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浙江省 > 金華市 > 婺城區旅游

婺城區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介紹

  白沙堰是指位于金華市白沙溪上的白沙溪三十六堰,三十六堰古水利工程自東漢建武年(公元27年)開建,覆蓋了白沙溪的全部流域,受益農田27.8萬畝,至今仍有19座堰在發揮作用。白沙溪三十六堰是浙江現存最古老的堰壩引水灌溉工程。東漢時期首筑白沙堰,百余年間陸續建成橫跨45公里、水位落差168米的三十六座堰。目前,仍有21座古堰繼續發揮著引水灌溉作用,灌溉農田27.8萬畝。東漢初輔國大將軍盧文臺,棄官掛職,隱退到金華婺南輔蒼(今婺城區沙畈鄉亭久村)。面對白沙溪水勢湍急,晴則旱,雨則澇,連年災荒,百姓深受其害的慘狀,繼夏禹治水精神,效秦蜀郡守李冰父子興建都江堰之舉,率部將與當地百姓,利用河流水勢落差,先后……[詳細]
  蕭家小龍橋位于金華市婺城區湯溪鎮,年代為清。江南多雨,江河縱橫,水網密布。古人出行,橋,不可或缺。早在清乾隆年間,蕭家小龍橋還是金衢古驛道上的交通要塞。時隔300多年,這座婺城區現存最長的古橋早已不見舊時的熙熙攘攘,曾經開闊的莘畈溪也激流不再,就連橋側的時刻文字都已淡得模糊難辨。如今出行便利,這座古橋既無法通車,也沒有平坦的道路與之相連,有時候一整天也未必有人來踏訪。小龍橋好似一位飽經滄桑的老人,望著靜謐流淌的河水,遺世獨立、靜默平和。造訪古橋時是一個深秋的晌午,以水稻為主要經濟作物的蕭家村已經進入了繁忙的收割季。蕭家村位于湯溪鎮西北面,北靠洋埠和鐵路,東為西祝村,西與龍游交界,西南為黃堂村。……[詳細]
  八詠樓位于金華城區東南隅,坐北朝南,面臨婺江,原名玄暢樓。據光緒《金華縣志》記載,系南朝齊隆昌元年東陽郡太守、著名史學家和文學家沈約建造。竣工后沈約曾多次登樓賦詩,寫下了不少膾炙人口的詩篇,《登玄暢樓》、《玄暢八詠》詩、《八詠》詩等,所以從唐代起,遂以詩名改玄暢樓為八詠樓。八詠樓自創建以來的一千四百多年中,與歷代文人名士結下了親緣。唐代的崔顥、嚴維,宋代的呂祖謙、謝翱,元代的趙孟等詩人、書法家,都曾慕名前來登臨題詠,留下了不少繪景抒情的詩文名篇。南宋著名愛國女詞人李清照避難金華時,登八詠樓寫下了《題八詠樓》詩。還有明末兵部尚書朱大典,率兵與清軍激戰中,壯烈地犧牲在八詠樓,留下了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詳細]
  葉店葉氏宗祠位于金華市婺城區白龍橋鎮,年代為清。整座建筑格局保存較完整,規模宏敞,雕刻題材豐富,體現了婺派精美的技藝,具有一定的歷史、文物和藝術價值。葉氏宗祠采用磨磚八字大門,兩側置青石,左右設立抱鼓石,氣派雄偉。整個建筑用材粗大,兩側都有磚雕、磨磚門墻,工藝精湛,極富地方特色。此刻,宗祠大門和左側的小門都緊閉著,右邊的小門靜靜地敞開。據悉,祠堂每天早上6點開門,下午4點鎖門,現在主要作為葉店村文化禮堂和白龍橋鎮老年活動中心。據《葉氏宗譜》記載,葉氏宗祠又名尊親堂、石林公祠,始建于明神宗丁酉年(1597年),成于神宗丁己年(1617年)。祠堂中堂頂高五丈余,氣宇軒昂,成為當時金華西鄉的一座名祠……[詳細]
  北山摩崖題記位于金華市婺城區羅店鎮,年代為唐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摩崖石刻多集中在北山三洞一帶。雙龍洞洞口雙龍洞三個繁體字,傳說是--手筆;外洞頂“三十六洞天”五個大字,系于右任書;其左“洞天”二字,則是宋代書法家吳琳手書;東邊小洞口有古體“龍耳”二字,庚辰十月蓮僧補題。內洞口“水石奇觀”四字,蒼勁有力,未知書者;其右“雙龍洞”三字,其中龍字用古體并反書,系合肥張爾琪來觀所書;再右壁上嵌一青田石碑,上刻伍朝樞撰寫的《雙龍內洞記游》一文。-洞口頂上陡峻之處刻有“禁山”二字,相當醒目,書者不詳。朝真洞左洞壁“三十六洞天”五字,系金華汪志洛書。此外盤前大坑口一巨石上,刻有“大云關”、“南無阿彌陀佛”大字……[詳細]
  臺灣義勇隊紀念館位于浙江省金華市區酒坊巷84號,即臺灣義勇隊成立舊址。抗日戰爭爆發后,臺灣愛國人士李友邦經國民政府批準后,組織動員了幾十名在閩臺灣同胞于1939年2月在浙江金華成立了臺灣義勇隊。他們以“保衛祖國,收復臺灣”為宗旨,以浙江為主要活動地域,在東南各省開展抗日活動,最多時發展到380余人。臺灣義勇隊在成立前后,得到了中共浙江省委的支持和幫助。臺灣義勇隊利用其中許多人懂日語的優勢,配合宣傳抗戰和積極開展對敵政治斗爭;利用其中許多醫務人員的優勢,開展戰地醫療救護,先后在金華、蘭溪、衢州、福建建陽建立了4所“臺灣醫院”;因地制宜,開展軍需用品加工制造,生產出多種器材、軍火原料及戰場急需的藥……[詳細]
  邵飄萍舊居即邵飄萍舊居陳列館,位于浙江省金華市區古子城內浮橋街89號,是一代報人邵飄萍在金華生活、成長的重要場所之一,浙江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邵飄萍舊居分前后兩進各三間,以天井隔開。邵飄萍舊居,是這位革命偉人在金華生活、成長的重要場所之一,于2011年被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為進一步做好這幢極具歷史和人文價值建筑的保護與利用,金華市文物局于2012年開始著手開展舊居的整體維修工程,2014年維修工程通過了浙江省文物局驗收。2015年,實施了舊居的布展工作,紀念與傳承邵飄萍“鐵肩擔道義、辣手著文章”的愛國主義情懷。2016年5月16日,邵飄萍舊居陳列館開館。布展以邵飄萍的生平為脈絡,以圖片資料與……[詳細]
  湯溪城隍廟是浙江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建成于明成化八年(1472年),由湯溪縣第一任知縣宋約所建,現保留的城隍廟為清同治五年(1866年),占地面積約2.26萬平方米,建筑占地面積3300平方米,是一座建筑宏偉、雕刻精細、保存完整的古建筑,也是朝觀古圣先賢的旅游勝地,其建筑構件雕刻體現了我國古代建筑藝術特色,具有較高的藝術和歷史欣賞價值。現被人們譽稱為“江南第一廟”。城隍廟馬腿、斗拱、花牙子以及大部分梁、枋均刻以精細紋飾,用五彩退暈等手法刷飾,原主要墻壁和天花板、梁枋上都有彩繪,每一幅圖畫中都有一場戲,整個建筑顯得富麗堂皇。在每根梁的兩端各雕刻著四紋圖案,飾以纏枝花卉,中間以卷軸形式各雕瓶案花卉……[詳細]
  滕氏宗祠(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年代:明公布時間:2005年3月16日坐東朝西,布局為三間四進,硬山頂,平面呈長方形,總面積857平方米。一進,進深九檁,明間梁架為五架梁前后雙步,前檐雙步施卷棚,平身科斗拱為一斗六升,除后檐明間無斗拱外,其余均施二攢。二進,進深十一檁,明間梁架為五架梁前后雙步帶前廊,斗拱布置與一進相同。三進,進深九檁,明間梁架為五架梁前后雙步,平身科斗拱為一斗六升,除前檐明間無斗拱外,其余均施二攢。四進,進深七檁用,明間梁架為三個雙步,用四柱,前雙步施卷棚,前檐次間平身科斗拱一斗六升各置二攢。三個天井兩側均設過廊連接各進。滕氏宗祠,布局完整,整體比例勻稱,結構簡煉,對于研究地方性……[詳細]
  通濟橋位于八一路南端,橫跨婺江南北。原為浮橋,元代元統二年(公元1334年)建成十一孔石墩木梁橋,上覆橋屋50間,間以三殿兩亭,亭置四天王,殿塑妥大士、泗洲僧伽等神像,蔚為壯觀,后屢毀屢修,清嘉慶十四年(公元1809年)重建成十三孔石拱橋,橋長213米、寬7米、高14米。解放后修建橋面加寬為10米,北岸增建二孔拱旱橋。通濟橋橫跨在婺江上,婺江將金華分成南北兩區。橋上設置了形如花樹的路燈,中間為行車道,兩旁為人行道。如今白晝,通濟橋上汽車成隊奔馳,行人接踵如流;入夜,燈光橋影,江水搖曳,分外妖嬈。地址:浙江省金華市婺城區類型:橋……[詳細]
  方梅生故居位于婺城區羅店鎮羅店村,1982年公布為金華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它是一座清代中晚期典型的三合院式“九間頭”建筑。正廳為重檐堂樓屋,面闊進深各三間,底層用月梁,前廊施牛腿、天花等裝飾,花卉和人物雕刻作品栩栩如生,上層為草架,較為簡陋。正廳左右各建廂樓三間,與正廳連為一體,其槅扇門、檻窗用一碼三箭、燈籠錦等做法,兩廂山墻用五花馬頭墻,之間用院墻連接。正門開在院墻中央,門框用包鑲乳釘的防火磚砌筑,院墻內外檐下有方梅生所繪的山水、花卉題材的水墨壁畫《四民樂業圖》,線條流暢,層次分明,并有同治癸亥年(1863年)和梅生等落款。……[詳細]
  東村橋(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年代:北宋公布時間:2005年3月16日東村橋為三孔石梁橋,全長8.90米,橋面寬1.92米。橋柱八字形,與橫梁隼卯連接,形成八字撐架結構,以增強橋柱的穩定性和抵御水流的沖擊,其間架石梁為橋面;整座石橋造型簡潔,雖體量不大,但用材厚實,橋面石梁側面刻有“宋癸酉元祐八年六月徐宅建造記旦”題記。東村橋距今已有900多年歷史,其結構科學合理,施工簡便且牢固耐用,至今保存完好,是研究古代橋梁類型及其發展演變的重要實物例證。……[詳細]
  金華府城隍廟位于金華市區明月巷,創建于北宋治平元年(公元1064年),清同治年間重建。府城隍廟坐北朝南,平面布局為院落式組群建筑,占地面積為3610平方米,建筑面積為2096平方米。沿中軸線第一進為面闊五開間大門,大門右側平行建有文武官廳和魯班仙師廟。第二進為戲臺,平面呈凸字形,兩側各有廂房三間,凸出部分為歇山頂式戲臺,后為樂隊和表演化妝之用。第三進為大殿(樓屋),面闊五開間;戲臺與大殿之間為寬闊的天井,整體建筑梁架、雀替、牛腿雕刻精致。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價值。……[詳細]
  鹿田書院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年代:清 公布時間:1997年8月29日位于雙龍鄉鹿田村。原址系北宋鹿田寺。寺廢后,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金華八縣名流在此建鹿田書院,內供奉金華自宋至清的所謂“七賢”,并由金華知府繼良題“八婺儒宗”、“鹿田書院”匾額。占地總面積2000余平方米。中軸線上有門廳、正廳和后廳。面闊各三間,前廳通面寬12.40米,通進深6.00米。兩側有廂樓。硬山頂。 ……[詳細]
  上境古建筑群位于金華市婺城區湯溪鎮上境村,年代為明、清。金華市婺城區湯溪鎮上境村,原名楓林莊,始祖劉清,時任宋監察御史,自河南淮陽遷入蘭溪楓林,即湯溪上境村,成為上境始祖,村民稱其為遷湯始祖。八百多年的悠久歷史,使上鏡村古建筑多而出。2017年1月13日,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七批浙江省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下章章氏宗祠位于金華市婺城區羅埠鎮,年代為清。2017年1月13日,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七批浙江省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漢灶窯址位于金華市婺城區雅畈鎮漢灶村,年代為唐。根據《金華縣志》記載:漢代婺州古窯址坐落在今雅畈漢灶村。至今在漢灶村還保存著很多婺州窯的遺址,更多的是留下很多有關婺州窯的傳說,漢灶村處處都有婺州窯留下的璀璨文化。漢灶村建于西漢初,迄今為止已有2200多年,因聞名于世的婺州窯而得名。相傳漢灶村古時有三十六座龍窯,遍布漢灶村的”鉆龍山、堂樓山、窯山、三十六虎頭山”上,現保存較為完整的有兩座龍窯,至今還保存著古龍窯高高的窯口和隆起窯背。2011年1月7日,被公布為第六批浙江省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宏濟橋碼頭位于金華市婺城區城東街道,義烏江南岸,通過水路進入婺江,南達衢州,北至蘇杭,具有重要的歷史、科學價值。宏濟橋碼頭始建于明永樂年間,道光十三年重修。保持著道光十三年的歷史風貌,碼頭高3.45米,設如意踏跺(臺階)19級,為突堤式,平面呈六邊形,上寬8.65米,中間寬15.2米,底邊寬7.2米。自下而上第1級踏跺的兩端各立一石墩,中部鑿空,作栓船之用。第17級踏跺的東西兩側又各立石栓,栓頭正面陰刻“道光十三年歲癸已冬建”。上浮橋碼頭石柱東西二側時刻為:道光拾叁年年歲次癸巳孟冬日建立。意為1833年農歷癸巳年十月建立。2011年被列為第六批省保單位。……[詳細]
  青陽山遺址位于湯溪鎮下伊村。2010年,金華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三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洞山塔位于金華市婺城區白龍橋鎮古方村東北白沙溪畔的洞山上,因山得名,塔高20余米。洞山塔可謂歷經滄桑、大難不死的“塔堅強”。自明代以來,歷經400多年風吹雨淋、歲月侵蝕。抗日戰爭時期,白沙溪對岸飛來一枚日軍的-,彈片擊中塔身,削出一個直徑幾十厘米的大洞。此后,塔身日漸傾斜,且部分開裂,但洞山塔依然屹立。當地流傳著有趣的傳說。說是洞山在白沙溪畔,俯瞰就像一條上水的鯰魚,據說上水的鯰魚每產一個籽,就會出一個官。古方官員出得太多了,驚動了皇帝。皇帝就下令在洞山上造塔。這就好比在鯰魚頭上插了一把金叉,鯰魚沒法上水,從此,當官的人就少了。另有一說是古方人得罪了府太爺,于是府太爺修了一座塔,“像魚槍一樣把……[詳細]

欧美精品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日韩中文字幕欧美三级,中文字幕亚洲精品乱码在,亚洲中字日韩中字无码中字
中文有码国产精品欧美激情 | 亚洲欧美久久精品电影 | 亚洲区欧美区偷拍区中文字幕 | 亚洲黄金精品在线观看 | 亚洲欧美区线专区 | 亚洲色久悠悠a∨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国产综合精品9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