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蔡鍔故里文化博覽園AAAA免費 蔡鍔故里文化博覽園位于近代偉大愛國主義者、著名民主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蔡鍔將軍的誕生地邵陽市大祥區蔡鍔鄉蔡鍔村,為國家3A級旅游景區、湖南省華僑文化交流基地、湖南省涉僑文化遺產,總占地面積381畝,總投資額1.5億元人民幣,是邵陽市十大城市建設工程之一。這里有蔡鍔故居、蔡鍔紀念館、蔡鍔將軍、將軍門樓、軍神塔......游客在欣賞秀美景色的同時,更能感悟將軍的崇高品質和精神,激發愛國熱情。其中,蔡鍔紀念館占地面積2200平方米,建筑面積3740平方米,展陳面積1900平方米,現有藏品1300余件,包括珍貴文物276件。紀念館建筑結構為中西合璧式樣,分為流血救國、辛亥革命、護國運動等五個展廳,運……[詳細] |
![]() | 寶慶府古城墻位于邵陽市大祥區資江南路,系寶城古城的北城墻,它巍峨矗立在資水之湄,成為資江文化休閑街上一道最為醒目的景觀。滔滔不盡的資江水和邵水,緊倚城墻而走。蕩水而立的古城墻,盤旋靈動,古韻猶在,并無寂寞之感。古城墻外側由青磚或紅砂石包砌,墻體古樸,墻磚斑駁陸離,盡顯兩千多年的滄桑變化。一、寶慶府古城墻承傳著邵陽2000多年的歷史信息(一)、邵陽2000多年以來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寶慶府古城,即漢初(公元前206年起)昭陵縣古城,三國吳寶鼎元年(266年)所置昭陵郡亦治此。晉邵陵縣、邵陵郡治,隋末到唐初的建州、南梁州,唐至北宋時期邵州皆治此,南宋至清朝末年的寶慶府(其中元代稱為寶慶路總管府)均治……[詳細] |
![]() | 邵水河畔出現一座涼亭,有一大理石匾額,“愛蓮亭”三個鍍金篆字赫然在目,據說是為了紀念“愛蓮池”的。其實“愛蓮池”內有亭并不叫“愛蓮亭”而稱“君子亭”。當時的“池”和“亭”都是為了紀念北宋時的著名理學家周敦頤的。周敦頤曾“以永州通史來攝邵事”,在此居游講學,留下了業績。到了明代邵陽人為了紀念這位有功于邵陽的名人還建立了愛蓮書院(即現在邵陽市人民政府所在地)。1911年成立愛蓮女學,1922年更名為邵私立愛蓮女子簡易鄉村師范學校。“池”而稱“愛蓮”,“書院”亦稱“愛蓮”、“女學”、“女師”均冠以“愛蓮”之名又是什么緣由呢?《愛蓮說》是周敦頤的傳世名篇,文情并茂,曾選為中學語文教材。周敦頤所以愛蓮是……[詳細] |
![]() | 市中心有六個小山相連屬,名為六嶺。宋人在這里修建了鎮邊樓,地址為今文化館所在處。地勢較高,可縱覽四方,俯視全城,古時自然有利于軍事上的駐守防御。宋理宗曾在六嶺題有“江山一覽”、“煙雨奇觀”八字,字跡今已無存。1927年起,六嶺定名為中山公園。1945年,六嶺山坡建有“抗日勝利紀念碑,現完整如初。解放后在這里興建文化館和圖書館。東山寺之東山與六嶺隔邵水相望。宋代在此建寺,寺踞城內外街市區的中段,又瀕臨資邵二水,因此東山寺的鐘聲,既能聞于街巷閭里之間,又可達到行舟漁船之上。宋代曾遷郡學于東山,著名學者周敦頤(濂溪先生)到這里講學視察。為了紀念他的活動,明代在東山寺內建濂溪書院,是湖南最早的而又享有……[詳細] |
![]() | 蔡鍔故居位于湖南省邵陽市大祥區的蔡鍔鄉(1948年,屬邵陽縣親睦鄉。1950年3月,屬蔣河橋鄉。1952年3月,邵陽縣析置邵東縣,為邵東縣第三區蔣河橋鄉。1985年3月,為邵陽市郊區蔣河橋鄉。1996年5月,更名為蔡鍔鄉。)蔡鍔村。蔡鍔故居可以分成兩部分,一是停車場,大概長寬各20米,還是黃泥草坪地面,有些地方有積水,還可以看到明顯的車轍。一部分是故居和陳列館,占地面積約4畝,其中建筑面積約300平方米。故居坐南朝北,東側坐東朝西建有兩層樓的陳列館,故居和陳列館后面有片茂密的小樹林。故居前面正對著有一條米把寬的砂石路,其余空地有稀疏的柑橘樹。故居系土磚平房,正面3開間,東面一偏房為廚房。原房于……[詳細] |
![]() | 召伯窯址:一座見證邵陽興起的千年古窯西周召伯,甘棠布政,春秋白善,壘土筑城,說起邵陽的建城歷史,大家都知道,距今已有2500多年,不過大家有沒有發現,邵陽很少有大型人類活動遺址,難道這2500年,是嘴上說說的嗎?不過,最近一項考古發掘很好的回答了這些疑問,那就是召伯窯址。上月初,在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張興國帶領下,經過23天的辛勤努力,對召伯窯址進行了一次考古調勘,許多重大發現為破解召伯窯址歷史之謎提供了新的線索。召伯窯址主體位于大祥區板橋鄉召伯村,距市區約10公里,1990年邵陽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并劃定了保護范圍和控制地帶,但這些年來,并未進行更深入的挖掘和研究。201……[詳細] |
![]() | 邵陽市有一座猴子塔,它并不惹人注意,過去的年代,房屋一般比較低矮,不過一層到兩層高,猴子塔顯的比較注目。只是近年來房屋密集,高樓林立,猴子塔幾乎被人們忘卻了。猴子塔座落在九井灣后面的小山包上,小巧玲瓏,磚石結構,一只高約70公分,寬約30公分,由大理石雕刻而成的猴子蹲在塔頂上。猴子外貌清晰,形態栩栩如生,托腮望遠,憨態可掬。猴塔高15米,共七層,內實心。猴塔古時的建成是一種吉祥的象征,報愿遠方的親人吉祥平安,盼望他們能經商順利、人財兩旺、平安歸來。猴子塔始建于清乾隆三十九年(公元1774年),后毀于兵災。清咸豐三年(公元1853年)重修。塔身嵌有石碑,詳細記載了重修經過。……[詳細] |
![]() | 邵陽古卸甲坊是為紀念張飛所建。相傳三國時期,張飛駐守昭陵城時,一天張飛巡查街道行到沙井頭,見人們紛紛逃奔。縣令的大少爺打獵歸來,揮著馬鞭,見人就打。他見張飛膽敢當道阻攔,揮鞭朝張飛狠狠打來。張飛便大喝一聲,揮臂奪過馬鞭,順勢將少年拽下馬來,打翻在地。縣令聞訊領兵來救,張飛便將丈八蛇矛往路邊石鼓眼里一插,又將衣甲掛在上面,赤手空拳往路中一站,向縣令大聲吼道:“你來,爺先賞你一刀!”這一聲將縣令鎮住了。接著,張飛手起刀落,處決了這對作惡多端的縣令父子,救民于水火之中。當地百姓便在他當時披掛鎧甲的地方,為之塑身建坊,謂之“卸甲坊”,供后世瞻仰。……[詳細] |
![]() | 五平方公里。洲上古木參天,有樟、檫、松、柏、梓、楠、楓楊、苦桃、酸棗、杜英、女貞、栲櫧、板栗、南嶺黃檀等樹二百八十七種,有樹圍十米,高六十米,筆直挺拔,藏蕤蔥籠,香氣襲人。洲青水綠,鳥語花香,冬暖夏涼。站在洲上,東俯平溪江,碧波鱗鱗,木排點點;南望國營洞口園藝場,園林翠郁,桔果火紅;西眺伏龍洲,炊煙裊裊,滿園菜青;北仰文昌古塔,八面七級,隔江高聳。構成了一個山、水、田、林、園、塔、橋、 樓多種景色交相輝映的風景旅游勝地,有“繞過清溪疑仙境,人從何處問蒼天”之美譽妙境,張平化、安平生、熊清泉、劉正等領導同志曾游洲視察。……[詳細] |
![]() | 青龍橋跨邵陽市邵水兩岸。清代鑄了兩只犀牛蹲在石墩上以鎮壓水怪。道光年間大水,鐵犀自身不保,雙雙沉于河底。1968年因修資江大橋,從河里撈起一只鐵犀,它沉于河底已經一百三十年了。“龍橋鐵犀”是寶慶十二景中人們最為熟悉的一個風景點。出水鐵犀現安置在雙清公園大門內噴水池中。……[詳細] |
![]() | 賀綠汀墓位于邵陽市大祥區松坡公園賀綠汀音樂廣場后山。2003年7月20日是賀綠汀先生百年誕辰紀念日,賀綠汀與夫人姜瑞芝的骨灰在松坡公園舉行安葬儀式。墓地坐東朝西,占地面積40平方米,墓冢呈四方狀。賀綠汀墓于2007年6月被邵陽市委宣傳部公布為邵陽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詳細] |
![]() | 仙人井:區級文物保護單位,位于城北路街道仙人井社區。一名云泉,相傳何仙姑曾飲此水,又名何氏仙井。井臺依地勢分為兩層,上層石壁上有碑,陰刻“古仙人井”四字。泉水自石壁孔涌出,落入池中。2004年修復。……[詳細] |
![]() | 六亭嶺位于邵陽市中心,亦名六嶺,古六亭嶺。由天池、鐵局、望仙、六一、八角、麓頭六座小山組成的景區。亭上有宋理宗親筆題書的“江山一覽”、“煙雨奇觀”的題額。鐵局山下原有太平寺,天池山腰有泉水,麓頭嶺后有白鶴觀,下有飲鶴池。六嶺舊有“繡谷遐觀”、“蒼雪寒碧”、“楚望丹林”、“月池杏岡”等名勝佳景。六嶺在1927年,被建為中山公園。1938年,為紀念抗戰陣亡將士,邵陽各界人士在這里修建了“抗戰陣亡將士紀念碑”。……[詳細] |
![]() | 松坡圖書館: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位于紅旗路街道紅旗路社區。1943年為紀念民主革命家蔡鍔而集資興建。主要建筑有藏書閱覽樓、學術講演廳、蔡公祠和益園9、10號等房舍,占地1.2萬平方米。現尚存藏書閱覽樓,建筑面積2009平方米。1990年新建的松坡圖書館為四合院,建筑面積3740平方米,藏書35萬冊,其中古籍線裝書3.8萬冊。……[詳細] |
![]() | 育嬰堂: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位于紅旗路街道南正街社區,為意大利天主教收容中國孤兒于1932年建造,中歐式建筑,坐東面西,二層大青磚墻小青瓦房,中間為走廊,兩房對開,共22間,建筑面積670平方米。造型新奇大方,泥塑工藝精細,花鳥圖案逼真,保存比較完好。……[詳細] |
![]() | 邵陽節孝貞烈總坊:區級文物保護單位,坐落城北路街道西外街社區。建于清同治八年(1869年),單列式條石框架結構,四柱三弄,寬約8米,高約10米,面東背西。正面和背 面均有做工精細的浮雕圖案、銘文,刻記節婦姓氏240余名、 “邵陽節孝貞烈總坊”八字。整座建筑結構堅牢,保存完好。……[詳細] |
![]() | 桃洞流香。桃花洞在市效城南桃花村,是邵市較大的喀斯特地貌現象。洞內景致奇特,“目顧左右,如水渦,如浪疊,如虎蹲,如夏云奇峰,如老冰垂注,蓋石乳凝結也”,“石室宏敞,土維摩數尊,或臥或倚,有石凳、石床。灶頂有圓竇如鏡,攝受日光。”(見道光《寶慶府志》),洞內有地下暗流。過去洞前多桃樹,春天桃花盛開,瓣落水中,經洞內陰河,再由山后溪中流出,故稱“桃洞流香”。清寶慶知府傅鸞祥有《桃花洞》詩:“策杖尋幽僻,孤亭落照懸,危峰來遠岫,疊磴削寒煙,千歲胡麻絕,三春桃蕊鮮。空留名勝地,何處覓漁船?”桃花洞外有巨石佇立,根莖削瘦,略如蘑菰狀煙云。宋景定甲子(1264)邵州郡守麋登書“古云根”三字刻于其上,而得名……[詳細] |
![]() | 兩座墓葬位于邵陽市郊神灘村姜家山的引橋公路上,東距資江河1公里,墓前是狹長的山沖。70年代初平整土地時,墓葬遭到毀壞。1996年1月,湖南邵陽市文物局在對所發現的兩座南朝紀年磚室墓葬進行了發掘清理,此次清理只出土3件青瓷器,但墓葬形制還基本保存,并出土大量模印紀年、官職、姓氏文字和多種圖案花紋的墓磚。墓葬形制M5為券頂磚室墓,由很長的排水溝、南道和墓室三部分組成,方向40度。墓室平面為長方形,長8.6、寬3.2米。前為南道,中間為主墓室,后為一小墓室。后室地面高于前南道,便于自然排水。在南道和墓室左右兩壁以及后壁,設有排列對稱的小龕26個。鋪地磚砌為人字形。排水溝位于墓室前,殘長9.5米,一端……[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