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江蘇省旅游

江蘇省旅游景點介紹

101、古三井 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在江蘇泰興,沒有人會不知道三井口。這個始建于明代的古井,默默地佇立在鬧市區的車水馬龍里,至今還在用甘洌清澈的泉水滋潤著一方百姓。舊縣志里記載,明崇禎時期一位僧人用化緣而來的錢修浚了這個奇特的井。說它奇特,因為與普通的水井相比它有一個與眾不同之處,它的井身只有一柱,上面卻有三個井口。一井有三口,一井映三月,在月朗星稀的夜晚,從井口往水面望去,三個井口里各倒映著一汪明月。曾有詩唱和此景:“一月照千井,井井有明月。”這“一水三月”是泰興城著名的十景之一,但三井口對泰興人的意義卻并不止于此。傳說清朝有一位季姓駙馬,因得罪了權貴被貶泰興,他帶著他的公主妻子就住在這三井老巷里。每天他都會帶著公主在三井口梳妝打扮,公主就坐在最矮的那一口井邊。雖不再有錦衣玉食,可每每到此,不茍言笑的公主總是會笑靨如花。傳說……[詳細]
102、法輪塔 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在泰興民間有一個最為神秘和膾炙人口的傳說,這個傳說就和矗立在泰興寶塔灣內的0-塔有關。寶塔灣位于泰興城西五里處,因0-塔而得名。清順治中,邑人寶蓮拋妻別子,捐獻房產,皈歸三寶,在成延珍等善信資助下,于葫蘆灣“庇材鳩工”,建“寶蓮庵”,并“募旃檀香成菩薩像”。清康熙二年,邑人季式祖在寶蓮庵旁籌建0-塔。0-塔塔高七層,內形方正,外形八角,十余里外可見,《0-塔碑記》曾記載,登塔“可以遠眺長江”。但這些都不是它的最特別的地方,0-塔最奇特之處在于這個七層寶塔沒有塔頂。至于0-塔為什么沒有頂,眾說紛紜,從清至今不知道流傳了多少帶著神秘色彩的傳說,比如二郎神怒送無頂塔、李天王神塔降赑屭、巧神工氣走丹陽城、寶塔鎮魚精、張邋遢背寶塔等等,每個故事都精彩紛呈。但傳說畢竟是傳說,如今最為可信的說法是0-塔這……[詳細]
103、泰興城隍廟 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泰興城隍廟
  每個城市都有城隍廟。城隍廟里的城隍爺是中國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之一,由有功于地方民眾的名臣英雄充當,是中國民間信奉守護的城池之神。泰興也有這么一座城隍廟。泰興的城隍廟又名邑廟,始建于北宋咸平二年(999年)。1127年,北宋建炎元年,金兵南犯,城隍廟遭遇火災,幾成廢墟。南宋紹興年間重新修建,但國家不安,一座廟宇又能如何。元兵南下時,這座廟宇再次焚毀于戰火,直到明洪武年間再次重建。這次重建的城隍廟有正殿、后樓、兩廂等。幾經風雨坎坷的城隍廟這次一直安穩到民國36年。1947年的秋天,襟江小學遷校于城隍廟,這座千百年的古廟內響起的不再是梵音,而是陣陣讀書聲。祈求神明也許并不能拯救命運,但是知識可以。小學經過幾次擴建、改建,城隍廟僅留下正殿和后樓。正殿由前后殿組成,前殿卷棚屋面,通面闊3間1……[詳細]
  晚年的時候,粟裕將軍對夫人楚青口授遺囑,希望把骨灰撒在曾經頻繁轉戰的江西、福建、浙江、安徽等八省市的土地上,與長眠在那里的戰友們永遠長眠在一起。1984年4月,粟裕的夫人楚青、兒子粟寒生以及秘書朱楹護送他的骨灰來黃橋。骨灰安放的地點選在了黃橋公園后面的高垛上,當時泰興市委市政府在這里舉行了隆重的安放儀式。黃橋粟裕墓整個墓基呈圓形,直徑達8.3米,墓身底層呈正方形,邊長2.1米,頂層呈八角形,墓碑高2.17米。墓碑正面是管文蔚題寫的“粟裕骨灰安放處”,背面是泰興市政府撰寫的碑文。墓地四周16棵蒼松翠柏象征著粟裕同志永遠活在人民心中。粟裕墓的周圍是黃橋決戰中犧牲的同志的骨灰安放處,墓碑上的字是由黃橋戰役中新四軍第一縱隊的司令員葉飛將軍親筆題寫。黃橋公園專門辟了一塊區域,取名“穆園”,正如粟裕將軍……[詳細]
  1940年,那一年的10月,黃橋鎮被戰火籠罩,為了反抗國民黨反動派,新四軍在黃橋與國民黨江蘇省主席韓德勤展開了決戰,最終新四軍以少勝多取得了黃橋決戰的勝利,奠定了中國共產黨黨中央提出的“向南鞏固,向東作戰,向北發展”的堅實基礎,打開了華中抗戰的新局面。為了緬懷在黃橋決戰中犧牲的新四軍戰士,1989年在泰興市黃橋鎮東首姜八公路和如黃公路的交匯處建起了這座新四軍黃橋戰役烈士紀念塔。紀念塔塔高24米,主體為混凝土澆鑄,漢白玉貼面,塔基由花崗巖鋪設。紀念塔的造型抽象與形象相結合,猶如兩面相互纏繞著的紅旗,這既象征著八路軍和新四軍的勝利會師,又代表著軍隊和人民的團結。塔的正面有用金箔嵌貼的十四個大字“新四軍黃橋戰役革命烈士紀念碑”,這是粟裕同志為紀念塔親筆題寫的名字。塔的背后是陳毅同志的手跡“江淮河漢……[詳細]
黃橋文明橋
  泰興市黃橋鎮文明橋,建于何年無從查考。光緒十二年(1886年)《泰興縣志》卷五《河渠》記載“縣東四十里黃橋,其鎮有永豐、拱辰、文明、永安、花園、呂家、致富、永昌、直來諸橋”,而《泰興縣志》中又說文明橋“氣勢雄偉壯觀”。傳說明朝時就已有文明橋,橋面有兩條車行道和三條人行道,在當時非常罕見。所謂要致富先講文明也,我們現在也只能大概推測文明橋的年代要早于致富橋。文明橋地當季黃、分黃二河之交,來往船只很多,水流湍急,清朝末年的時候已有幾百歷史的橋被沖毀。文明橋破敗不堪,人們過橋時行走艱難,黃橋人朱履先的堂兄朱勵生決心重建文明橋。當時朱勵生在外當縣長,他找了很多黃橋地方上的紳士捐助,發動大家共同出資修橋。根據碑記記載,當年,朱勵生為重修文明橋,歷盡千辛萬苦,從黃橋的鄉紳名流、各大店鋪募集了大洋1274……[詳細]
107、致富橋 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致富橋,早先并不叫致富橋,而叫知府橋。因為明代初建的時候這座單孔拱橋位于廣平知府的墓園前,所以人們給它取了知府橋這個名字。清代咸豐年間人們對它進行重新修建,還換了一個更為吉祥的名字“致富橋”。致富橋是一座單孔石拱橋,優質花崗巖早就,橋長13.8米,寬3米,橋的兩邊設有欄桿,兩頭各有十級臺階至三米長的橋頂平臺。致富橋有沒有給黃橋人民帶來富裕呢?史料上記載著一段幾十年前的往事,那還是黃橋戰役期間的故事。致富橋在黃橋決戰時起過關鍵作用,陳毅、粟裕麾下的大將、時任第三縱隊司令陶勇曾在此橋上揮動馬刀率部與頑敵浴血奮戰,保障了支前道路暢通。正是有了新四軍官兵的頑強抗敵,黃橋燒餅等支前物資才能從致富橋上源源不斷運往前沿陣地,為黃橋戰役的全面勝利提供了有力的保障。致富橋,是黃橋人民擁軍支前、不怕犧牲、無私奉……[詳細]
  黃橋鎮上的王家巷里有一座建于清朝中期的何家宅,在晚清的時候這座宅院被賣于了朱家,一代傳奇人物朱履先就出生在這座宅院里。這座宅院現在已經改名為朱履先中將府,這是因為它的主人朱履先曾任中華民國陸軍中將。整座中將府現存房屋二十八間,占地1367平方米。中將府大門堂中央懸掛著孫中山先生親筆題字的匾額“中將府”。西側是朱德泰錢莊,由朱履先的祖父朱光華創建,“朱德泰”名號寓意“行善積德,和順安泰”。錢莊的誠信經營使朱家資本日益雄厚,慢慢積累了幾百畝良田,成為地方上有名的殷實之家。步入中將府,府中西側有一對廳,對廳里面是圖文展覽室,展廳全面介紹了朱履先將軍輝煌的一生。朱履先將軍自幼聰明好學,立志報國。19歲就留學日本,就讀于日本陸軍士官學校,接受先進思想,此期間,他結識了黃興、孫中山,并加入了中國革命同盟……[詳細]
109、宗鏡庵 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宗鏡庵
  宗鏡庵,黃橋鎮上的一座明代寺廟。它始建于明初,嘉慶八年進行了重修,占地面積有1050平方米,建筑面積達644平方米,原有房屋二十間,現在還保留有十六間。宗鏡庵歷史悠久,在這數百年里它的三間正堂已然添上了許多歲月的痕跡。正間的禪堂早年翻修過上蓋,但是骨架并沒有變動,雖然外表有些破舊,但是還難能可貴地保持著完好的原貌。宗鏡庵的南側是六間僧人用房,因為年代久遠,保留了原有的骨架,將上蓋和面墻都重新整修,還拖了庇,所以看起來改變較大。在大門的南側還另有兩件小屋。除了古老的屋舍,宗鏡庵還保留著一塊古石碑。這塊石碑在正堂的東山墻,高1.6米,寬0.8米,上有二龍戲珠,周圍還雕有五福和梅蘭竹菊的圖案。石碑刻于嘉慶年間,石上的碑文清楚地記載著宗鏡庵的歷史、四址、遞傳、廟產以及修復情況。從明初至今宗鏡庵已經有……[詳細]
110、韓氏故宅 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黃橋舊時有四戶顯赫的人家,分別是丁、何、朱、韓,這四個世家都在古鎮黃橋留下了他們生活過的印記,韓氏故宅便是韓氏家族舊時的居所。韓氏故宅位于黃橋鎮王家巷內,是典型的明清時代建筑。故宅座北朝南,前后共有六進,原有房三十三間,現存二十四間,占地面積655.6平方米,建筑面積答504.6平方米,規模宏大,現基本保存它原來的模樣。第一進有房五間,西面是為店鋪和大門堂,門前鋪著青石臺階,頗有“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的意趣。門堂東側是一明兩暗三間對廳,有一角門和大門堂相連,若是夜間有事,閽者便于開大門。故宅的第二進是三間敞廳,前有格門十八扇,后有屏風六扇。這第二進里有一別致的西廊,廊上有一門通過道,廊下兩側有卍字花欄桿,梁上有直徑二十公分的掛燈銅飾。現今站在廊上,仿佛還能感受到舊時的燈光點亮今日的走廊![詳細]
  在泰興市黃橋公園內有三尊憨態可掬、栩栩如生的石雕,分別是一匹馬、一只羊和一只龜。這三尊石雕看起來平平無奇,但其實它們建于明嘉靖年間,距今有將近500年的歷史了。古時會在一些高官的墓前正門直道兩側設有武將或者是辟邪神獸的石雕,讓它們來守護墓主人在地下的安寧。黃橋公園內的這三座石雕正是黃橋四大世家之何家的何棐墓葬前的雕像。何棐是何許人也?何棐,明代人,字輔之,因其書齋名為“篤齋”,故人們常稱他為篤齋先生,篤齋就成了他的號。何棐的先祖原系毗陵(今常州市)人,宋朝末年因避戰亂,舉家遷至泰興縣永豐鎮(今黃橋鎮),此后世世代代居于此。何棐自幼聰明好學,十七歲時考中秀才,在縣學讀書時就很有文名。何棐少時家境并不景氣,他深知生活之艱辛,愈益率諸兄弟發憤讀書,切磋學問。弘治辛酉年,何棐赴南京參加應天府鄉試,得……[詳細]
黃橋真武廟
  在泰興市黃橋鎮十橋中路中段的西側有一間小寺廟真武廟,這寺廟規模不是很大,舊時尚有前后五進,現在只余三進。真武廟始建于明代,人們從方丈室的中山上可以判斷,雖然在時光的風化下寺廟外表顯得有些破落,但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小寺廟的內部大有文章,直來橋碑石和唐代的經幢石都是從這座廟里發現的。寺廟的第一進保存著嘉慶十年重修直來橋石碑一塊,碑文上述及“以余力修理三官神殿”。直來橋由清代嘉慶年間邑人丁豐占發起重修,修建完畢后人們雕刻了這塊直來橋石碑以作紀念。寺廟的下一進也有些特殊,因為它的側門是由一塊匾額改制而成。這塊匾額長約兩米,寬約八十公分,上刻著“臨下有績”四個大字,下有落款“康熙歲次丁酉春元旦”?滴醵∮夏觊g的元旦發生了什么事,又是誰題寫了這塊匾額,現在已經無法得知,只能從這扇特殊的側門里模糊窺探。寺……[詳細]
何御史府
  當我們走進黃橋何氏宗祠的展廳,正墻之上掛著百年何家先祖們的畫像,這其中有一個身穿紅色朝服的名叫何棐,作為晚輩他的畫像竟與黃橋何氏第一代世祖孔庭公畫像并肩,這何棐究竟是何許人?弘治壬戌年,也就是何棐中舉的第二年,他在京城舉行的會試中獲得第十名,殿試為三甲九十三名,賜“同進士出身”。原議留京任兵科給練,因有人從中梗阻,改派為福建浦城縣令。何棐到任后,以自己的廉潔建立威信,以自己的機敏稽查弊端,并時常深入民間,問民之疾苦,查辦了少數首惡分子,那些偷掘銀礦的人失去依附,便不再囂張了。在此期間,何棐還為老百姓辦了幾件實事,例如建立社倉、訂立鄉規民約、興辦學校等等。何棐的這些舉措,使他的名聲大振,上司表彰了他的賢能。丁卯年經考績,何棐奉調進京,任陜西道監察御史。監察御史俗稱巡按,“代天子巡狩”,官雖不高……[詳細]
114、顧孝子墓 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俗話說:“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痹凇端问贰分杏涊d了這么一段故事:“顧昕,泰州泰興人。十歲喪父,以母病,葷辛不入口者十載。雞初鳴,具冠帶率妻子詣母之室,問其所欲,如此五十年,未嘗離母左右。母老,目不能睹物,昕日夜號泣祈天,刺血寫佛經數卷。母目忽明,燭下能縫衽,九十余無疾而終。”這就是泰興載入正史第一人顧孝子的故事。除了正式記載,民間還有許多關于顧昕的傳說。顧昕的母親早上想吃豆漿泡油條,而當時黃橋小地方沒有這種早點,顧昕就在前一夜步行去泰興,等天一亮買好豆漿、油條捂在懷里往回趕,從泰興步行到黃橋至少需要三個小時,但他每次買回的豆漿和油條到家后還是滾燙的。人們都說是他的孝行感動了上天,他回來的路被用了諸葛亮的奇門遁甲縮地之法縮短了,只要二十分鐘就到家了……[詳細]
  黃橋鎮余家村有一個特別的習俗,就是在每年的農歷二月十三日舉行一場廟會,這個一年一次的廟會是為了一個人而舉辦,這個人就是余學仙。余家村,顧名思義村里大多數人都姓余,包括一位叫余學射的道人,余學射為何改名余學仙,這里面有一段蕩氣回腸的故事。民國時期,當地的農民們被地主的“豬子捐”壓迫,日日生活在水火之中。為抗繳豬子捐,余學射出于義憤,帶領周圍一百零八莊的百姓手持釘鈀鋤頭、鐵叉火塔,將號稱“八大家”的地主團團圍住,一把火燒紅了震東市。之后官府很快便將余學射捉拿歸案,并于農歷二月十三執行槍決。在百姓口口相傳的傳說里,槍決那天雷電轟鳴天降大雨,執行者連開七槍,竟然槍槍啞火,最后,知縣親自上陣,對余道士說:“余學射啊余學射,我來送你上西天,你早點去成仙吧。”余學射犧牲后,家人運回尸體。沿途各地的百姓攔住……[詳細]
  在泰興市黃橋鎮布巷封家園有一座看起來并不起眼的民居,這間民居大門朝西,共有正屋三間,廂屋十間。這座民居樸實無華,但在普通的屋舍里誕生了一位學富五車、為祖國科學研究做出杰出貢獻的科學家——王德寶。1918年王德寶出生在黃橋鎮,1940年從國立中央大學畢業后留校任助教,1947年出國留學并獲得博士學位。1954年,學有所成的王德寶放棄了國外的研究工作,毅然回到祖國母親的懷抱,并進入上海中國科學院生理生化研究所工作,從此為中國的核酸研究奉獻了一生。王德寶在中國最早開展了核酸生化的研究工作,是中國核酸研究、生產和教學的開拓者,編寫了中國第一本核算講義,參加并領導世界首次人工合成酵母丙氨酸轉移核糖核酸(tRNA)的研究工作,人工合成了具有生物活性的酵母丙氨酸tRNA,使中國人工合成生物大分子的研究水平……[詳細]
  千年的歷史文化名鎮黃橋少不了許多歷史在歲月里留下的印記,直來橋紀念碑就是一個。直來橋村,因直來橋而得名,而直來橋紀念碑正是為紀念直來橋重修而專門立的一塊石碑。直來橋紀念碑高2米,寬0.8米,碑上刻有碑文,碑文上記載了重修直來橋的全過程。清代嘉慶年間,邑人丁豐占出于民生的考量,發起了直來橋的重修工作,直來橋修建完畢后,滿懷喜悅的人們在橋旁立碑紀念。二百多年的日月過去,古直來橋已經不在,空余一塊石碑向人們訴說著曾經有過這么一件盛事。現在人們在石碑上修建了一座碑亭,用以保護,并在直來橋紀念碑旁新修起一座直來橋。新舊更迭,紀念碑還會陪著這新直來橋,在未來的歲月里像舊時那樣一同靜看橋上人們來來往往、人生百態、更替輪回。……[詳細]
黃橋裕泰和茶葉店
  裕泰和茶葉店地處歷史文化名鎮黃橋最繁華的東大街,它于1870年由胡氏投資興辦,走過了大半個世紀的輝煌歷程,是老黃橋的一道靚麗的風景線。裕泰和茶葉店的創始人是胡氏第44世、胡錦濤主席的高祖胡沇源。胡沇源年輕時家境貧困,從安徽績溪來到江蘇東臺,從專門采購徽州名茶的水客作起,一直將茶葉生意做到上海、泰州、姜堰和黃橋,并成為響當當的字號。裕泰和的最后一任老板是胡沇源的曾孫胡靜之,他從母親手中接管了茶莊,兄弟間相互合作,同舟共濟,終于使胡氏茶號發展到上海等周邊省市,形成了連鎖經營的形式,直到1956年公私合營。裕泰和特別注重服務和質量,熱忱接待上門之客,設立太師椅和勤凳招待八方客,免費給行人飲茶解渴、小歇安座,讓人在不知不覺中流連忘返,生意在飲茶聊天中輕松做成!皾櫸餆o聲”,這正是胡家經商的成功之道![詳細]
  蕭盛龍最初只是一名普通的勞動人民,但普通的他卻干了一件不普通的英勇事跡。1941年蕭盛龍出生在泰興市廣陵鎮南蕭村,青年時品學兼優的他考入江蘇省揚州中學讀書,1964年被分配到六合縣化肥廠工作。在化肥廠工作的這段日子里,他踏實勤懇,努力認真,先后擔任過技術員、團支部書記、車間主任等職務。1966年12月6日,工廠的閥門車間發生事故,濃煙彌漫,為了搶救階級同志的生命財產,他果敢地沖入了濃霧之中排除故障,英勇犧牲。根據他的無畏事跡,原中共六合縣委追認他為中共黨員,蕭盛龍的家鄉也為他建起這一座烈士墓。蕭盛龍烈士墓占地40平方米,目前有一座青石砌成、高達4.5米的墓碑,墓碑上題有“蕭盛龍之墓”,碑后鐫刻著他的生平事跡。2010年被泰興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的蕭盛龍烈士墓靜靜地佇立在北蕭村中,……[詳細]
  蕭人夫烈士犧牲時年僅二十四歲。1923年1月23日,蕭人夫出生在江蘇省泰興。1938年,年僅十五歲的蕭人夫投筆從戎,抗日救國,同年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他先后擔任過抗大人事科科長、區長、團參謀長、營長、教導員等職,在崗位上勤勤懇懇、任勞任怨。他足智多謀、英勇善戰,皖南事變中他率領部隊迎接新四軍東進,與日偽軍浴血奮戰七天七夜,終于凱旋蘇北。后又隨陳毅粟裕轉戰江淮,參加黃橋決戰和蘇中七戰七捷等戰斗,屢建功勛。一九四七年,蕭人夫隨軍南下,不幸在丁家橋戰斗中壯烈犧牲。為了緬懷烈士,2002年泰興市人民政府出資重新修建烈士墓,并建成蕭人夫烈士陵園。整個陵園占地360平方米,內有烈士墓和烈士紀念碑各一座。烈士紀念碑碑高10米,用漢白玉制成,上寫有蒼勁有力的“蕭人夫烈士紀念碑”八個大字。十年烽火英姿勃發,指揮……[詳細]

欧美精品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日韩中文字幕欧美三级,中文字幕亚洲精品乱码在,亚洲中字日韩中字无码中字
亚洲综合久久AV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综合网站精品一区二区 | 一区二区三区精品国产 | 亚洲偷自拍手机在线 | 日韩精品电影亚洲一区 | 思思99热综合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