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山龍宮與大熊山的九龍峰、九龍池一脈相通。相傳黃帝登熊山,將靈毓蔥籠的九龍峰點化成九條青龍,沿九股清泉游入可通五湖四海的九龍池。九條青龍游入資水,被梅山油溪石竹灣的風光靈氣所吸引,高興得在水中游、云中飛、洞中舞,久久不愿離去,一住就是幾千年。新化古稱梅山后人便把這個巖洞叫做梅山龍宮。梅山龍宮為層樓空間結構,洞體造型奇特,組合多樣,水陸皆備,共有四層洞穴、八層洞道。洞道全長2276.1米。其中地下河長854.5米,上層旱洞長1076.4米,崩塌大廳長225.2米,支洞長120.0米。洞道寬度一般6-20米,高度20-100米。洞底總面積22000平方米。從地下河到上層廊道,從寬敞大廳到錯落小廳,從主洞平坦步道到洞壁曲折棧道,高底有致,變幻離奇,層次空間結構特征非常突出。洞內景觀豐富多彩,既有大量發育、廣泛分布的流石景觀;又有美不勝收的石筍、石鐘乳景觀;還有千變萬化的斷面形態和蝕余小形態景觀。洞體安全可靠。專家考證,此洞已經過幾十萬年的洞體本身自然平衡調整,除崩塌大廳外(暫不開放),洞頂已達……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