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江蘇省 > 宿遷市 > 宿城區旅游

宿城區旅游景點介紹

敕贈儒林郎碑刻
  敕贈儒林郎碑刻位于宿遷市宿城區羅圩鄉戈羅村,是儒林郎羅維皇之墓碑,清雍正年間立。碑高1.6米,寬0.8米,碑額刻“思榮”二字,碑上部及兩側刻有龍鳳紋和云鶴紋。碑正文為“皇清敕贈儒林郎維皇府君羅公安人程氏之墓”,落款為“雍正三年桂月吉日孝男立”。儒林郎,文散官名,隋文帝置,在“八郎”中位第七,煬帝時罷;唐為文官第二十六階,正九品上;宋正九品上;元豐改制用以代節度、觀察掌書記,支使,防御判官、團練判官,后定為第三十二階;金正七品下;元從六品;明從六品初授承務郎,儒生出身者升授儒林郎,吏員出身者升授宣德郎;清從六品授儒林郎,吏員出身者授宣德郎。上述記載便知,墓碑的主人是清代雍正時的從六品文官,墓碑雖無詳細記載,但短短的碑文可知墓碑主人羅維皇在為官時有功于清政府,死后皇帝賜墓碑一通,所謂“皇清敕贈”……[詳細]
  仁濟醫院舊址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由基督教徒建立,醫院為二層樓,局部三層,其余是平房,一、二樓設有病房、放射室、手術室、圖書室等,三樓堆放雜物。……[詳細]
  宿城區歷史上橫穿東西的主要街道為河清街。縱貫南北的主要有富貴街、大平街、關口街、新盛街、東大街等。但是由于現代化城市發展的需要,古老街道相繼被拆除,現僅剩殘留的東大街及新盛街。東大街興起于明末清初,形成于清代晚期,民國年間較為興盛,建國后一直是城區的商貿中心,保留了許多清代、民國時朝的古建筑。有店面、有樓房、有四合院式組合建筑,鱗次櫛比,古色古香。……[詳細]
  明清宿遷城墻遺址已經揭露出的城墻長度為60米,殘高最高處約1米,墻寬約1.6米,磚筑。做法是先用木樁載入地下做地釘,其上用城磚砌筑。據《宿遷市志》記載:1688年地震,城墻倒塌多處。1767年重修。此段城墻與方志記載相吻合,應是明城墻倒塌后重修的清代新城。……[詳細]
  埠子東高山墓群位于江蘇省宿遷市埠子鎮中心,墓葬的中心區原為埠子實驗小學,現改為駕考學校。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建教學樓時發現磚室墓的墓門,知情者描述為拱形,估計可能是券頂的磚室墓。地方派出所得知此事后,派人至現場保護,并制止其繼續挖掘,責令將其掩埋,現被建在一座教學樓下。另外,大約是上世紀50年代,在東距該校約150米處,群眾挖砂子時,在距地表約7米深發現墓葬,出土人骨架、泥質灰、紅陶罐、陶磨、寶劍、夾砂灰陶三足鼎等。另據群眾介紹學校周邊約1華里范圍內都發現過墓葬。據此分析,東高山墓群分布面積較大,東西約1500米,南北約1200米。總面積約1800000萬平方米。據方志記載,埠子早在明代是個湖泊,東高山是湖泊中的一個島嶼,就是所謂的“山梁之地”。漁民多在此休息、曬漁網、或進行打魚工具的交易,同時……[詳細]
  蓮花墩遺址位于江蘇省宿遷市中揚鎮中揚居委會夏莊組南,原有封土,今已不存,1975年曾發掘過,發掘面積約600平方米,出土人骨架、棺木等,隨葬品有泥質灰陶壺、罐、瓿、五銖錢、鐵劍、玉斧等。后因居民取土,其南部有一個正方形養魚塘,長寬約46米。此次普查在水塘以北進行勘察,靠近水塘約10米處,表土60公分以下見文化層,層厚約2.5米。但向北繼續勘探,其表土不斷加厚,文化層漸緩降低。據勘探情況分析,該遺址總面積約10000平方米,殘留面積約5000平方米。……[詳細]
  廢黃河北大堤遺址宿城區段位于江蘇省宿遷市宿城區境內,西起洋北鎮船行電灌站東至鄭樓鎮張渡村,總長約48公里。廢黃河原為泗水河道。公元1194年,黃河“奪泗入淮”后,泗水河床便被黃水取代。至明代晚期,黃河下游的徐州、宿遷段河道淤塞,河水四溢,造成大面積受災。水泛歷代都有過治理,而治理的主要措施就是“束水攻沙”,也就是修筑黃河兩岸的大堤。修筑的大堤在河水的管控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1855年黃河北徙后,兩岸的大堤失去束水的作用后,漸漸被削平,但宿城區段的北大堤確保存較好。現在最高處為6米,最低處約2.5米。經對位于鄭樓鎮古城村一段的局部解剖。大堤為夯筑而成,夯層為20-35CM不等。從夯土0-土的遺物分析,該堤是從北宋年間開始修筑,至清代均有增筑。底寬約60米。現大堤上為農田、樹木及村莊民房,有的地……[詳細]
  下相城遺址位于江蘇省宿遷市經濟技術開發區城中居委會(原古城居委會),東距古黃河約700米,遺址上面現為宿遷義烏商貿城。由于缺乏史料記載,下相城的建筑規模和變化情況一直不明。2005年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對其進行勘探和局部試掘,探出兩處基建工程范圍內存在文化堆積。堆積以北高南低、北厚南薄的趨勢分布,厚0.3米-2米,埋藏深度平均在7米以下,7米以上多為黃河泛濫形成的淤積層。兩處工程范圍內均探出一部分城墻和壕溝遺跡,城墻為土筑,頂部寬約10米。壕溝在城墻外約20米處,寬50米、最深處距地表11.3米。本次勘探發現了秦漢時期下相城及相關遺址,確定了古代文獻記載的下相城的地望,發現了城墻、城壕、角樓、灰坑、古井等。第一次揭開了下相城的神秘面紗。發掘過程中還出土了數量較多的陶片及板瓦、筒瓦殘片,經鑒定……[詳細]
  后海墓群位于江蘇省宿遷市宿城區屠園鄉陳海村后海組,該墓群見明顯包狀封土,高約3米。封土面積南北長約100米,東西寬約1500米。封土的南部有一條新修的東西向水泥路和筑路時開挖的一條水溝。調查時據當地知情者介紹,筑路取土時發現大量的磚頭和陶片,也發現骨頭。普查組實地調查時,在路邊的沖溝內仍可采集到許多磚頭和陶器殘片,且發現筒瓦的殘片。磚頭有素面和帶紋飾的兩種。經比對磚頭的尺寸和紋飾,以及陶器的殘片和筒瓦均具漢代特征,據采集到的標本分析初步判定為漢代墓葬群。這個墓葬群于2014年秋被盜過,經考古人員對被盜掘現場的實地考察,根據墓葬大致形制推測被盜的墓葬為元明以后時期的墓葬,說明這個墓葬群的最高封土是晚期墓葬,所幸早期的漢代墓葬這次沒有被盜擾。2010年被公布為宿城區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尤莊大墩漢墓群位于江蘇省宿遷市倉集鎮河西村尤莊組,北臨青年河約100米南距李夏河約1500米,面積大約6400平方米。大墩墓葬群的現狀是:其形狀大體呈方形,落高于周邊地面。其上遍植楊樹。據老百姓介紹這里原來是個圓形大墩,墩高約3米,有許多神秘的傳說,讓他們記憶猶新的是借盤和借碗的故事。傳說周邊無論誰家辦喜事或喪事,只要前一天晚上在墩子之上燒上一炷香,然后磕頭禱告說明來意后,第二天一大早來到墩子上就可以取到所需的盤和碗,但必須如期歸還,后因一家借了沒有歸還,其后就再也借不到了。只因借不到盤和碗這個墩子就開始被挖掘。現有高度不足1米,遺址周邊為大面積水稻田,唯墩體遍植楊樹,附近的群眾在挖坑植樹時經常發現墓磚,根據群眾描述所出土磚的尺寸,我們初步認定為漢墓群。現已公布為宿城區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吳英烈士墓位于江蘇省宿遷市宿城區耿車鎮徐圩村南約500米,墓封土高約1.7米,底周長約15米,有墓碑一通,碑高1.7米,寬0.64米,厚0.13米,碑文記載了吳英烈士的一生。吳英(1919——1946),安徽省蒙城人,1941年參加革命工作,歷任泗宿縣潘山區深橋鄉輪訓隊負責人,楊圩區組織干事、組織部長、區委書記。1946年秋,國民黨大舉進攻解放區,11月28日,吳英帶領指導員朱須安、通訊員朱須友,從沙嶺突圍北上,途徑楊圩區白廟鄉時,因叛徒王永昌出賣被捕。面對敵人的嚴刑拷打,吳英堅貞不屈。12月31日被國民黨反動派活埋殺害。吳英遺體原掩埋在秦圩東北隅,1966年5月24日原宿遷縣耿車公社徐圩大隊群眾將其遺骨移葬于徐圩村六組。現公布為宿城區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耿車趙家古民宅位于江蘇省宿遷市宿城區耿車鎮耿車居委會東三組,耿車鎮中心偏南,北距徐淮路約200米,以西為新修筑的南北大街。建筑面積約45平方米。坐西朝東,硬山頂,“人”字梁。據現在的主人趙新水介紹,其祖上是開槽坊釀酒的。早在清朝晚期,趙氏槽坊是耿車鎮最大的釀酒槽坊,占地面積近10畝,分生產區和住宅區。生產區有發酵池十余個,大型蒸鍋兩個,倉儲房近10間。長期使用的工人(稱長工)5人,季節性用工10余個,每天可出酒500斤,酒的質量可與洋河生產的酒相媲美。周邊的雙莊、蔡集、王官集,包括睢寧的高作、沙集等地都來這里買酒。住宅區是兩組四合院近30間建筑。現存的建筑是民國時期所建的一組四合院中的西偏房,記載了這個酒坊的歷史,同時也為耿車的歷史留下了記憶。現已公布為宿城區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劉圩村烈士墓位于江蘇省宿遷市耿車鎮劉圩村,始建於1990年,是為了紀念新四軍為保衛劉圩而犧牲的七名烈士而建的墓園,因不知烈士姓名,又叫“無名烈士墓”。這個墓園埋葬新四軍兩次保衛劉圩戰斗中犧牲的7名軍人和5匹戰馬。第一次戰斗是1943年,當時的耿車鎮以及周邊的睢寧凌城等地被日本侵略者占領,這年11月18日,從洪澤湖開來一支新四軍至劉圩開辟敵后根據地。當天偽保長狗腿子就向維持會報告,說這里來了一批“土八路”。中午,凌城維持會便來這里掃蕩。我軍在八十一團團長夏義華的指揮下,利用有利地形,將大部分敵人消滅。在打掃戰場時,我軍的李班長和一名戰士被假裝投降的敵人擊中身亡。第二次戰斗是發生在1944年4月,當時以凌城為中心的日本偽軍和被打散的國民黨十八團殘匪,糾集在一起,向我解放區發起進攻。當時區里只有少……[詳細]
  徐圩革命烈士陵園位于江蘇省宿遷市耿車鎮徐圩村八組。是朱敦云、朱本生二位烈士的墓園。朱敦云:1909年七月出生,1933年參加革命,1938年加入地下黨組織,1940年黨組織派他在耿車梨園落戶,從事地下工作,開辟楊集區根據地,發展壯大地方武裝力量。1942年任埠子區委副書記。1944年于楊圩村被日軍抓捕,在獄中堅貞不屈,日軍無奈放狼狗撕咬,慷慨就義。朱本生:朱敦云的侄子。出生于1925年4月,卒于1942年,耿車梨園村人,受其叔父朱敦云的影響,10多歲就參加了革命。1940年叔父朱敦云將其派往洪澤湖抗日軍政大學學習,1942年畢業后任某部連隊指戰員、黨支部書記。同年領兵參加鐵路西抗擊日偽的阻擊戰。當接到命令撤離陣地后,發現受傷的師長仍在陣地,于是又一次沖回陣地,背著師長后撤時受到敵人襲擊,不幸……[詳細]
  前海墓葬群位于江蘇省宿遷市宿城區屠園鄉前海組。東距屠曹路約200米。墓葬群被包圍在村莊的中間。據當地村民介紹。這里原來是個大土墩,村子里誰家建新房需要用土都來這里取。目前這個墓葬群本體和周邊已經沒有明顯高差了。經調查,這個墓葬群的面積大約20000平方米,南北長約100米,東西長約200米。其上因多次動土,地表殘留較多殘損的文物。其中墓磚,既有素面磚,也有花紋磚,是典型的漢磚;陶器殘片以灰陶居多,可辨器型有陶罐、陶鼎等;還發現較多的筒瓦和板瓦,調查人員推測當時可能有祭祀類建筑。在走訪調查時,一村民反映,他們在墓葬群的東北角挖樹坑時挖到過一個銅鏡和許多宋代的銅錢,說明這里除漢代墓葬外還有宋代的墓葬。該墓群雖然破壞較為嚴重,但考慮到時間跨度較大,被破壞的大多是晚期墓葬,而早期墓葬地表一下可能還會……[詳細]
  倉王沈土塘遺址位于江蘇省宿遷市宿城區陳集鎮倉王村六組。倉王是陳集鎮的一個自然行政村,北距古黃河約6公里,是黃河泛濫的重災區。這個遺址和其附近的倉王遺址一樣,其中心被早期積肥造肥挖成了一個勺形大坑。現積水較深,南北約50米,東西約80米。據這里群眾介紹,早年取土的時候發現許多遺物。有大城磚、灰瓦片、白瓷片等。經簡單勘探,遺址面積約160000平方米,南北長約400米,東西長約400米,基本呈圓形。地表黃泛土約1米深,黃泛土的下層約有1米深的文化層,包含物不是很豐富。水塘的面積占遺址總面積約五分之一。據采集的標本分析,該遺址上至漢代,下至唐宋。現已公布為宿城區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羅圩革命烈士陵園建于1989年,是為了紀念羅圩鄉在抗日戰爭至社會主義建設中犧牲的76位烈士,其中抗日戰爭30位、解放戰爭39位、抗美援朝及社會主義建設時期7 位。陵園南北長約30米,東西長約30米。四周有圍墻,內建紀念堂一座,立革命烈士紀念碑及“革命烈士曹殿虎同志之墓”紀念碑各一通。……[詳細]
倉王遺址
  倉王遺址位于江蘇省宿遷市宿城區陳集鎮倉王村九組。原先為大土墩,墩子之上的土和周邊的土不一樣,周邊都是沙土,而土墩則是黑黃色黏土,種莊稼不下肥料也比周邊長得好,產量高。上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掀起了全國性積肥造肥運動,提出了“莊稼一枝花,全靠肥當家”的口號,這里成為積肥造肥的基地。這個遺址在這次積肥造肥運動中被挖成兩個近萬平方米的大水塘,遺址大部分遭到破壞。曾挖出的文物有陶罐、錢幣、鐵劍、銅鏡等。大約在2004年左右這里為擴大水域面積養魚,遺址又一次被大面積挖掘,這次挖掘發現一座用片石筑的墓,石頭有的被打碎,有的被老百姓拉回家建豬圈。第三次不可移動文物普查時征集到兩塊已經殘破的片石,發現都有紋飾,其中一塊是龍紋和魚紋。為了弄清這個遺址的性質,普查中對兩個魚塘中間的小島和四周進行勘探,發現遺……[詳細]
  后宅花墩墓群面積約2500 平方米。原來是個墩子,后被取土削平,取土時發現許多排列有規則的青磚。據采集到的標本分析,應為唐宋時期的墓葬。該墓葬群西距廟墩遺址不足1 公里,廟墩為唐宋遺址,估計可能是唐宋時廟墩人的墓地。……[詳細]
汪西廟墩遺址
  汪西廟墩遺址位于江蘇省宿遷市宿城區屠園鄉周力村汪西組,南距苗鄭河約500米,西距屠園鄉政府約1.1公里。遺址呈長方形,南北約300米,東西約250米。南部和東部遺址的邊緣有一條沖溝,且相連繞遺址半周,初步判斷,這個沖溝和遺址是同時期的,是這個聚落的防御設施,當初具有壕溝的功能。遺址的南部和東部因土壤流失呈緩坡狀。遺址中部略高,汪西組約有幾十戶村民居住在遺址之上。第三次不可移動文物普查時發現路邊的溝坡上,水池旁,村莊的屋前屋后,村民的菜園內,都有零星陶瓷片和碎磚塊。村民還介紹在旱改水(旱作物改為水作物)之前,這里的村民以種山芋為主,這里因地勢較高,村民都選擇在這里挖坑儲藏山芋,稱山芋窖,山芋窖深度一般都在1.5米左右,但挖出的土仍然是黑褐色,且有陶瓷片,估計文化層的厚度在2米以上。根據村民的介……[詳細]

欧美精品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日韩中文字幕欧美三级,中文字幕亚洲精品乱码在,亚洲中字日韩中字无码中字
中文字幕无线观看中文字幕 | 亚洲阿v天堂2020在线播放 | 亚洲日本人成一区 | 最新久久精品免费视频 | 色妞在线视频网址免费观看国产片 | 日本免费在线观看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