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胡國珍墓位于鎮原縣上肖鄉翟池村東南1公里。胡國珍(439—518),字世玉,安定臨涇(今鎮原縣)人。北魏宣武靈皇后之父,司徒,歷仕孝文、宣武、孝明三朝,其女為宣武帝充華妃,謚曰靈太后。墓地面積約1200平方米,并列2座圓丘形封土,其中1座殘高2、底徑20米;另一座殘高1.5、底徑12米。墓碑及其它附屬物無存。墓葬保存較好,對研究魏史有重要價值。……[詳細] |
![]() | 傅介子墓位于慶城縣慶城鎮石馬坳村南。傅介子(?—前65),漢北地郡義渠(今慶陽縣西北)人,因西通西域,北遏匈奴有功,官拜義陽侯,死后葬于慶陽縣西塬。占地面積約100平方米,圓丘形封土高1.8、底徑4.5米。明正德年間吏部郎中都穆立有石碑1通,頌其通西域功德。現存石馬、石虎各1對。馬呈立式,高1.4、長1.7米。墓葬保存較好,對研究西漢史有重要價值。……[詳細] |
![]() | 新城遺址位于肖金鎮老山行政村新城自然村臨溝塬畔,地形三面環溝,一面接塬。遺址分布在整個塬畔,面積約12萬平方米。遺存十分豐富,文化層厚約3米,暴露出的遺跡有灰坑和白灰面住址。采集的標本有夾砂紅陶繩紋罐殘片、夾砂紅陶籃紋罐殘片、夾砂灰陶籃紋罐殘片等。在一個住址上還暴露出一些炭化糧食。從遺跡和采集的標本分析,遺址屬于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類型遺存。……[詳細] |
![]() | 天慶觀老子道德經經幢原位于慶城縣城鐘樓巷祐德觀老君殿前。共2通,幢為八角形石柱,高3.52米,有兩層出檐,一層檐底浮雕二龍戲珠;二層出檐雕斗拱飾,檐上仰蓮中置石質寶珠。兩檐間各面小龕內雕老子像。幢身每面陰刻《老子道德經》--6行,每行76字。系景祐四年(1037)知慶州康德輿立。1985年移存縣博物館。保存較好,對研究道教史有重要價值。……[詳細] |
![]() | 康家嶺遺址位于寧縣坳馬鄉康家嶺村東。內涵分屬仰韶文化和齊家文化。面積約10萬平方米,文化層厚0.5--3米,暴露有灰坑、房址、窖穴、灶坑和墓葬等。采集有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泥質紅陶素面斂口缽、線紋重唇口尖底瓶殘片。另有齊家文化泥質紅陶劃紋單耳、雙耳罐等器物殘片。遺址保存較好,對研究東部地區仰韶文化的發展及其與齊家文化的關系有重要價值。……[詳細] |
![]() | 店子溝遺址位于寧縣新華鄉店子溝村南。屬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面積約5萬平方米,文化層厚0.5--3米,暴露有房址、灶坑、窯址和灰坑等。采集有細泥紅陶和夾砂紅褐陶片,紋飾主要為細繩紋、黑彩鳥紋、花瓣紋,器形有斂口缽、曲腹盆、重唇口尖底瓶及罐。石器有石斧、石刀、石彈丸等。遺址保存較好,對研究甘肅東部地區仰韶文化的發展變化有重要價值。……[詳細] |
![]() | 高莊遺址位于鎮原縣三岔鎮莊門村。內涵分屬仰韶文化、齊家文化和周文化。面積約8萬平方米,文化層厚1--3米,暴露有房址、窯址和窖穴。采集陶器、石器和骨器52件。其中有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彩陶蛙紋缽、盆,泥質紅陶缽、盆、尖底瓶等殘片。另有齊家文化夾砂紅陶罐,周代泥質灰陶壺等器物殘片。遺址保存較好,對研究甘肅東部地區古文化有重要價值。……[詳細] |
![]() | 洞洞溝遺址位于慶陽市鎮原縣王咀子鄉郭咀子村洞洞溝,遺址長365米,寬196米,面積約71540平方米。1920年8月,法國神甫、博物學家桑志華雇用10多人,在當地人挖“龍骨“的洞洞溝進行古人類文化遺物發掘,于8月10日在砂礫層中挖掘出2件打制脈石英片,距今約1.5萬年至1.8萬年,是中國出土最早的舊石器之一。現存天津自然博物館。……[詳細] |
![]() | 張堡遺址位于寧縣南義鄉張堡村。內涵分屬仰韶文化和齊家文化。面積約12萬平方米,文化層厚0.5--3米,暴露有灰坑、房址、窖穴、墓葬。采集有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泥質紅陶-魚紋斂口缽、細繩紋重唇口尖底瓶等殘片。另有齊家文化泥質紅陶籃紋高領折肩罐、盆殘片及骨錐等。遺址保存較好,對研究仰韶文化的發展和齊家文化的分布有重要價值。……[詳細] |
![]() | 王孝錫烈士墓位于寧縣太昌鄉太昌村南500米。王孝錫(1903--1928),字遂五,寧縣人,甘肅早期中共黨員。曾任中國共產黨甘肅特別支部組織部長,領導建立了隴東地區第一個黨組織--中共邠寧支部。1928年12月30日在蘭州英勇就義。1985年建王孝錫烈士陵園并立烈士紀念碑1通。陵園占地面積約800平方米,烈士遺體安葬于此。……[詳細] |
![]() | 原位于慶城縣城鐘樓巷祐德觀老君殿前。共2通,幢為八角形石柱,高3.52米,有兩層出檐,一層檐底浮雕二龍戲珠;二層出檐雕斗拱飾,檐上仰蓮中置石質寶珠。兩檐間各面小龕內雕老子像。幢身每面陰刻《老子道德經》-6行,每行76字。系景祐四年(1037)知慶州康德輿立。1985年移存縣博物館。保存較好,對研究道教史有重要價值。……[詳細] |
![]() | 白馬城遺址位于慶陽市環縣蘆家灣鄉廟兒掌村,城址依山而筑,殘高約8-15米,南城墻長約580米,北墻長約140米,東墻長約736米,西城墻長約650米,面積約24.84萬平方米。山頂有一內城名為紫禁城,長約75米,寬約88米,面積約6600平方米,內城遍布灰瓦片、陶罐片及少量豆綠色宋瓷殘片等,城址周圍有烽火臺遺址6處。……[詳細] |
![]() | 位于合水縣老城鎮五里坡村南200米。面積約15萬平方米,文化層厚1--1.30米。地表散見夾砂、泥質紅、灰陶片及彩陶片。采集有: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變體魚紋泥質紅陶缽、卷沿盆等器物殘片;寺洼文化夾砂灰陶單耳罐、夾砂紅褐陶馬鞍形口雙耳罐等器物殘片。遺址保存較好,對研究甘肅東部地區仰韶文化和青銅時代文化的發展有重要價值。……[詳細] |
![]() | 明摹刻黃庭堅云亭宴集詩碑原位于慶城縣城鐘樓巷。碑通高2.25、寬0.77、厚0.21米。嘉靖三十七年(1558)立。每行14字,由右而左豎寫行書五言絕句,每行14字。 宋詩人、書法家黃庭堅書,河西道陜西布政使左參議陳鳳摹刻立石。此碑原置慶城南考院內,1985年移存縣博物館。保存完好,對研究黃氏書藝有重要價值。……[詳細] |
![]() | 蘭溝門遺址位于華池縣五蛟鄉五蛟村東南1公里。屬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面積約7.5萬平方米,文化層厚0.8--1.5米,暴露有灰坑、居址。居址夯筑圓臺體,半地穴式,中間有一圓形坑,直徑0.5米、深0.45米。采集有泥質紅陶素面斂口缽、夾砂紅陶繩紋侈口罐等。遺址保存較好,對研究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的分布和內涵有重要價值。……[詳細] |
![]() | 姜家灣遺址位于慶陽市鎮原縣太平鎮蒲河南岸姜銀成莊,東至蒲河、南至姜溝、西至宋家峁,北至蛇扁洼。遺址東西長約400米,南北長約400米,面積約16萬平方米。1974年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和甘肅省博物館組成考古調查組進行考古發掘,先后出土石器39件,以及皮毛犀、真馬大角鹿等動物化石。屬舊石器時代遺址。……[詳細] |
![]() | 吳家嶺遺址位于慶城縣吳家嶺村柔遠河東南岸的一級臺地上。面積5萬平方米。屬仰韶文化。暴露遺跡和遺物豐富,灰坑和窖穴隨處可見。灰層厚2-3米,陶片散布地表,出土有泥質紅陶斂口缽、素面盆、線紋尖底瓶、繩紋夾砂陶罐、缸和灰陶環等。1975年曾收集到1件出土的小口葫蘆瓶,平底、腹側有雙耳,通高45厘米,造型精美。……[詳細] |
![]() | 承天觀之碑原位于正寧縣正街。原觀已毀,石碑尚存。 圓首方座,通高2.72、寬0.85、厚0.22米。宋大中祥符二(1009)年立。篆額“大宋寧州鎮寧縣承天觀之碑”。碑文楷書,記載道教理論及修建承天觀之緣由等。尹熙古書并篆額,李維撰銘并序,趙謙、沈慶刻石。現存縣文化館。保存較好,對研究道教史有重要價值。……[詳細] |
![]() | 慶陽古城遺址位于慶陽市慶城縣,由慶城、北關城、田家城三座城池組成,城高27—39米,基寬17米,頂寬2—3米,周長7513米,夯層厚約0.2米。有5座城門,東門保存完整,底寬3.2、進深3.75、高5米,以石條、青磚砌為券頂。曾出土北宋慶歷六年(1046)的《修城銘》記碑,明代、清代均有重修。……[詳細] |
![]() | 靈武臺公園位于縣城北關,是依托唐肅宗繼位的靈武古臺、宋代磚塔、古城墻、烽火臺等遺跡和靈武廟規劃修建的縣城綜合性公園。宋代磚塔是環縣歷史上一大著名景觀,始建于元世祖中統五年(1264),即南宋理宗景定五年。塔體為八角結構,一磚到頂,銅質鍍金塔剎,通高22米,造型美觀,工藝考究,是慶陽市保留最完整的古代磚塔。1962年,甘肅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公園規劃占地面積300余畝,總投資1500萬元。2006年實施了一期工程,建成了入口牌樓、八卦平臺、塔臺護坡、登山踏步、藝術花梯、塔園硬化、綠化、美化、亮化等工程,總投資320萬元,形成了初具規模的旅游景點,年接待游人5萬人次。……[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