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龍崗村曾氏大宗祠位于白云區鐘落潭鎮龍崗村龍崗街114號,年代為明清,類別為古建筑。2002年7月,被公布為第六批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東至龍崗街現狀路西邊線,南至曾氏宗祠南側相鄰建筑邊線,西從文物本體外墻外緣外延5米,局部至相鄰建筑邊線,北至曾惠公祠北側相鄰建筑邊線。建設控制地帶:東至文物本體東面池塘東邊線,南至曾氏宗祠外第一皮建筑南墻線一線,西至文物本體西側第一皮建筑西墻線一線,北至曾惠公祠外第一皮建筑北墻一線。……[詳細] |
![]() | 升平人瑞牌坊位于廣州市花都區塱頭村塱東社木棉樹下。建于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坐北朝南,為三間四柱沖天式。牌坊為花崗巖結構,高5.7米(因地面填高建廠房,地下埋藏高度未計)。明間門寬3.1米,次間門寬1.6米。牌坊正面陽刻“升平人瑞”,上款陰刻“乾隆歲次壬子(1792年)季冬吉旦”,下款陰刻“一百零三歲黃卓篪建坊”。石額上陽刻圣旨牌。牌坊背面陽刻“百歲流芳”。石額上陽刻榮恩牌。這座牌坊是為塱頭村十一世祖(塱頭第五代)黃宗善的兒媳崔氏夫人所立。她的丈夫在30歲時染病身亡,當時崔氏夫人才24歲,她活到103歲去世,79年間始終未再嫁,乾隆皇帝下旨立碑紀念。牌坊右側次間已毀,但構件保存原好。……[詳細] |
![]() | “常春巖”摩崖石刻位于黃埔區穗東街南基社區南灣村,年代為明,類別為石刻。2008年12月,被公布為第七批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東從石刻所在巖體外緣外延5米,北至西臺廟路6號建筑院落西南側圍墻盡端,南至朝陽大街9號建筑北墻線一線,西從文物本體外延約3.5米至巖體西邊線。建設控制地帶:東至巖體東側相鄰建筑邊線一線,北至西臺廟路6號建筑院落西南側圍墻盡端,南至朝陽大街9號建筑北墻線一線,西從保護范圍外延約10米。……[詳細] |
![]() | 群園建筑位于番禺區市橋街道海傍路番禺區老干部活動中心內,年代為1941年,類別為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2002年7月,被公布為第六批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東至群園東側3層和6層建筑西墻線,北至海傍路現狀路北邊線,南從群園舊南墻外延5米,西至群園建筑舊西墻門樓外側5層建筑的東墻線。建設控制地帶:東至群園東側規劃路西邊線,北至群園北側規劃路北邊線,南至市橋水道北岸線,西至西側老干部活動中心西圍墻線。……[詳細] |
![]() | 中山大學原名廣東大學,創辦于民國13年(1924),1926年為紀念孫中山而改名為國立中山大學。1931~1937年間,按照孫中山生前所囑,在廣州石牌建設了國立中山大學新校園及其建筑群。1952年全國高校院系調整,中山大學遷往康樂園,中山醫學院留在東山原址(后改名為中山醫科大學,現已與中山大學合并),華南工學院(今華南理工大學)、華南農學院(今華南農業大學)等仍在石牌原中大校址。中山大學在石牌歷時18年,現舊址主要為今華南理工大學和華南農業大學,主要建筑有校門牌坊和位于今華南理工大學的體育館、文學院、工學院、法學院、建筑學院,今華南農業大學的農學院、生物學院,以及其他附屬建筑。中山大學系孫中山……[詳細] |
![]() | 楊箕玉虛宮石刻位于越秀區中山一路楊箕村泰興直街60號玉虛宮內。2015年8月19日,廣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八批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東從文物本體建筑邊線外延5米,北至雄鎮大街現狀路南邊線,南從文物本體建筑邊線外延5米,西至西側4層建筑東邊線。建設控制地帶:東從保護范圍外緣外延30米,局部至楊箕村復建房建筑西墻線,北至北側規劃路北邊線,南從保護范圍外緣外延30米,西至西側楊箕泰興直街規劃路東邊線。……[詳細] |
![]() | 蓮溪村麥氏大宗祠位于南沙區黃閣鎮蓮溪村宿國新街,年代為清,類別為古建筑。2008年12月,被公布為第七批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東至東側相鄰建筑西墻,北至北側池塘南邊線,南從宗祠外延5米,局部至南側相鄰建筑北墻線,西至西側相鄰建筑東墻。建設控制地帶:東至新豐南街、黃海頭舊街現狀路一線,北從保護范圍外緣外延20米,南從保護范圍外緣外延約20米,西至大本堂巷12-4號建筑西墻線及新豐三巷一橫路西邊線一線。……[詳細] |
![]() | 民族英雄鄧世昌(一八四九-一八九四)原名永昌字正卿,廣東番禺人.一八九四年九月十七日,在抗日本侵略者海戰壯烈殉國.鄧氏族人葬于廣州市沙河天平架石鼓嶺鄧家山,后因時勢變遷,曾被埋沒。一九八四年紀念鄧世昌殉國九十周年時經沙河鎮政府及有關人士支持,尋得鄧墓。適逢甲午戰爭一百周年紀念之際為弘揚愛國精神,市政府決定將鄧世昌墓遷回東郊公園,立鄧世昌塑像與墓園以崇英烈,永留后人敬仰。是各院校,各團體及個人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地點。……[詳細] |
![]() | 牛山炮臺位于廣州市黃埔烏沖北面的牛山(現為文沖造船廠生活區)。該炮臺瀕臨珠江,俯控獅子洋面,原是土炮臺。道光二十一年(1814年)清軍將領祥福等在此抗英殉國。光緒十一年(1885年)改建為新式炮臺,共7座,其中山麓3座,山脊4座,購置德國克虜伯廠制造的后膛炮,總兵李光義所部廣勝軍1個營駐扎。山麓左、中、右3座炮臺,作扇面形構筑,灰砂混凝土結構,依次面向東南、南和西南。中炮臺為圓形,直徑10米、深2.6米。壁上排列著藏彈洞21個,根據炮彈形狀設計,上窄下寬,形似半截橄欖,最寬處0.32米、高0.66米。壁上還有用于固定炮座的鐵扣8個。炮位東北面約3米處,有2.2×0.78米的階梯口,從階梯下去進……[詳細] |
![]() | 越秀濂溪書院位于越秀區西湖路小馬站19號。2015年8月19日,廣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八批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東至小馬站現狀路東邊線,北至“周濂溪祠后墻界碑”及附屬建筑北墻線一線,南至“葉劍英商議討逆舊址”所在建筑北墻線一線,西至“冠英書院”建筑東立面一線。建設控制地帶:東至小馬站路規劃路東邊線,北至“見大書院”北側規劃路南邊線,西至流水井街規劃路西邊線,南至茂陵新街11、13號9層住……[詳細] |
![]() | 蔣光鼐故居位于龍津西路逢源北街87號。整棟建筑屬民國風格,青磚墻,三層高,建筑面積達833平方米。故居原是陳廉仲的物業。后來,女眷出嫁了,陳廉仲便把它賣給蔣光鼐。蔣光鼐故居為三層磚木結構建筑,建筑風格兼具西關大屋及西式樓房的形式,是近代典型的嶺南大宅民居。蔣光鼐故居建于民國初年,民國期間曾用作廣州私立莞旅中學,1993年被市政府定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蔣家后人將其捐贈給荔灣區。蔣光鼐故居在2010年亞運前已修復完畢,經過一段時間對蔣光鼐生前文物的收集,荔灣區文化部門用聲光電影、實物以及圖片等在故居內再現了這位抗日愛國名將的生平。蔣光鼐故居從一棟瀕臨倒塌的危破房,到今天可以完整穩固地保存……[詳細] |
![]() | 惠巖何公祠惠巖何公祠是奉祀何氏留耕堂第22世何惠巖及以下列祖的家祠,該祠背北朝南,頭門面闊10.3米,深6.1米,花崗石腳,3級石階登臨,大門為少見的“趟櫳門”,頭門的屋檐下有精美的灰塑和壁畫。惠巖祠為二進式的小祠堂,跨過“趟櫳門”,面前有一扇褐色屏門,上面雕刻精美的花式和窗欞,十分古樸雅致。頭門兩側耳房有木構子閣,房間北面開窗,陽光透過雕花木窗,營造出溫馨的氛圍。上、下窗外墻之間有綠釉瓷質欄桿裝飾。祠堂天井縱深4.4米,由花崗石鋪砌而成,兩側建有高墻,西墻開有小門貼巷,東墻開有六角門接書齋小天井,門上嵌陽刻行書“得少佳趣”石額,字體娟秀,伴以浮雕花紋裝飾,書齋亦為前后二進,中隔小天井,前座自……[詳細] |
![]() | 廣大路中共廣州市委機關舊址位于越秀區廣大路廣大二巷4號四樓。2015年8月19日,廣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八批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東至東側8層建筑西邊線,北至文物本體北邊線,南從文物本體邊線外延5米,西至東西向廣大二巷10號聯排舊建筑西邊線。建設控制地帶:東至廣大路規劃路西邊線,北從保護范圍外延30米至廣衛路規劃路南邊線,南至東西向廣大二巷規劃路南邊線,西至南北向廣大二巷規劃路東邊線。……[詳細] |
![]() | 高溪村民居位于花都區花東鎮高溪村田心莊,年代為清,類別為古建筑。2002年7月,被公布為第六批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東至獻堂家塾、歐陽可輝民宅東側相鄰建筑西墻線,北至高溪村田心莊120號北墻線,南從獻堂家塾外延5米,西至歐陽可輝民宅西側相鄰建筑東墻線。建設控制地帶:東至東側現狀鄉道西邊線,北至田心莊31號2層民宅北墻線一線,南至池塘南岸線,西至田心莊73、75號民宅東墻一線。……[詳細] |
![]() | 八角古廟位于花都區花東鎮莘田二村。2015年8月19日,廣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八批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北至古廟北側1層舊建筑北墻線,西南側局部至相鄰建筑外墻線,其余從古廟建筑外緣外延約5米。建設控制地帶:東從保護范圍外延約15米,局部至古廟前廣場東側村水塘西岸線,北從保護范圍外延約20米,南至廟前現狀方形水塘南岸線,西從保護范圍外延約13米,至古廟前廣場西側村建筑外墻一線。……[詳細] |
![]() | 六松園古石橋,位于廣州市荔灣區醉觀公園內,建于清乾隆年間(約1770年)。石橋原來是清代花地六松園中的一景觀。六松園原為潘有為所建,潘是清乾隆年間進士,曾任內閣中書。康有為、張維屏曾在此寄居,該石橋曾留下他們的足跡,并寫下不少詩文。新中國成立初期,該橋異地重建在醉觀園內,今整體結構保存完整。該橋用花崗巖石料砌筑,屬單孔拱石橋,橋長6.2米,寬2米,南北走向,南接公園小道,北連公園盆景區。……[詳細] |
![]() | 馮如墓在黃花崗公園內。馮如,恩平人,中國第一個飛行家,1909年9月21日試制成功中國第一架飛機,在美國奧克蘭試飛,飛高15英尺,航程2,640英尺,揭示了中國航空史上的第一頁。 但不幸于1912年8月25日在飛行表演中失事犧牲,遺體葬于黃花山崗。前為“中國創始飛行家馮君如之墓”石碑,后為孫中山以少將陣亡例撫恤馮如家屬及將其事跡宣付國史館的命令石碑。 ……[詳細] |
![]() | 楊家祠位于越秀區越華路116號省輕工業廳大院內自編第五棟。2015年8月19日,廣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八批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東至東側相鄰3、4層樓西邊線,南至南側相鄰2層建筑北邊線,北至北側相鄰6層建筑南邊線,西至西側相鄰1層建筑西邊線。建設控制地帶:東至珠江國際大廈西側規劃路西邊線,北從保護范圍外延約15米,南至越華路規劃路北邊線,西至雅蘭酒店9層建筑東墻線。……[詳細] |
![]() | 潘氏家廟位于海珠區同福西路龍慶北2號、龍溪南首約17、19號。2015年8月19日,廣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八批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東至龍溪首約東側相鄰建筑外墻線,北至相鄰2層建筑外墻線,西至市第三十三中學主教學樓外墻線,南至龍慶北街現狀路南邊線,西南局部至相鄰建筑外墻線。建設控制地帶:東至東側規劃路東邊線,北至同福西路現狀路南邊線,南、西從保護范圍外延約30米。……[詳細] |
![]() | 資政大夫祠牌坊位于花都市三華村資政大夫祠(參見第三章第四節之一《資政大夫祠》條)內,作宗祠儀門。建于同治二年(1863年)。四柱三間四樓,連州青石打制,面寬9.35米、高9.8米,明間設兩層廡殿頂,上層檐下石制如意斗栱,正面懸刻“圣旨”,背刻“恩榮”及同治年間所頒的詔書。兩側次樓為廡殿頂,高6米,檐下額枋雕有圖案,柱前后立抱鼓石。1999年廣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