一些革命知識。抗日戰爭爆發后,朱真懷著一腔愛國熱情,毅然決然地參加了革命隊伍。1938年秋,朱真到揚中參加我黨組織舉辦的干部訓練班學習,并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40年3月,朱真受新四軍江南指揮部的派遣,到武南太滆地區開辟抗日根據地。1941年任中共武南縣委婦女部長,通過舉辦婦女識字班、民眾識字班等,把群眾團結在自己周圍,并從中物色積極分子,發展黨員,建立黨的組織。6……[詳細]
洋淀莊薛宅
  洋淀莊薛宅位于常州市武進區湟里鎮洋淀村。村莊南部環繞一條河流,當地村民稱為南頭河。薛宅即位于南頭河向南約十米處。洋淀莊薛宅座西朝東,一進三開間,房屋建筑面積為94平方米。薛宅為磚木結構硬山式建筑,東、西、北三面墻采用磚石混筑,下半段采用切割整齊的長方形青石塊筑基,石塊上用青磚筑成。青石組成的墻面高1.45米,約占整面墻的1/2。南墻結構比較特殊,采用土坯砌成。土坯是將粘黃土加水和成泥后,制成方形土坯,并用火燒硬。土坯制作方法簡單,有的還在泥中添加草根等植物纖維以增加強度。由于土坯堅固度不如青磚,薛宅這樣的土坯墻現在已不多見。東墻上留有兩扇木質門,門下鋪有青石質門檻。因房子較高,便在房頂開有一扇小天窗,以方便采光,使室內更加明亮開闊。薛宅房屋主結構保存基本完好,至今仍可居住。白色外墻由于風雨侵……[詳細]
楊橋老街39號朱宅
  楊橋老街39號朱宅位于常州市武進區前黃鎮楊橋村。楊橋村地處武進與宜興交界處,距今已有八百多年的歷史,村內古居、古橋等歷史遺存保存基本完整,渲染出濃郁的水鄉村落氣息,是當地社會生活、文化變遷的歷史縮影,于2013年入選第二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朱宅是一座一進的二層樓房,為硬山式磚木結構,面闊一間3.6米,總建筑占地面積約20平方米。朱宅建造于清代晚期,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近代居民為了方面居住,對房屋進行部分改建,內部結構有所變動。一樓原為木質排門,后經改建,一樓砌墻,中部留有水泥門框,內裝兩扇木質大門。現在一樓已被辟為村上的小賣部,屋內一角有狹窄的木質樓梯可通往二樓。二樓基本保持原貌,臨街開有一排木質嵌玻璃的窗子,窗框內裝飾八邊葵形鏤空圖案,造型古樸。樓房一側還用紅磚新砌一座儲藏間,高度與樓……[詳細]
  楊橋老街27號對面朱宅位于常州市武進區前黃鎮楊橋村。楊橋村地處武進與宜興交界處,距今已有八百多年的歷史,于2013年入選第二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村內古居、古橋等歷史遺存保存基本完整,渲染出濃郁的水鄉村落氣息,是當地社會生活、文化變遷的歷史縮影。朱宅座西朝東,是一座一進的兩層樓房。面闊二間5.4米,進深6.9米,占地面積為38平方米。朱宅屬于硬山式磚木結構,一樓門面為老式店鋪式木排門,門柱下還保留有清代石柱礎。二樓臨街開有一排窗子,共有六扇,均為木質框嵌玻璃。朱宅是一座典型的江南風格建筑,一樓可自住也可辟為商鋪,二樓多為自住,房間內結構緊湊,布局靈活。住宅始建于清代晚期,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了。除二樓窗框部分朽壞,房屋主結構保存基本完好,至今仍可居住。白色外墻由于風雨侵蝕多已斑駁,卻如水墨暈……[詳細]
  楊橋老街12號東10米蔣宅,位于常州市武進區前黃鎮楊橋村。楊橋村地處武進與宜興交界處,距今已有八百多年的歷史,村內古居、古橋等歷史遺存保存基本完整,渲染出濃郁的水鄉村落氣息,是當地社會生活、文化變遷的歷史縮影,于2013年入選第二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蔣宅是一座一進的二層樓房,面闊兩間4.7米,進深7楹7.6米,總建筑占地面積約36平方米。房屋為硬山式磚木結構,一樓門上方搭有遮雨棚。屋內一角有狹窄古樸的樓梯,由此可通向二樓。二樓臨街面開有一排窗子,便于通風,房內視野也變得明亮開闊。房間內外多用木質構造,結構顯得輕盈。蔣宅始建于清代晚期,距今已有百余年的歷史,二樓的木質嵌玻璃窗子部分木框已經朽壞,有的玻璃破后用木板臨時遮擋,但整個建筑的主要結構仍保存完好,至今仍有租戶居住。蔣宅屬典型江南建筑,一……[詳細]
  楊橋老街12號北胥氏宅,位于常州市武進區前黃鎮楊橋村。楊橋村地處武進與宜興交界處,距今已有八百多年的歷史,于2013年入選第二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村內古居、古橋等歷史遺存保存基本完整,渲染出濃郁的水鄉村落氣息,是當地社會生活、文化變遷的歷史縮影。胥宅座東朝西,是一座臨街的一進兩層樓房。房屋為硬山式磚木結構,面闊兩間6.9米,進深7楹7.6米,建筑占地面積為52.5平方米。一樓門面為老式店鋪式木排門,排門上方搭有遮雨棚。屋內以青磚鋪地,古樸雅靜。屋內一角有狹窄古樸的樓梯,由此可通向二樓。二樓臨街開有一排木質嵌玻璃窗,使得二樓陽光充足,視野開闊。窗下外墻上有一排方形鏤空裝飾框,鐵質。胥宅潘宅屬晚清典型建筑,距今已有近百年的歷史。房間內結構緊湊,布局靈活。一樓可自住也可做店鋪,二樓臨街面的墻壁上用……[詳細]
  楊橋老街2號西5米蔣宅,位于常州市武進區前黃鎮楊橋村。楊橋村地處武進與宜興交界處,距今已有八百多年的歷史,于2013年入選第二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村內古居、古橋等歷史遺存保存基本完整,渲染出濃郁的水鄉村落氣息,是當地社會生活、文化變遷的歷史縮影。蔣宅座西朝東,是一座一進三層的臨街小樓,為硬山式磚木結構。蔣宅房屋面闊一間3.3米,進深6楹6.4米,建筑占地面積為22平方米。蔣宅一樓原為木質排門,后經改建,一樓砌墻,中部留有水泥門框,內裝兩扇木質大門。大門一側開有方形的小漏窗,內嵌鏤空的花形圖案。一樓房內以青磚鋪地,有窄窄的木質樓梯通往二樓,樓梯下砌有老式灶臺。二樓臨街處開有幾扇木質嵌玻璃窗子。房間內外多用木質構造,結構比較輕盈,色調也都都選擇沉穩的褐色,與白墻、灰瓦相交映,色調雅素明凈,給人以……[詳細]
  橋南新村22號北對面潘宅,位于常州市武進區前黃鎮楊橋村南楊橋南堍。楊橋村地處武進與宜興交界處,距今已有八百多年的歷史,村內古居、古橋等歷史遺存保存基本完整,渲染出濃郁的水鄉村落氣息,是當地社會生活、文化變遷的歷史縮影,于2013年入選第二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潘宅是臨街的一進兩層樓房,硬山式磚木結構。面闊兩間6.5米,進深3.5米,占地面積為60平方米。一樓門面是木質排門,二樓臨街面開有三扇木質嵌玻璃窗子。潘宅緊鄰一座石拱橋,宅子外墻與石橋橋堍石欄緊貼,仿佛漫長的歲月已將它們融合為一體。潘宅屬晚清典型江南建筑,房屋臨街而建,一般開間較大,有利于通風換氣,也便于防潮。房間內結構緊湊,布局靈活。一樓可自住也可做店鋪,二樓臨街面的墻壁上用褐色木板貼外墻作為裝飾,與一樓木質排門融為一體;與白墻、灰瓦相……[詳細]
  橋南新村21號朱宅,位于常州市武進區前黃鎮楊橋村南楊橋南堍。楊橋村地處武進與宜興交界處,距今已有八百多年的歷史,于2013年入選第二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村內古居、古橋等歷史遺存保存基本完整,渲染出濃郁的水鄉村落氣息,是當地社會生活、文化變遷的歷史縮影。朱宅座東朝西,為硬山式磚木結構。朱宅是臨街而建的一進二層樓房,面闊一間3.6米,總占地面積為35平方米。一樓門面是木質排門,二樓臨街面開有三扇木質嵌玻璃窗子。朱宅始建于晚清,距今已有百余年的歷史了。朱宅具有當時江南民居的典型特色,既具實用性,又美觀大方。房屋臨街而建,樓下可做店鋪,樓上為自住房。一般開間較大,有利于通風換氣,也便于防潮。房間內結構緊湊,布局靈活。臨街面的二樓墻壁上褐色木板與一樓木質排門融為一體,與房屋的白墻、灰瓦相交映,色調雅素……[詳細]
  前墩遺址位于常州市武進區禮嘉鎮華渡行政村夏莊自然村西約50米處。前墩遺址地處村外的平原田間,中部是一直徑約為60米的圓形土墩,高出地面約3.5米。上世紀八十年代,武進區第二次不可移動文物普查中發現了前墩遺址,在土墩及周邊田間采集到灰陶、紅陶碎片等歷史遺物,初步判斷為周代遺址。土墩中央原建有前墩小學,僅房屋數間。從2007年開始的武進區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中對前墩遺址進行復查,發現前墩遺址存在遺址面積不斷縮小的情況。前墩小學已經搬離,墩南部已被鏟平,新建一座工廠,工廠占地東西長50米,南北寬30米,對土墩破壞較大。武進在周代先后屬于吳、越、楚三國,境內發現有淹城、闔閭城、胥城、太湖灣石室土墩墓等大量周代遺址,說明武進在這一時期人類活動頻繁,具有重要地位。武進作為吳文化的發源地之一,仍有許多未解之……[詳細]
  洛陽鎮橋西秦氏宅位于常州市武進區洛陽鎮橋西老街114—119號。秦宅座北朝南,為硬山式磚木結構建筑。現存一進二層樓房,面闊六間17米,進深7米,建筑占地面積為119平方米。屋內為青磚鋪地,有木質樓梯可通向二樓。二樓臨街的鏤空菱格木窗保存較好,每開間6扇木窗,一共36扇。一樓門面是木質排門,除117號門面有所變動外,其余的都保存較好。秦宅是一座典型的江南民居,既具實用性,又美觀大方。房屋臨街而建,樓下可做店鋪,樓上為自住房。一般開間較大,有利于通風換氣,也便于防潮。房間內結構緊湊,布局靈活。臨街面的二樓墻壁上用褐色木板貼外墻作為裝飾,與一樓木質排門融為一體;與白墻、灰瓦相交映,色調雅素明凈,給人以視覺上的清新享受。洛陽鎮西的老街歷史悠久,但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一座座水泥樓房拔地而起,兩旁的傳統……[詳細]
  東岳廟位于常州市武進區湟里鎮安北村東干里。東岳廟座北朝南,整廟建筑占地面積為83平方米。進入廟中小院,迎面看看到的是院中矗立的一人多高的香爐。香爐底座用水泥砌成,四面留有拱洞,由于常年香火不斷,洞門處已被熏黑。香爐為攢頂,最上裝飾一只鐵質寶葫蘆。東岳廟主建筑形制為硬山磚木式,現存建筑面闊3間,通寬10.5米,進深7檁7.9米,脊高4.2米,檐高2.6米。斑駁的白色墻壁飽經風霜,兩扇木制大門漆成紅褐色,簡單質樸。前側側房頂斜坡上開有方形玻璃天窗,將自然光引入其中,以增加開闊感。東岳廟原是供奉東岳大帝的廟宇。東岳大帝,又稱泰山神、泰山君、五岳君,排于玉清元宮之第二位,冠五岳之首。他被尊為萬物之始的神靈,可保國安民、太平長壽。全國各地都建有規模不等的東岳廟,常武地區就有橫林鎮順莊村東岳廟、孟河鎮萬……[詳細]
  焦溪奚家弄20-23號奚宅位于天寧市天寧區鄭陸鎮焦溪村。奚宅座北朝南,一進三開間,磚木結構硬山式的二層樓房,樓房前是一小院,占地面積共為195.5平方米。奚宅的地方性特征鮮明,建筑材料因地制宜獨具特色,房子的東西山墻,前后包檐,自墻根以上一半用當地山上開采的黃石砌就,稱為“黃石半墻”。墻體厚實,外加一個個鐵質的墻搭緊固,更讓焦溪古村呈現出其他江南水鄉不具備的歷史厚重感。屋內現已無人居住,環境很差,但是房屋的結構保存較好。焦溪村現有十四弄及街道五條,現存的街巷、弄堂多建造于清朝、民國時期,街弄縱橫交織,形成宜人的步行網絡。街巷構成焦溪村內部道路的主體框架。弄堂垂直于街,呈丁字形相交,枝狀展開分布,與街巷共同構成縱橫交錯的骨架體系。2010年武進區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時把奚宅列為普查點。2012年……[詳細]
  焦溪南街68-69號陳宅位于常州市天寧區鄭陸鎮焦溪南街。陳宅坐東朝西,一進,3開間12米門面,磚木結構,硬山式二層小樓,晚清建筑,建筑占地面積約為73平方米。此宅臨街而建、臨河而筑。房屋門面和后包檐墻壁已經后人略微改造,但其內部結構框架基本保持原樣。 陳宅的地方性特征鮮明,建筑材料因地制宜獨具特色,房子的東西山墻,前后包檐,自墻根以上一半用當地山上開采的黃石砌就,稱為“黃石半墻”。墻體厚實,外加一個個鐵質的墻搭緊固,更讓焦溪古村呈現出其他江南水鄉不具備的歷史厚重感。屋后是穿境而過的龍溪河(據《越絕書?吳地》記載該河為江南運河原始段落之一),此河是焦溪村的主要公共空間和景觀載體。村莊南北部保留了部分田地,成為村莊內部與周邊生態格局的景觀廊道,更與龍溪河共同構成“山-河-田-村”內外聯通的自然生……[詳細]
  焦溪強家弄24—25號時氏宅位于常州市天寧區鄭陸鎮焦溪村。是宅座西朝東,一進,三開間9.4米門面,硬山式磚木結構的二層樓房,晚清建筑,建筑占地面積約為94平方米。是宅的地方性特征鮮明,建筑材料因地制宜獨具特色,房子的東西山墻,前后包檐,自墻根以上一半用當地山上開采的黃石砌就,稱為“黃石半墻”。墻體厚實,外加一個個鐵質的墻搭緊固,更讓焦溪古村呈現出其他江南水鄉不具備的歷史厚重感。焦溪村原有十八弄現有十四弄:消失六條弄堂,新增兩條弄堂。現存街道五條:東街、中街、南街、老新街、北新街。現存的街巷、弄堂多建造于清朝、民國時期,街弄縱橫交織,形成宜人的步行網絡。街巷構成焦溪村內部道路的主體框架。弄堂垂直于街,呈丁字形相交,枝狀展開分布,與街巷共同構成縱橫交錯的骨架體系。2010年武進區第三次全國文物普……[詳細]
319、飲馬橋
  飲馬橋,又名印馬橋,位于橫林鎮古運河南岸的楊歧村。楊歧村村北即為印馬河,飲馬橋東西橫跨在印馬河上。飲馬橋南約10米南即為楊歧排澇站。飲馬橋是一座獨孔平板石橋,橋全長13.8米,寬1.8米。橋面用三塊金山石質條石鋪設而成,橋基為青磚、條石混筑。兩側橋堍原為階梯,現在已用水泥鋪平。橋側鐫刻“飲馬橋”三個楷體大字,字體結體嚴整,骨力道健,每字外加圓框裝飾。據當地史料記載,飲馬橋始建于宋代,元至正年間(1325—1368)重建,清嘉慶十四年(1809)再次重建。飲馬橋傳說與北宋時期抗金名將岳飛有關。南宋紹興十年(1140),岳飛帶領岳家軍在與金人作戰中屢戰屢勝,收復大片失地。宋高宗卻被奸臣所惑,連發十二道金牌將岳飛召回朝中。岳飛回臨安途中,經過常州東門外的橫林鎮,并在此駐扎修整。岳家軍在楊岐村外河邊……[詳細]
320、西成橋
  西成橋位于鄭陸鎮焦溪胡家村胡家場。胡家場外有河道名為“胡家河”,西成橋就橫跨于胡家河上。西成橋是一座獨孔平板橋,橋全長20米,寬3.2米,高3.5米,橋孔跨徑6.7米。橋面中部和左右兩側鋪設細長麻石條,三條石條中間對稱橫向平鋪長方形麻石板。橋面一側以淺浮雕“西成橋”三字,均為楷書,每個字外加圓框裝飾。橋基由形狀規整的石塊、石條堆砌而成,兩端橋堍各有石階16級。據當地村民胡兆明老人回憶,西城橋原為木梁橋。1945年春天,當地居民重建西成橋,將原來的木梁拆去,建成現在的石梁橋,并延用至今。現在由于交通發展,胡家場村民進出村子已經有了寬闊便捷的水泥村道,西成橋不適合機動車輛經過,已經逐漸沒落,偶有行人經過。由于年久失修,西成橋橋面石條裂縫增寬,橋基也有松動。近年來村民將橋面石條裂縫處用混凝土填充,……[詳細]

欧美精品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日韩中文字幕欧美三级,中文字幕亚洲精品乱码在,亚洲中字日韩中字无码中字
日本三级香港三级人妇99负 | 亚洲日韩欧美国产动漫第二区 | 亚洲福利高清久久 | 亚洲一区欧美二区 | 亚洲精品国产综合一线久久 | 亚洲A∨中文字幕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