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江蘇省 > 徐州市 > 豐縣旅游

豐縣旅游景點介紹

  鄧英杰處士碑又名“皇清處士碑”,共兩通,同立于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位于徐州市豐縣趙莊鎮王學屋村村南樹林里。王學屋村位于豐縣的西北部,系黃河決口后沖積平原,多沙地。1949年后開挖太行堤、營子、西支、四聯等幾條大河,豐單公路從境內通過,區位交通優勢明顯,是傳統的農業大鎮,以農為主兼搞工副業,棉花、特種蔬菜的種植發展較快。屬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適中,雨熱同期,夏無酷暑,冬無嚴寒。四季之中春、秋季短,冬、夏季長,氣候資源較為優越,有利于農作物生長。北邊緊挨村莊,周圍是楊樹林,南邊是大田,北邊有一條東西環鄉公路,路北緊靠村莊,風景秀麗,樹木遮蔭,環境宜人。因年深日久,風雨侵蝕,自然損毀,多數小字模糊,難以辨認。兩通碑在破“四舊”時被推倒,摔成殘碑。一通標題:皇清處士……[詳細]
  常氏祖塋追祀碑為清代所立,位于徐州市豐縣歡口鎮常莊村東、前常莊北、后常莊南大田里。常氏祖塋追祀碑位于豐縣東北部,屬黃河沖積平原,地勢平坦。屬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光能資源豐富,熱量資源充裕,路旁成行楊樹,綠樹成蔭,交通十分方便。《常氏家譜》為九世祖文明公創修于清康熙十四年(1675),后世加修續,代有補輯,現已完成十四次續修,據《常氏家譜》載:常氏始遷祖輔、庫兄弟二人,洪洞-老鸛窩人,于明洪武初年奉旨遷豐,擇里而居,長在歡口南河澤村(今常莊村),次在常堤口北常樓村,遂分為北南兩門。 元末明初,豐北魚南戰亂頻仍,水疫連綿。常氏先祖在這塊荒蕪土地上創家立業,農時耕耘播種,暇閑讀書紡織,代代生息,輩輩繁衍,常氏遂為豐北魚南一大望族。常氏輔祖塋座落于村東,追祀碑立于明萬歷十八年(1590),后因破損……[詳細]
  中共豐縣縣委第二舊址為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位于徐州市豐縣王溝鎮劉小集村小劉集莊中心。該村位于豐縣西部,屬黃河沖擊平原,系平原坡地,西高東低,南沙北淤,中間是兩合土。地勢高亢,地面高程一般在42—44米之間,西部略高于東部。境內有東西走向苗城河、白依河、太行堤河三條河流,南北走向的三聯干河,二支河、苗城河經過開挖已形成苗城河水庫,土地肥沃,物產豐饒。屬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光能資源豐富,熱量資源充裕,年際交變幅度大,降雨較集中,但時空分布不均,兼有海洋性和大陸性、南北氣候之長,四季分明,氣候資源較為優越,適宜種植小麥、玉米、大豆、棉花等作物。1938年6、7月間,以孫兆立為書記的中共豐縣縣委進駐劉小集,當時對外宣稱是豐縣民眾抗日總動員委員會,辦公地點就是劉宗參家的另一個院落,群眾抗日熱……[詳細]
沙莊老橋
  沙莊老橋始建于1957年,位于徐州市豐縣歡口鎮沙莊村南復新河上。沙莊老橋位于豐縣東北部,屬黃河沖積平原,地勢平坦,北部屬淤土類,地類強;中、南部屬沙質土壤,透氣、透水性強。由于地處微山湖畔,湖水可利用率較高,有著良好的水利灌溉條件,主要種植麥、稻、玉米、棉花、菜五大類作物。徐濟高速、豐魚公路、歡沛公路過境。屬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適中,雨熱同期,夏無酷暑,冬無嚴寒。四季之中春、秋季短,冬、夏季長,氣候資源較為優越,有利于農作物生長。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因交通需要,公路橋的建設受到一定重視。1949~1959年,縣內干、支河存在著面廣量大的交通配套問題。由于當時經費和建筑材料較為緊張,技術力量缺乏,所以在橋梁建設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對一般橋梁沒有什么孔徑計算,只是根據……[詳細]
  李華嵐墓碑為清代所立,位于李車集村北坑南沿李百同圍墻、北、西兩面,地處村莊北面水坑南沿,路邊上。李車集村位于豐縣南部,豐城南郊,地處平原,地勢南高北低,東高西洼,但起伏不大,西部為粘土地,東部為砂堿地。東北與套樓鄉接壤,東南與岳莊鎮交界,西北面和劉王樓鄉相鄰,西南與安徽碭山縣接壤。豐黃公路從境內通過。以農為主,兼搞工副業。屬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光能資源豐富,熱量資源充裕,年際交變幅度大,降雨較集中,但時空分布不均,兼有海洋性和大陸性、南北氣候之長,四季分明,氣候資源較為優越,適宜果樹、林木生長和小麥、玉米、大豆、棉花等農作物種植。李華嵐墓碑位于宋樓鎮李車集村莊北,南面是居民,北邊隔路是大坑,李車集組280人,李氏后裔250多人。李華嵐墓碑是李家八通祖碑中一通能看出文字的墓碑,其余七通有兩通……[詳細]
  張貞士碑為清代所立,位于豐縣孫樓鎮張莊村東頭祖墳上,位于豐縣中部,豐城南郊,系平原坡地,地勢西南高、東北低,地面高程最高處42.5米,最低處39.5米。主要有砂土、堿土、粘土。鎮內水資源豐富,有復新河、苗城河、新沭河等主要水系,為工農業生產提充足的水源。主要種植麥、稻、棉、果、菜五大類作物。以農為主,兼搞工副業。屬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光能資源豐富,熱量資源充裕,年際交變幅度大,降雨較集中,但時空分布不均,兼有海洋性和大陸性、南北氣候之長,四季分明,氣候資源較為優越,適宜樹木生長和小麥、玉米、大豆、棉花等農作物的種植。張家祖碑位于張莊村村莊東頭祖墳上,南邊緊挨東西大道,北面、西面十米左右是居民,東邊是圍村林,樹木森天。在破“四舊”時碑被推倒,墳被平。此處橫臥九世,十世、十一世三通碑。九世、十……[詳細]
楊順啟碑
  楊順啟碑為清代清光緒十二年(1886)所立,位于徐州市豐縣王溝鎮王老家村揚莊西頭樹林里。王老家村位于豐縣西部,屬黃河沖擊平原,系平原坡地,西高東低,南沙北淤,中間是兩合土。地勢高亢,地面高程一般在42—44米之間,西部略高于東部。境內有東西走向苗城河、白依河、太行堤河三條河流,南北走向的三聯干河,二支河、苗城河經過開挖已形成苗城河水庫,土地肥沃,物產豐饒。屬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適中,雨熱同期,夏無酷暑,冬無嚴寒。四季之中春、秋季短,冬、夏季長,氣候資源較為優越,有利于農作物生長。碑有兩通,東西排列,坐東北面西南,三面靠村莊,西邊靠鄉村公路,村中間一條東西大道從碑前經過,交通十分方便,周圍楊樹遮蔭,自然環境甚佳。東邊一通標題是“皇清例贈儒林郎楊公諱順啟字協時之墓”,碑……[詳細]
  董心朗懿行紀念碑全稱為“清處士董公心朗懿行紀念碑”,為中華民國二十五年所立,位于徐州市豐縣歡口鎮董堂村莊西頭。董心朗懿行紀念碑南臨青年路,北面西面是大田,東面緊挨董堂村,環境優美,交通便利。董心朗,生于1838年,卒于1906年,江蘇豐縣歡口鎮董堂人。是黃淮下游流域大鴻拳二世傳人,著名大鴻拳家。后來他教拳于蘇、魯、豫、皖一帶,門徒眾多,可謂桃李滿天下。董心朗辭世三十年后,眾門徒對恩師難忘,于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七月七日,立起了 “清處仕董公心朗懿行紀念碑”。碑陰有志:“……公氏董,諱心朗,世居豐北董家堂。耕讀傳家,有自來矣。公性孝友,重然諾,敦義氣。髫齡時因捻亂輟讀,繼而延師習武藝。時有張師諱健者,端人也。精拳術,不較教授,獨于公加青眼。謂其事親孝,交友信,沈毅厚重,卓然自立。若是此,……[詳細]
  皇祭廟記事碑為清代所立,位于徐州市豐縣師寨鎮李莊村皇祭廟莊劉訓修家。位于豐縣東北部,復新河的東側。豐谷公路從境內通過。該鄉地處平原坡地,東南部為青沙地;東北部為沙質土壤,西北部為粘土;西南部為混合土。主要河流有復新河、營子河。土壤肥沃,農田水利條件較好,大力發展以糧食為主的種植業,兼搞工副業,并有儲量較大的鹽礦。屬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光能資源豐富,熱量資源充裕,年際交變幅度大,降雨較集中,但時空分布不均,兼有海洋性和大陸性、南北氣候之長,四季分明,氣候資源較為優越。皇祭廟記事碑原立于皇祭廟門前,后來皇祭廟被洪水淹沒,僅存一碑,六十年代破“四舊”時,碑被拉倒摔成三截,碑底座無存,僅剩殘碑。現存放在劉訓修家西屋門北旁平臥,三段分別長,底段0.63米,中段1.31米,上段0.26米,寬0.76米……[詳細]
  尊師重道碑為中華民國26年(1937)所立,位于徐州市豐縣宋樓鎮周大莊村戚莊組周衍州院西南角。位于豐縣南部,豐城南郊,地處平原,地勢南高北低,東高西洼,但起伏不大。屬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適中,雨熱同期,夏無酷暑,冬無嚴寒。尊師重道碑又處戚莊村中心東西路北,南北路頂頭,現處宅基地上,所以四周住滿居民。尊師重道碑是為周子山先生所立的紀念碑,碑青石質,通高2.4米,寬0.73米,厚0.26米,碑陽額書“尊師重道”四字、碑陰額書“昭茲來許”四字,碑陰還有對聯一副。碑背面記述周子山先生辦學、教書育人事跡:“公諱周,諱家仁,字子山,余業師也。幼負奇姿,初入塾,日識數百字,稍長,為文有穎思,汪洋恣肆,落筆千言,名師宿儒,輒擊節嘆賞。自謂弗及。弱冠游泮,旋食廩餼。清末科舉停止,遂絕……[詳細]
  王綱墓碑為清代所立,位于徐州市豐縣鳳城鎮王堂村南50米處大田地里。位于豐縣中部,復新河西側,境內地勢平坦,稍顯南高北低,起伏不大。城南渠樓至東北楊廟一線為沙質土壤,其余均為粘性土壤,土地肥沃,適宜農作物生長。鎮交通比較發達,鐵路公路四通八達,水陸交通亦很方便,內河航道主要有復新河,與微山湖相通。屬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光能資源豐富,熱量資源充裕,年際交變幅度大,降雨較集中,但時空分布不均,兼有海洋性和大陸性、南北氣候之長,四季分明,氣候資源較為優越,適宜作物種植和林木生長。王綱墓地在王堂村南50米,南距北苑路50米,東距環城路210米,西邊是劉橋村,距墓西10米處有條南北路,交通方便。周圍禾苗掩映,墓后有大柘樹避蔭,墳上長滿青草,四面有路墓封土直徑5米存高2米,墳前有民國三十八年(1948)……[詳細]
  劉傳父子碑為清代清光緒五年(1879)所立,位于徐州市豐縣王溝鎮李六村劉莊北400米大田地里。李六村位于豐縣西部,屬黃河沖擊平原,系平原坡地,西高東低,南沙北淤,中間是兩合土。地勢高亢,地面高程一般在42—44米之間,西部略高于東部。境內有東西走向苗城河、白依河、太行堤河三條河流,南北走向的三聯干河,二支河、苗城河經過開挖已形成苗城河水庫,土地肥沃,物產豐饒。屬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光能資源豐富,熱量資源充裕,年際交變幅度大,降雨較集中,但時空分布不均,兼有海洋性和大陸性、南北氣候之長,四季分明,氣候資源較為優越。適宜小麥、玉米、大豆等農作物種植。劉傳父子碑地處劉莊北400米大田地里,北邊是劉平樓,四周離村莊較遠。大田地里立有兩通碑,坐西朝東,即是劉傳父子碑,同為青石質,南邊一通碑標題:“顯……[詳細]
黃城寺遺址
  黃城寺為明代遺址,始建于明萬歷四十二年(1614),清代曾修繕。位于徐州市豐縣王溝鎮梁飯棚村西北角三聯干河中央。梁飯棚村位于豐縣西部,屬黃河沖擊平原,系平原坡地,西高東低,南沙北淤,中間是兩合土。地勢高亢,地面高程一般在42—44米之間,西部略高于東部。境內有東西走向苗城河、白依河、太行堤河三條河流,南北走向的三聯干河,二支河、苗城河經過開挖已形成苗城河水庫,土地肥沃,物產豐饒。屬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適中,雨熱同期,夏無酷暑,冬無嚴寒。四季之中春、秋季短,冬、夏季長,氣候資源較為優越,有利于農作物生長。適宜小麥、玉米、大豆、棉花等作物種植。遺址距村莊較遠,南距梁飯棚村約600米,王首公路西,三聯干河中心,河水終年不斷,河兩岸楊樹成行。寺毀于侵華日軍炮火,后黃河決口沖……[詳細]
  旌表常氏節孝碑為清代所立,位于徐州市豐縣常店鎮李路口村村委會大院門西旁。石碑位于豐縣北部,黃河決口沖積平原,西南高,東北低,地勢平坦,南、中部屬沙性土壤,透氣、透水性強,北部屬淤土類,地力強。水陸交通便利,電力設施齊全,信息傳播快捷。水資源豐富,水利灌溉條件優良,為農作物的生長提供了充足的水源,適宜種植小麥、水稻、玉米、大豆、棉花等農作物。屬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光能資源豐富,熱量資源充裕,年際交變幅度大,降雨較集中,但時空分布不均,兼有海洋性和大陸性、南北氣候之長,四季分明,氣候資源較為優越。石碑立于李路口村村委會門西旁,坐北向南碑南,五米處有一東西大道,東通五煙行莊,西通李路口村,南面不遠是李河村,北面是仇古洞村,村莊密集,人口集中,影響面廣。儒童李裕華,少年早亡,之妻常氏守節至老,孝敬……[詳細]
35、王懷碑
  王懷碑為清代光緒二十年(1894)歲次甲午桃月谷旦所立,位于在孫樓鎮沙園村寧莊莊西頭楊樹林里。沙園村位于豐縣中部,豐城南郊,系平原坡地,地勢西南高、東北低,地面高程最高處42.5米,最低處39.5米。主要有砂土、堿土、粘土。鎮內水資源豐富,有復新河、苗城河、新沭河等主要水系,為工農業生產提充足的水源。主要種植麥、稻、棉、果、菜五大類作物。以農為主,兼搞工副業。屬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光能資源豐富,熱量資源充裕,年際交變幅度大,降雨較集中,但時空分布不均,兼有海洋性和大陸性、南北氣候之長,四季分明,氣候資源較為優越,適宜樹木生長。王懷碑位于寧莊莊西頭,楊樹林里,不受耕種干擾,南百米有條豐縣中陽大道延伸路,東百米是豐縣城外環大公路,交通方便。有一通石碑,坐北面南,標題是:“皇清處士王公字懷暨德配……[詳細]
  程凱墓碑為明代所立,位于徐州市豐縣常店鎮黃老家村南200米大田地里。此地位于豐縣北部,黃河決口沖積平原,西南高,東北低,高差較大,南、中部屬沙性土壤,透氣、透水性強,北部屬淤土類,地力強。水陸交通便利,電力設施齊全,信息傳播快捷。水資源豐富,水利灌溉條件優良,為農作物的生長提供了充足的水源,,適宜小麥、水稻、玉米、大豆、棉花等農作物種植。屬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適中,雨熱同期,夏無酷暑,冬無嚴寒。四季之中春、秋季短,冬、夏季長,氣候資源較為優越,有利于農作物生長。石碑北200米是黃老家,南50米有一條大路。程凱墓碑,立于萬歷四十六年(1618),碑為圓頭碑,青石質,碑高1.82米,寬0.87米厚0.30米,上有“明故顯考程二公凱”等字,破“四舊時”被推倒埋于地下。由于……[詳細]
  程興墓碑,又名程氏始祖碑,為中華民國三年(1914)所立,位于徐州市豐縣常店鎮程莊村東南角。位于豐縣北部,黃河決口沖積平原,西南高,東北低,高差較大,南、中部屬沙性土壤,透氣、透水性強,北部屬淤土類,地力強。水陸交通便利,電力設施齊全,信息傳播快捷。水資源豐富,水利灌溉條件優良,為農作物的生長提供了充足的水源,主要種植麥、稻、玉米、棉花、果、菜六大類作物。屬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光能資源豐富,熱量資源充裕,年際交變幅度大,降雨較集中,但時空分布不均,兼有海洋性和大陸性、南北氣候之長,四季分明,氣候資源較為優越。南、北、西三面靠近程莊,東臨生產路。程興,生卒年代不詳,為程氏始祖。據豐縣《程氏族譜》三卷記載,徐州豐縣程姓堂號是“四箴堂”,最早遷入的程姓,是程慶林,他于元末明初,從河南省太行山南麓……[詳細]
38、李樓閘
李樓閘
  李樓閘始建于1970年10月,位于徐州市豐縣常店鎮李樓村郭莊東復新河上。水陸交通便利,電力設施齊全,信息傳播快捷。水資源豐富,水利灌溉條件優良,屬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降雨較集中。1959年規劃設計了李樓節制閘,并組成施工管理所,著手開挖閘礦。1960年,其土方工程未能完成。1961年,國民經濟建設開始貫徹中共中央關于“調整、充實、鞏固:提高”的八字方針,水利建設亦縮短戰線,加之人力、財力和技術力量的限制,李樓閘未能建成而下馬。“文革-”期間,由于極“左”思潮的影響,以革命壓生產,因而節制閘的發展速度緩慢。1970年,縣里重新將階梯級控制的規劃列入治水的議事日程。1970年冬到1971年春,縣分別對李樓至豐、魚兩縣邊界復新河下游段按三年一遇除澇標準進行了清淤。同時江蘇省、徐州地區主管部門按農……[詳細]
  王仲川碑及墓志銘為明代萬歷十四年三月二十六日谷旦所立,原立于豐縣趙莊鎮王龍村閆莊南500米大田地趙莊窯場內,四面大田地。此地地處蘇北黃泛沖積平原,多沙地,是傳統的農業大鎮,以農為主兼搞工副業,棉花、特種蔬菜的種植發展較快。屬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適中,雨熱同期,適宜小麥、玉米、大豆等農作物生長。因黃水沖擊碑和墓志銘淤于地下六、七米深。2007年10月29日,閆莊東組村民高德方在磚瓦廠附近干農活時,發現本村一磚瓦廠工人在取土過程中挖出一副棺材及相關石碑、黑色四鼻罐、黑色軟體核仁物等文物。他意識到這些文物可能有歷史價值,于是一方面立即向豐縣博物館舉報,另一方面采取措施,組織人員保護現場。在豐縣博物館文物人員察看現場后,他又組織車輛幫助將文物運到該縣博物館,使文物得到有效保……[詳細]
邀帝寺遺址
  邀帝城,一名迎駕城,始建于西漢盛年,用于紀念漢高祖在其地邀請豐縣父老并免去了家鄉豐縣的徭役,位于徐州市豐縣宋樓鎮草集村村西北300米處。邀帝城遺址,地處暖溫帶大陸氣候,黃泛沖積,關沙半淤土壤,適宜種植農作物、果樹、楊樹等。本地居民以農為主,兼搞工副業。邀帝城向西3里許有“香油湖”,向西南8里許有“汛子湖”(清康熙57年“白衣大士閣”石碑有記)。至今,此處臻高仍比城西及碭山境低1-2米,此處就是片低洼地區,實屬歷史上的豐西澤。邀帝城就建在豐西澤的東側,約占地數百畝,《豐縣志》(清光緒版)卷十五“古跡類”載:按《史記》:高祖征黥布過故地沛邑留十余日,作大風歌去沛,沛中空,縣皆之邑西,獻復留止張飲三日,沛父兄皆頓首曰:“沛幸得復,豐未復,唯陛下哀憐之。”高祖曰:“豐,吾所生長,極不忘爾,吾特為其以……[詳細]

欧美精品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日韩中文字幕欧美三级,中文字幕亚洲精品乱码在,亚洲中字日韩中字无码中字
午夜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最新国产区在线 | 亚洲日韩欧美另类国产 | 亚洲十大国产精品污污污 | 亚洲乱码AV中文字幕 | 中文字幕丝袜第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